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秘密
2021-01-25吴怀东
吴怀东
关键词:李白 《望庐山瀑布水》 山水 想象 道教
盛唐诗人李白对精神自由的无限追求、对山水自然之美的深刻迷恋,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无人匹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白及其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伟大奇迹,永远散发着非凡的魅力。李白自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在天下名山水中,他对庐山情有独钟。据考证,李白往来庐山达五次之多,庐山的景点都深得其喜爱,如五老峰,李白曾自述云:“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壮观也。”(〔清〕毛德琦:《庐山志》卷七山川分纪六引)围绕庐山风景,李白还留下了十多篇诗作。《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就是李白的传世名作,第一首是五言古诗,第二首是绝句,两相比较,第二首更精练,更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此诗在古往今来无数描写庐山题材的诗歌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就在于诗人对庐山如诗如画风景的独特发现。浪漫主义的“诗仙”别具只眼,对庐山瀑布青睐有加,而在他的描写和刻画中亦透露了其独特的思想信仰和诗歌创造的秘密。
天宝三载(744),李白登上他景仰的道士司马承祯王屋山的阳台观,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这是李白传世可见的唯一书迹《上阳台帖》,显示了他对山水风景的无限热爱。李白不仅喜爱光明、清澈的物象,更热爱崇高、壮美的风景和物象,热爱“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的蜀道,热爱“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的黄河,热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壮观,热爱“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天姥山。李白尤其喜爱庐山,身在庐山,可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也可以尽览庐山自身的风景。这首诗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对庐山最壮美的风景——庐山瀑布的独特发现和肆意描绘:“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围绕庐山瀑布采用了由远而近的观察视角和结构思路建构篇章,完整紧凑,画面集中而突出。第一句远望,写香炉峰,如实交代庐山瀑布生成的环境:香炉峰高耸,阳光照耀,山间水汽氤氲腾涌。第二句距离拉近一点,瀑布崭露头角,如河流悬挂于山间。三、四句则显然是近视,是特写,诗人使用一比喻,便充分彰显了庐山瀑布奔流而下的气势:如天上银河凌空泻下,力敌万钧,气贯长虹!这既是自然界的大山水,更是李白胸中的大山水!李白的诗是呈现风景,也是展示他独特的主体精神,李白在对自然风景的刻画与描绘中带着鲜明而强烈的主体色彩。刘永济评论说:“李白集中所写山水,皆气象奇伟雄丽之景,足见其胸次宏阔,亦与山水同。较之王、裴辋川唱和诸作,别具一番境界。大小虽殊,而诗人观物之精细与胸怀之澄澈,能以一己之精神面貌,融入景物之中,则无不同。”a 刘学锴老师说:“瀑布那雄奇飞动的气势,雄迈神奇的力量,永不停息的生命力,都仿佛有诗人的影子。不妨说,李白在观赏瀑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与对象融为一体,因此才能在传瀑布之‘神的同时传出自己的神采个性。”(《唐诗选注评鉴》)此诗之“神”,是山水自然之神,也是李白精神主体之神——是李白心游万仞、思接千载的自由人格之神,也是李白思想信仰与艺术创造之神。
李白能够驾驭壮美的庐山瀑布,能够再现庐山山水之神,原因是李白具有吞吐宇宙、包容天地的心胸和眼界,高洁的人格、宏伟的抱负与绝对的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显示了李白蓬勃的激情和豪迈的气概,以及与之匹配的超人的才華和强大的语言能力。单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新奇传神的比喻、夸张与想象是李白诗歌创造的重要秘诀。李白的名作很多都使用了这些艺术手法,如夸张:“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如比喻,《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将汪伦对他的友情比作美轮美奂的桃花潭水。《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将隔江对立的两座山想象成天之门,某一时刻突然大开,使得浩荡的江水得以奔流而去。《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白发三千丈……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将白发比喻为秋霜。夸张、比喻、拟人等,都属于想象。在这首诗里,李白就是使用了夸张、比喻与想象来刻画、展示庐山瀑布之壮观:一是将香炉峰比喻为香炉,将水汽蒸腾的景象想象为炉烟缥缈的神秘之境;二是将瀑布飞悬,比喻为白练高挂;三是将瀑布倾泻,比喻为银河倒泻。如果缺少这几个生动的比喻,庐山瀑布的壮观和气势就无从得到表现。刘学锴老师的分析极其深刻到位:“末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凝神欣赏瀑布时产生的惊讶、奇幻的感觉。在恍惚中,眼前那从高处直泻而下的瀑布仿佛幻化成了一条从九天之上落下的银河。这把前面所描绘的景象升华到了幻想中的境界。这是整首诗中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美感最强烈的点睛之笔。不但赋予瀑布以非凡的雄伟气势与力量,而且赋予它以超人间超自然的神奇色彩。使人感到这只能是造化的创造,所谓‘壮哉造化功,或者如苏东坡所说,是‘帝遣银河一派垂。瀑布因而成为宇宙的神奇伟力和永不停息的生命力的象征。
李白永远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充满着激情,其想象力异常丰富,而这似乎是所有诗人的共有特点。就本诗而言,为什么李白会采用上述比喻、夸张和想象来呈现庐山瀑布?事实上,一般对此诗的解读到此为止,但是,显然问题并没有解决。其实,上引刘学锴老师的解读已敏感地触及真正的原因:李白“不但赋予瀑布以非凡的雄伟气势与力量,而且赋予它以超人间超自然的神奇色彩”,所谓“超人间”已提示此诗的想象与宗教的关联,在我们看来,也就是与李白道教思想信仰的内在关联。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认为此诗作于开元十四年(726),李白出川后不久,而郁贤皓《李白选集》认为此诗作于至德元载(756),不过,李白的道教信仰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他在天宝三载(744)冬于齐州紫极宫从高如贵道士受道箓,但其实李白早在家乡时就与道教结缘。可以说,道教是李白一生的信仰,而李白的道教信仰直接影响了此诗的想象。
庐山与佛、道关系都极其密切。最早是南朝著名高僧慧远驻锡于庐山,庐山最知名的佛教丛林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由江州刺史桓伊资助,由慧远兴建,此后佛教香火在庐山极盛。慧远《庐山记》曰:“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秀起,游氣笼其上,则氤氲若烟。”(《艺文类聚》卷七山部引)盛唐诗人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可见唐人对慧远与庐山的深刻“记忆”。当佛教在庐山蓬勃兴盛的时候,南朝名道陆修静于刘宋大明五年(461)也来庐山开辟道场,“爱匡阜之胜”,构筑精庐居处修道,是为太虚观,以太虚观为大本营研经传道授徒长达七年之久,编纂了第一部道教经书总目《三洞经书目录》,奠定了后来《道藏》的基础。庐山道教由此迅速发展,庐山从此成为道教传说中的福地洞天,仙人洞就是道教影响的实证。佛教、道教都提倡燃香祭拜。南朝刘宋时期著名诗人鲍照《从登香炉峰》:“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就将香炉峰暨庐山写成神仙栖居之所,迷离惝恍。杜甫就注意到李白如“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可想而知,李白来到道教氛围浓郁的庐山,他的心理与情感自然而然地与道教发生了更密切的关联。就此诗而言,证据有二:第一,“紫烟”意象的使用。本来水汽氤氲,阳光照射下应该是白色,完全不是紫色,但是,李白由香炉峰而联想到香炉,想到香炉上的香烟缭绕,显示他的宗教信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紫烟”之说。道教尚紫,毋庸细论。有人统计,李白诗歌中“紫”一共出现了110 多次,除了代表皇权和社会地位(“大红大紫”)之外,主要与道教相关c。“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寄王屋山人孟大融》)“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赠嵩山焦炼师》)“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古风》其十五)“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元丹丘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秋浦歌》)如左见所论,此“紫烟”并非炼铁工人锅炉的烟火,而是道教徒于月下炼丹的情景。d有意思的是李白在《留别金陵诸公》中也提到香炉峰,“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香炉紫烟灭,瀑布落太清。若攀星辰去,挥手缅含情”,“太清”出自《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成玄英疏:“太清,天道也。”后来“太清”被道教徒视作神仙所居,可见庐山在李白心目中与道教的密切关系。第二,“银河落九天”的想象。“银河”“九天”的空间世界,正是道教宇宙观的内容。先秦两汉文献中大量出现了“九天”概念,指代天上最高处,如《楚辞·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王逸注:“九天谓中央八方也。”“银河”所指就是“河汉”,亦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云:“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河汉”本指黄河与汉水,后来泛指天上的银河。汉乐府诗《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先秦两汉时期的不少民间认识和信仰后来都被道教全盘接收,“九天”“银河”都被想象为天上神仙活动的空间区域。道教的空间想象与现实的景象结合,产生了李白的奇情异想:由悬挂于半空中的庐山飞瀑,李白情不自禁联想到天上银河,想到银河之水倾泻不绝。因此,可以说,“紫烟”“银河落九天”都来自道教徒想象中的世界,充分证明李白的道教信仰对于此诗的精神滋养。换言之,是道教信仰赋予李白如此的想象,这也是李白诗歌创造的秘密。现代学者李长之早就明确说李白是道教徒(《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中国台湾学者萧丽华就说:“李白诚然赞叹庐山的自然山水,庐山诗中也偶现谢灵运的身影,但庐山吸引他的不是文学传统的氛围,而是由自然的想象中所升起的神仙想望与宗教意识,特别是道教的神仙想象。换句话说,李白以庐山为伊利亚德的所谓‘世界中心之一,‘山即‘李白,二者是一体的。”e 据此甚至可以悬想李白在庐山修道冥想或炼丹的情景。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二)之所以成为名作,主要是因为后代读者对此诗山水风景描写的理解与赞美。其实,此诗与李白的道教信仰关系密切,道教徒的身心体验赋予李白丰富而新奇的想象力,道教徒的信仰滋养了他对庐山风景的无限热爱之情。但是,我们并不同意说李白在庐山游目山水的体验纯是道教徒修炼身心的冥想,因为李白盘桓于庐山,其中亦应有审美的因素,而后代读者对李白此诗的误读也事出有因:李白的游目骋怀,不仅也有着审美的目的,而且,其宗教冥想在想象及功能上与审美活动也具有某种相通性。艺术审美,就是通过感性的形象引导人超越世俗,追求真善美,而宗教则要求脱离世俗,超越现象,进入宗教信仰的世界,以获得心灵的恬静安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谈及月光之美时说:“为什么满月的景色具有这样一种仁慈的、宁静的和崇高的印象?因为月亮是一个观照的对象,却从来不是欲求的对象。”f 艺术和宗教都引导人摆脱物质有限性对人肉体和心灵的束缚,从而实现精神自由、张扬个性。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名作《红楼梦评论》中也说:“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和平,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王国维所谓“美术”就是艺术。在这首名作中,李白的宗教想象与山水审美就是相通的。今天我们只有回到李白当时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才能深刻、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及特点,也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李白的想象与激情、快乐与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