抗战时期“胡阿毛”故事的诗歌演绎
2021-01-25周兴陆
周兴陆
1932 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日本侵略者遭到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顽强抵抗。2 月27 日,在上海黄浦江畔上演了一幕英勇悲壮的抗日故事:汽车夫胡阿毛开车载着日本侵略军的炮弹,驶入黄浦江,与敌人同归于尽。2 月29 日沪电《汽车夫将敌军火连车驶入黄浦江》:“沪汽车夫胡阿毛,被迫运军火,胡佯许,中途连人驶入黄浦江,军火尽付东流。”a 这则通讯被全国的报纸纷纷转载,胡阿毛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振奋人心,激发起新旧文人的热情咏赞,成为抗战文学史上的一个事件。
在诗歌上首先对此事做出反应的,是1932 年3 月3 日出版的《天津商报画刊》上发表的署名“匹夫”的绝句《胡阿毛》,前有诗序:“汽车夫胡阿毛,被日军拘至汇山码头司令部。二十七日晨,押令开一卡车,至杨树浦,车上满载军火,并以四日兵押运。阿毛开车,将近浦江,突将速率开足,疾驶投入江中,人车同殉,四日兵亦死。呜呼,马占山辈,能无愧怍耶!”诗曰:“歇浦军心正怒号,辽阳群丑兴偏豪。将军英武终降贼,愧对沉江小阿毛。”b 诗中把沪江民众抗日与辽阳将军降贼进行对比,凸显胡阿毛沉江之可贵。——但此诗对东北抗日英雄马占山却有严重歪曲和误解。当时东北张作霖旧部,在张学良手下任洮辽镇守使的张海鹏和骑兵营营长徐景隆的确最先投靠了日军。关于马占山虽有各种传闻,但他抗日的立场是坚定的。
幾乎同时,年仅26 岁的新诗人陈守梅(后笔名“阿垅”)发表了新诗《汽车夫胡阿毛》:
光荣的威力之下的俘虏,
差不多都是羔羊和鹧鸪,
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在战神底眼前藏躲,
他们的命运就此被押上了泥泞的道路!
俘虏中有一个是汽车夫,
他底家庭洗过似地穷苦,
一个吃自己底力气的儿子和一个老母,
那怎样耐着鬼似的寒冷和雷似的饥饿。
因为是去探望亲戚之故,
那样从战神底眼前经过,
于是他就像一只可怜的麻雀那样被捕,
搜出了执照之后就驱遣他去搬运军火。
虽然终于那样无可奈何,
他被雕刻得像个亡国奴;
但有毒的血液却已经成为冒绿焰的怒,
在被压迫者底意识中燃烧得如火如荼。
汽车装满了杀人的家伙;
速率将平静的空气冲破——
四个屠人底刀尖静静地指着他底脏腑,
假使为自由而挣扎呢他就要落下坟墓!
他底脑就似乎是个银幕,
想象在那里构造了无数——
老母底酸泪和兄弟们底热血同样模糊,
而他自己底一个动作是因而那些是果。
那时候不许他前瞻后顾;
并且不许他有半点错误——
个体底呼吸被窒息着是最亲切的苦楚;
民族底根假使被掘去了枝叶又将如何?
这样,他到底将怎样去做?
忽然他底心竟那样顽固!——
那样,他开足了马力怒牛似地向前奔赴,
他和吃兄弟们的怪物就此跃入了黄浦!
诗末署“一九三二,三,二,杭州”,即事后的第三天。阿垅是浙江杭州人,1932 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学习,目睹了日军炮火对上海吴淞口的惨烈摧毁,深受震动,促使他后来成为一位“抗战诗人”。而这首《汽车夫胡阿毛》,讴歌这位出自社会底层的民族英雄,已经实践了他那“内容(恳切的情感+ 充实的力量)+ 外形(音节的美+ 辞句的美)= 诗”的主张。d 该诗以整饬的形式,完整地叙写了胡阿毛的英雄事迹,特别是对胡阿毛跃入黄浦江前的心理活动给予较为生动的刻画。可惜这首诗为《阿垅诗文集》所失收,关于阿垅的研究,也未提及此诗。
与陈守梅(阿垅)同样经历淞沪抗战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蘧常,曾将自鸦片战争至淞沪之战期间与国难有关的诗材辑为《国耻诗话》,与国家共患难,同喜同悲。1932 年初胡阿毛事迹被报道后,他通过走访胡阿毛的工友,对胡阿毛的生平事迹有了更详细的了解,撰作《胡阿毛烈士传》:
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夜半,日寇犯我上海闸北。我十九路军奋起御之,凡三阅月,大小数十战,杀伤过当。义声所布,虽编户之民,皆知为国死,而胡烈士死为尤烈。烈士讳阿毛,上海市人,驾汽动车为业。初庸于秦姓,既执役南市消防会。平居深沉寡言笑,与人不款曲。及寇作,忽激昂喜论事。每闻捷报,踊跃曰:“好男子不当如是耶! ”一日至虹口探其戚,虹口为贼踞,迂道及中虹桥,骤与逻骑遇,露索得驾车凭,色喜,作华语曰:大善。遂锢于别舍。翌日向明,四寇挟之登广车。车中累累皆弹药也,胁其驾往公大纱厂。烈士遽驰,将至,突旋轸向江头,驶入江心而没,竟与贼同命。时二月二十八日也。呜呼烈已!年四十有一。
王蘧常曰:我闻之与烈士同锢同驾者尤三子言如此。又谓车行凡三两,三子缀烈士后,烈士行独驶,车入江,激浪高十余丈,天风骤起,触岸树槭槭作悲鸣。寇虽强悍,皆木立咨嗟为色变云。又曰:烈士有老母,年六十余,无妻子
这是对胡阿毛身世较为确切的钩沉,后来有小说谓胡阿毛得到王亚樵的赏识,投江义举为王亚樵指使,皆为敷衍虚词。f 王蘧常还撰著歌行《胡阿毛烈士歌》,赞颂胡阿毛在家与国之间舍生取义的“大我”情怀,虽死犹生:
胡烈士,头垂白,日日御车奉母食。一朝海畔胡尘起,劫使沙场载弹药。弹药千万余,胡酋立交逪。烈士色然喜,私计慨一诺。我虽有母,然又有国;国亡母我皆不活。母固可爱国尤甚,宁杀吾身报吾国。国存身虽杀,吾母犹堪托。车入江涛百丈高,下为河岳上日月
当外敌入侵时,舍身报国,死得其所,这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传统。在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大肆侵凌,发扬和咏赞这种民族精神尤有意义。
如果说“九一八”事件还限于东北一隅的话,1932 年初春爆发的淞沪抗战,让国人彻底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者试图鲸吞中国的野心,也激起了举国上下保家卫国的热情和坚决抗战的勇气。3 月11 日,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中国教职员举行公祭抗日烈士仪式,唐兰、郭绍虞、容庚等撰写挽联。容庚发表《公祭抗日烈士之意义》称赞马占山等的抗日斗争行动,最后说:“报国之道,夫岂一端,胡阿毛烈士以一汽车夫犹能与敌同殉黄浦江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欲求无愧,吾辈当知所以自处矣。”h 一个普普通通的汽车夫的英雄事迹引起了大学教授的称赞,其使“顽夫廉、懦夫有以立志”的精神意义,通过文学书写而得到及时的彰显。作为这次公祭的一个重要部分,署名“听风”的诗人3 月10 日创作了长篇歌行《胡烈士沉车杀敌歌》,发表于《清华周刊》。前有诗序:“报载上海汽车夫胡阿毛,因日奴逼其驶车运军火,痛愤特甚,遂跃车入黄浦,与贼同湛。忠义之行,足彰千古!方之拥兵不抗敌及弃土潜逃者,诚不可同日语矣!作者感佩之余,赋此一哭。”与阿垅置身于淞沪抗战之现场不同,“听风”只是根据报章刊载的通讯,但是当时民族危亡的忧患和全国抗日的热潮促使他拿起笔来歌颂这个出身底层的汽车夫。诗曰:
倭奴蹂躏东北土,回首举兵侵淞沪。摧残文化尽江南,人苟有心谁不怒。士卒轻生志自豪,将军百战立功劳(十九路将士抗日立功)。英风足壮三军气,烈士还推胡阿毛。烈士身世本无殊,养母为人作御夫。偏教天生忠义胆,誓盟杀贼舍身躯。日奴肆意施残毒,掳掠华人充军役。既知烈士善驱车,遂逼奔轮输弹石。烈士见欺莫奈何,心如刀割泪滂沱。沉沉祖国遭荼毒,孑孑微身尽折磨。欲待奔逃身已被,狰狞围立丑幺么。恨无舌底飞天剑,叱口裁除众鬼魔。路绝途穷生急智,吞声忍辱权收泪。一心思杀彼倭奴,诡许且为仇敌御。恶贼此时趾气扬,忙为烈士解锒铛。挥刀吆喝载军火,勒令飞驰赴战场。烈士推轮哭几恸,共贼同车心哀痛。驾车已失旧时轻,杀敌应施今日勇。计成心喜泪方干,博浪一棰志在韩。且效留侯酬素愿,驰风掣电赴江滩。推车疾向江中纵,黄浦波涛带血拥。英雄誓与贼偕亡,可惜大才还小用。君不见坐拥貔貅声势豪,敌来不抗献旌旄。空教黑水白山侧,怨气冲天厉鬼号。君不见食民脂膏司此土,扬威耀武势如虎。一朝重敌兵临城,弃土潜逃翻自诩。君不见为虎作伥亦有人,衣冠禽兽更无耻。独不如御夫走卒胡阿毛,职贱人微志独高。辱国仇雠天不共,从容一死赴江涛。若彼人因食肉鄙,安知仁义与节操。回看烈士应愧死,何事颜尚乖嚣。嗟吁乎途穷日暮莫徜徉,共学汪踦赴国殇。黄浦江中烈士血,波潮万古中华光。
诗中将胡阿毛称为“烈士”,与鲁人汪踦卫国、张良刺杀秦始皇等义举联系起来,并以十九路军做正面映衬,渲染了胡阿毛的英勇胆略和忠义精神,使胡阿毛的英雄形象更为丰满。特别是以“御夫走卒胡阿毛,職贱人微志独高”反激当时东北军阀张海鹏之流“敌来不抗献旌旄”,甚至为虎作伥、引狼入室的卖国行径,对比强烈,爱憎鲜明,格调激昂,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色彩。
“九一八”以后,日本对北平已虎视眈眈,等待跨过山海关这道屏障。“一·二八”日军从上海吴淞口登岸,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北平形势岌岌可危,抗日的呼声也最为高涨。特别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对抗日的态度依违模糊,因此以胡阿毛事件为契机,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表达民众的抗日呼声,成了文学家的重要任务。上引容庚等发起行抗日烈士公祭,当作如是观。刘异曾为东北大学教授,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转至北平任教于民国学院。1932 年5 月,刘异在以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主张抗日、反对独裁的《国风》创刊号上发表了《胡阿毛诔并序》。因为目睹了东北军将东北三省膏腴之地拱手相让给日本,刘异对胡阿毛这样一位本不须承担抗敌责任的普通劳动者的壮举,尤为感佩。序中说:
胡阿毛者,上海汽车夫也。日人侵江南,与我大战于淞沪,焚杀无人理,壮者掠为役。胡被执,搜得御车证,拘于司令部, 以重利,强令运军火。胡阳允,阴图驰归。日兵四挟持之,不得闲。道经黄浦江,乃拨机横驭,望波直驶,烟沉浪飞,人车俱杳,胡亦殉之。时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也。
先年九月,日军陷辽东。一夕夺三省万里膏腴之地,未伤一卒,折一兵,而所得利器无算,粮饷财货无算,制造飞机枪炮之工事又无算。我之剖符专城负守土之责者,既熟视若无睹;秉钧执契司捍国之任者,亦充耳如无闻。于是长彼寇志,复窥长江,逞贪婪,纵荼毒,猛士潮涌,利兵出积。兹之所损于胡者,不过所得九牛之一毛耳,何足道哉!然胡君一市井逐利之氓耳,非死制之士也,无负杖入保之愧,焚冲濡褐之义,乃奋其薄技,弃其厚赂,捐躯俄顷,誓命洪涛。非夫壮志勇烈,玄虑速捷,岂能赴危机,临深渊,引义同仇,以死殉国若是哉! !
刘异在序中对辽东负守土之责、捍国之任者把东三省白白送给日军表达了极大的愤慨,反衬胡阿毛“一市井逐利之氓耳,非死制之士”却能以死殉国的忠勇壮烈。刘异在下文里也把胡阿毛与春秋时鲁国儿童汪踦、大夫县贲父,东汉司马叔持等刚烈之士相并列,诔中赞叹曰:“君灵长在,神州不死!”该文被1933 年2 月出版的《军事杂志》第50 期转载,后又被直心《胡阿毛传》所引用!1,可见在抗战时期发生了不小的影响。
胡阿毛身上体现出的底层民众自发抗日的伟大精神,为北平民社同仁所注意,他们在《县村自治》上发起征文征诗咏赞、纪念胡阿毛的倡议,一时间以胡阿毛事迹为咏赞对象的诗歌纷纷涌现,掀起了一股小小的热潮。濮县郭子建作说唱体的《悼胡阿毛歌》:
哀胡君!悼胡君!哀悼胡君忠烈魂。忠烈魂,浦江心,望风遥奠泪纷纷。
君职非官吏,君责非警军。誓死卫社稷,甘愿以身殉。身殉名仍在,魂杳义常存。
嗟嗟秉钧者!捍国是天任。强兵如潮涌,猛士赛孟贲。淞沪空前战,牺牲有几人?一朝到泉下,何颜见胡君?
十九军,战沪滨,丰功伟烈人人闻。相吊唁,寄饷金,所行固是有人心。食国禄,抗脚盆(按:Japan 音译),应尽责任靠何人。
胡君死,挽国魂,伟大功烈应无伦。未闻电吊唁,未见汇赙金。国人眼非薄,惜君职位非将军。
悼胡君!功沉沦,何时见日拨浮云。君有灵,且莫忿!北平民社征诔文,为君昭伟勋。
哀胡君!悼胡君!哀悼胡君忠烈魂。忠烈魂,浦江心,望风遥奠泪纷纷。
郭子建还用明神宗《哭吴烈女》原韵作七律《哭胡阿毛》:
未莅国事为国亡,不比寻常烈士行。将军犹难持危节,车夫谁肯弃韶光。魂入浦江乾坤老,名留人间草木香。鄙泪从来不轻洒,为君伟烈振纲常
胡阿毛事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夫,职非官吏,责非警军,却做出了当时秉钧捍国者做不了的伟大壮举,誓死卫社稷,甘愿以身殉。郭子建二诗正是挖掘了胡阿毛事迹这一无与伦比的伟大功烈的感人力量和精神价值,加以彰显,以鼓舞民众的抗日热情。《县村自治》编辑王育麐发表两首七律《挽胡阿毛诗》,其二曰:
大志昭昭冰雪寒,堪钦烈士铁心肝!名垂竹帛诚非易,死重泰山自古难。取义成仁咸称美,舍生殉国应推冠。黄浦江里身虽丧,留得声誉后世看。
诗歌进一步将胡阿毛的献身精神上升到儒家取义成仁、舍生殉国的高度。同期发表了赵云僧的七言歌行《悼胡阿毛》,其中云:“誓遏虏焰蔡廷锴,战败倭奴靖国难。将军功绩难磨灭,更有奇闻同炳烈。威武不屈歼敌寇,阿毛殉国堪称绝。”!5 用蔡廷楷将军做正面映衬。的确,从激发民族抗战志气的意义上说,胡阿毛与蔡廷锴确可相提并论。1932 年11月26 日《山东日报》社论《救国精神当无往而不在》就指出:“上海抗日之战,毁灭日军弹药,以身殉国的胡阿毛,其价值固不在十九路军将领诸公之下。” 赵云僧诗歌也提到胡阿毛:“论职非关军警职,论人非是当轴人。堪嗟放弃职权者,有愧司机之胡君。”歌颂平民百姓胡阿毛的光荣献身,正是对当时当政者投降、不抵抗的反衬和讽刺。“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放弃职权者”不在少数,特别是王赓,任88 独立旅旅长,竟然沦落为日本人的间谍,将上海军事地图献给日军,泄露了十九路军的部署,导致国民革命军的惨重损失。王赓与胡阿毛几乎同时被捕,一个是底层的汽车夫,一个是堂堂直辖中央的独立旅旅长。王赓“摇尾乞怜,献军用地图”导致上海全部失守。署名为“际”的《胡阿毛与王赓》说:“这两人一生一死,性格完全两样,很足以代表今日之政府,和一般民众矛盾的心理。”作者感叹:“唉唉!中国上有无数的王赓,国安得不亡!所有一线希望的,就是在下还有许多许多的胡阿毛!”!6 当时有一篇《国难三字经》,总计56 句,就有8 句咏赞胡阿毛:“胡阿毛,业汽车,知爱国,耻屈服。载日兵,与炮火,愿舍身,同投河。”紧接着是:“我政府,惯倾轧,对外侮,无办法。”政府之手足无措和一个汽车夫之舍生取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百姓坚持抗战的呼声。连佛教居士程筱鹏也发表《哭汽车夫胡阿毛烈士投浦殉国》,诗曰:“万死不充仇敌御,一车同葬沪江中。魂随精卫成冤鸟,气慑倭奴唱恼公。蹈海鲁连无此烈,怀沙屈子逊君忠。吴淞口外潮声怒,更比狂涛百倍洪。”!7“吴淞口外潮声怒”,所愤怒的,不仅是日本侵略者,也指向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仲良《胡阿毛殉难之感言》在赞颂胡阿毛精神的同时,得出“中国兴亡之责,绝不可有恃夫政府当局”的结论!8,表达了对当时国民政府在抗战问题上依违暧昧态度的愤慨,这些都给予国民政府一定的舆论压力。
咏赞胡阿毛的热潮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平复。但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中日之间民族矛盾日益严重,动员民众的抗战力量是文化宣传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阿毛的事迹具有继续挖掘的意义。1933 年以后,出现了一些采用通俗文艺形式演绎胡阿毛故事的作品,如《胡阿毛开车入黄浦》《汽车夫胡阿毛》等“民众通俗读物”“民间抗敌故事诗歌”近似快板、鼓词之类的通俗白话韵文。!9 镜岫《胡阿毛》和教育部民众读物编审委员会编著的“非常时期民众读物”《胡阿毛》@0,将胡阿毛的故事敷演得更加生动逼真,带有明显的小说虚构性质。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戏剧组改良平剧班公演戏剧《胡阿毛》@1,将胡阿毛的故事搬上了舞台。1936 年陆军通信兵学校成立于广西兴安,在校园中矗立起胡阿毛烈士像。胡阿毛作为抗日民众的代表、民众力量的彰显,而得到重塑和升华。
文人诗歌咏赞胡阿毛的事迹,多把他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联系起来。随着全民抗战动员的需要,宣传的重点转向胡阿毛的工人职业和平民身份,把他视为觉醒的劳工阶级的代表,鼓舞全民参与抗战。金华说:“远自‘五卅以后,中国劳工就醒觉了。顾正红的被害,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劳工斗争史。‘九一八以后,胡阿毛的壮举,振奋了全中国的劳工。”@2 冯玉祥提出“人人要做胡阿毛”@3。的确,淞沪抗战后,上海爆发了五万工人抗日大罢工;卢沟桥事变后,全国的民众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平津两地,日人开的汽车行,里面有不少中国汽车夫,为了日军对宛平的袭击,纷纷临时请假,不愿意给他们服务。现在上海市汽车司机职业工会,更自动组织抗敌后援会,及战地交通服务团,预备非常时期的一应工作。@4 这既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精神传统,更是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中劳工阶层的觉醒。胡阿毛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更是他们的代表。当时报上多有“胡阿毛”第二、第三的揭载,胡阿毛的故事在日军占领区不断上演。卢沟桥事变之后,在天津到北京的路上,曾有一位驾驶员装载35个敌兵,一起沉入河底。@51943 年10 月7 日,有敌军用汽车多辆,满载敌兵,由安徽宣城西南九里山,向宣城开驶,內有二辆,系由我国人驾驶。该司机等不愿为敌奴役,残杀同胞,亟思予以打击,乃毅然不顾生命,开足马力,中途驶入河中,两司机与两车敌兵,同归于尽。@6 这类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层出不穷,可见胡阿毛精神具有巨大的濡染和激励意义,在全国已化为不容小觑的抗日力量,融入抗战的洪流中。正如上引笔立《胡阿毛》一文说:“一个忠勇殉国的汽车夫,值得我们永远去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