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谢道韫与夫婿的情感

2021-01-25赖庆芳

名作欣赏 2021年1期
关键词:晋书谢道韫登山

赖庆芳

关键词:谢道韫 王凝之 《登山》 诗歌 晋书

谢道韫,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疑乃生于公元349 年,卒于409 年a,是名门望族的才女。其父乃安西将军谢奕(309—358),叔父是太傅(宰相)谢安(320—385)。《晋书》卷九十六云:“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b 谢道韫嫁王羲之次子王凝之(344?—399)为妻。据说谢氏原有《谢道韫集》二卷,今已失传。(现存作品见本文附录)《中国妇女通史》将她编进“才高能文的士族妇女”之列,予以褒扬。c现存有关谢道韫的论文最少有五十六篇d,却无深入研究她与夫婿王凝之的情感,故本文以《登山》一诗作为切入点,尝试剖析谢道韫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

《登山》的创作背景

一、谢道韫与夫婿王凝之的个性

谢道韫与夫婿王凝之的情感,可以溯源至两人的个性迥异。不论是少女时代还是嫁作人妇的谢道韫都好胜争强。从个性而言,谢道韫之名字的“韫”字粤语该读“蕴”音,是“蕴藏”之意;故笔者推断其“道韫”之名有“大道蕴藏”之意。此“道”指何物?似非晋代盛行的老庄之道,而是倾向儒家济世之思,尤其她对贡献朝廷国家的人敬重有加。《晋书》卷九十六《列女传》云:

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谢)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谢)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谓有雅人深致

谢安问她《诗经》哪句最佳?她即援引了《诗经·大雅·烝民》诗句:“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从所引诗句可推敲谢道韫的志向。《雅》乃士大夫的作品,主要评论王政之得失,故《毛诗讲义》云: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谢氏对由士大夫咏写、评论政事的《雅》十分欣赏。《烝民》一诗写尹吉甫送别仲山甫往齐地筑城,亦赞美周宣王能任用贤才。g《毛诗讲义》云:“宣王之臣,有尹吉甫之学问文章,以宣扬道,达上下之情;有仲山甫之才德功业,以辅赞弥缝,宣劳内外,则其致中兴也。宜哉。”h 谢道韫所引四句,大意是:尹吉甫所作的诗歌,像清风般温和纯正;仲山甫尽忠职守的怀操,安慰他(尹吉甫)一颗深忧国事的心。谢道韫引此四句,既赞美周代尹吉甫(前852?—前775?)的诗歌,亦赞赏宰相仲山甫i 的才华,显示了她对为国为民杰出人物的敬慕与欣赏,思想倾向儒家之治国平天下。

谢道韫才华洋溢,颇有争强好胜之心、巾帼不让须眉之意,尤见于她与别人的文才比试,《晋书·列女传》记载:

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谢)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堂兄弟谢朗(谢据之子)以“散盐空中”比拟骤然而下的飞雪,但谢道韫则以“未若柳絮因风起”压倒堂兄弟。后世多注意其比拟之物——因风而起的“柳絮”,少留意“未若”二字。此二字可谓揭示了谢道韫的自信和自负,认为己之比拟较堂兄更为优胜。谢道韫亦因而得“咏絮才”!1 之名,《三字经》更有“谢道韫,能咏吟”之赞。!2 谢安乃有学问之士,又是朝中大臣,故谢家上下对他敬重有加,谢道韫想在叔父面前表现自己,显示对他的敬重。此不让须眉之争强,亦见于后来为小叔解围之事上。为此,谢道韫对夫婿王凝之的无为及过度信奉鬼神的懦弱皆感不满。

据《晋书》所记,王羲之(字逸少,303─ 361)“有七子,知名者五人。”!3 五人为: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王凝之乃次子,工草隶,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4《晋书》又云:“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5 王家笃信五斗米道,不好为官。以王羲之为例,他信奉道家无为,屡次推辞任命。!6 扬州刺史殷浩(字渊源,303—356)曾劝他应命就职,他以书信回复:

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向)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

“儿娶女嫁”指其七儿一女已婚嫁,包括次子王凝之迎娶谢道韫之事。东汉隐士向长(字子平,生卒不详)待儿女婚嫁后,周游名山五岳,不知所终。!8王羲之仿效之,云自从儿女成家立室后,便有归隐山林之意。在此氛围之下,王凝之个性可想而知。王氏一家笃信五斗米,凝之迷信尤深,甚至认为鬼神能退敌:

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

王凝之之死,多少乃迷信鬼神造成,亦乃懦弱无为的个性引致。他所写的两首《兰亭诗》可见其心志:

庄浪濠津,巢步颍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烟熅柔风扇,熙怡和气淳。驾言兴时游,逍遥映通津

即兴而游“逍遥”是其志向,心境宁静无俗念“冥心”是其心思。他的言行皆倾向道家的无为与逍遥。

相反,谢道韫有才学,亦有好胜争强之心,故此对夫婿王凝之好道、无为及不争感到异常不满。《世说新语·贤媛》记云: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悦)。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材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羯(一作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世说新语》所记与《晋书》相类@2。谢道韫嫁入王家以后,对王凝之颇冷淡轻视,“大薄凝之”,回娘家时心有不悦。太傅谢安问她:王凝之是逸少儿子,人品才学不差,为何对他怨恨不满?她回答:伯父叔父之中,有谢尚(阿大)、谢万(中郎)@3 等人物,堂兄弟之中有谢韶(封)、谢朗(胡)、謝玄(羯)、谢川(一作谢渊)(末)@4 等人,却想不到天地之间竟有像王凝之般的人,后世因而有“天壤王郎”之语典,专指没出息的丈夫。谢道韫认为人该勤奋,从她劝弟用功一事可见,《世说新语·贤媛》记云:

王江州(王凝之)夫人语谢遏曰:“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

谢道韫问弟弟谢遏何以不用功上进,是俗务烦心,还是天分有限?其思想是倾向儒家修身治国之思。事实上,谢家子侄大多上进好学,以报效朝廷为己任;反观王凝之,则以逍遥、信道为尚。她将夫婿与叔伯、堂兄弟比较,认为自己的夫婿不论如何也比不上;谢道韫与夫婿个性之迥异由此可见一斑。

谢道韫与王凝之乃士族之间的门第婚姻;王、谢两大家族为巩固彼此的特权而缔结婚姻,二人之间没有爱情可言。她不喜欢懦弱无为而过度笃信鬼神的王凝之,欣赏贡献朝廷的杰出人物。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婚嫁的魏晋时代,妇女敢说夫婿不是,已是十分大胆,因批评夫婿,几乎等同间接批评父母长辈择偶之不当。

二、究竟谢道韫对夫婿王凝之的情感如何?

究竟夫妇二人之感情如何?或许可以从《登山》(又名《泰山吟》@6)一诗推断。诗云: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就诗中所言之“东岳”,有学者认为在南北分治时期,谢道韫不可能或无法登上泰山,所登之山该是位处会稽上虞县的车骑山,而“东岳”是指稍高于车骑山的东山;又云于《光绪上虞县志》见此诗题为《车骑山》。@8 笔者翻查所述县志两个版本,而暂未见此项@9,未可确定此论真伪。然,大多学者相信“东岳”即泰山,为五岳之一,又名“岱宗”,简称“岱”,在今山东省境内。

诗歌的前六句描绘泰山的巍峨雄峻,表达道韫对大自然山岭自然天成的崇敬。谢道韫登上泰山,见山石嶙峋,山洞幽寂奇异,惊叹大自然的奥妙、造物者之鬼斧神工。她以石室虚宇非工匠之所为、人力之所及,赞美大自然之玄妙。

后四句向大自然万物提出质询,流露托迹山林,与万物共享天年的心愿。谢道韫质问大自然造物者是谁?为何令她屡受挫败?诗人萌生归隐山林的念头,在山川之中终老。为何谢道韫会发誓寄居泰山之山林,安渡余生岁月?全诗似乎咏写泰山景色及隐居山林之意,然而笔者重复检视此诗,发现了诗人深藏之情感。

创作日期及登山原因之推断

一、为何选千里之遥的泰山

南北虽分治,但百姓往来应该不受阻,尤其山林之间多不设城墙。值得思考的是:谢道韫居浙江绍兴的会稽,而泰山位于山东中部、泰安北面。作者何以千里迢迢地登上她心目中的“泰山”?若她真的前往泰山,从河南走至山东,在依靠舟船、马牛代步的晋代,所需时间漫长。难道只为欣赏泰山的大自然景色?

谢道韫所居之会稽亦有山岭,有学者认为她前往山东的可能性不大,可能视所居州郡中之东山为泰山,而此问题尚待深入研究。不论如何,深居简出的她何以不怕辛劳而登山——登上她心目中的“泰山”?未回答此问题时,先探查谢道韫与王凝之婚后之感情。

二、婚后谢道韫对王凝之的情感

《晋书》记述谢道韫对王凝之的不满只限于二人婚姻初期,故有“初适凝之”之言,显示此不悦非长久之事。二人相对日久,难免自生情愫,对夫婿之思想个性亦渐理解。事实上,婚后的谢道韫,在王家克尽妇道,尽力做好自己作为媳妇之本分,亦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晋书·列女传》记小叔王献之与客人谈论之时,因词穷而屈服,谢道韫主动为他解围,可谓爱屋及乌之举:

(王)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謝道韫命侍婢以青纱屏风遮掩,将王献之之论重新申辩,竟无客人能屈折她。她虽然对夫婿不满,婚后却完全融入王家生活。为替王献之解围而与宾客辩论,不但突显其爱屋及乌——维护小叔之心、辩正真理之志,亦见其争强好胜之性格。

公元399 年,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之时,会稽为贼人孙恩(字灵秀?—402)所破。《晋书·列女传》云: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谢道韫初时举措如常,乃相信夫婿抗贼之能力,及闻夫婿及诸儿子皆为贼人所害,才领婢仆顽抗。“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一句显示了谢道韫与王凝之生育诸子。她与王凝之还生育了女儿,女儿已嫁刘氏,生有大外孙刘涛。换言之,谢道韫与夫婿之婚姻应该颇惬意,才可生育多名儿女。

王凝之亡后,谢道韫一直为丈夫守寡而居于会稽,操持家务严肃谨慎,克尽王家媳妇之责,可见她对夫婿之深情。其时,太守刘柳得知谢道韫之名,欲与她谈议,故登门请教。《晋书》卷九十六记载:

自尔嫠居会稽,家中莫不严肃。太守刘柳闻其名,请与谈议。道韫素知柳名,亦不自阻,乃簪髻素褥坐于帐中,柳束修整带造于别榻。道韫风韵高迈,叙致清雅,先及家事,慷慨流涟,徐酬问旨,词理无滞。柳退而叹曰:“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道韫亦云:“亲从凋亡,始遇此士,听其所问,殊开人胸府。”

谢道韫寡居期间,保持巾帼不让须眉之个性,无妇女怯懦忸怩之态,大方与刘太守隔纱帐高谈阔论,使之心形俱服。她云自从亲友族人亡故后,直至遇上刘柳太守为止,才开人心府。换言之,自亲友亡故后,她无可痛快畅谈之人。按常理而言,她嫁为王家妇,夫家有学识可与她谈议之士甚多,如家翁王羲之、大伯王玄之、夫婿王凝之(?─ 399)、三叔王涣之、四叔王肃之、五叔王徽之(338—386)、六叔王操之、小叔王献之(344—386)、小姨王孟姜等人。

然而,家翁其时已卒;而王氏兄弟之中,王玄之早卒,余者以王献之为佳。《晋书·王羲之传》引谢安之言的证:

(王献之)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

猜你喜欢

晋书谢道韫登山
闻鸡起舞
登山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浅解三字经(之一〇四)
才女谢道韫
多用登山杖
枕戈
三字经
一次难忘的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