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走出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困境
2021-01-25彭志坚
彭志坚
【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拥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要在农村小学顺利开展阅读教学却是困难重重。学生阅历浅、见识少、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少,等等因素都导致了他们的阅读教学质量不高。要走出这些困境,学校、教师和学生本身要不断努力去寻求途径解决这些困难。
【关键词】教学困境;局限性;阅读量;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获取各类信息,认识人生,了解世界。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最重,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往往是最多的。阅读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教学。然而,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深深地体会到了在农村小学实施阅读教学的艰难。
一、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困境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与作文是学习中的重中之重,但也是难中之难。他们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困境不是单一的。首先,遇到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时,他们急需帮助。现今大多数的农村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在家的学习很少有人管,爷爷奶奶基本上只能照顾到他们的起居饮食,在学习上很少起到监督与帮助的作用。那么,只要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难题,除了教师在学校可以帮助之外,其它时间他们就“茫然无措”。相比于识字写字,閱读方面的学习是更难的。学生遇到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那么,学生就会对阅读教学产生害怕心理,只能“望而却步”。
其次,农村的学生生活经历很有局限性,见的世面少得可怜。图书馆、书店、电影院、游乐园等等,这些地方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书面上的词语。经历少、见识少,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就很难体会文中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做不到“感同身受”。记得笔者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因为去过桂林,所以在看到作者的文字所描绘的桂林的山和水的语句时,能产生共鸣。然而,在笔者声情并茂地对学生进行课文讲解时,学生都是一种“旁观者”的姿态看着笔者。如,在说到桂林的山是“奇、秀、险”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这里的山都不高,都是泥土,长的是普通的树,桂林的山我不懂它到底是怎样的‘奇、秀、险。”那时,笔者深深体会到,没有足够的经历,真的很难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再者,农村学生阅读量少。平时,他们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校发下去的书外,课外书他们是很少接触的。首先,农村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有些甚至觉得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其它书都是没用的。其次,由于条件有限,很多农村小学是不具备阅览室的,所以,学生又少了个接触课外书的机会。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缺乏,极容易导致学生忽视语文,对语文提不起兴趣,使学生成为了“井底之蛙”。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缺少生活经历、缺乏课外阅读量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去感知语文、体验情感,认识世界。为了走出这一困境,下面笔者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阐述相关策略。
二、走出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困境的策略
(一)学校、教师方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它的硬件、软件等方面的完善程度很大地决定了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无论是课堂上的文本学习,还是课外的阅读学习。
课堂上,学生很怕阅读,要么读不懂文章内容,要么抓不住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首先,笔者觉得要让学生喜欢上读这篇课文,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小组读、分角色读、指名读、默读等,把课文读通了读熟了,才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走进课文。由于农村学生的见识与经历有限,文中讲述的很多情节学生是无法感受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把文中的语段给学生进行讲解,有点“对牛弹琴”了,因为学生只知道文字,脑海中没有影像,就不会有情感。如果遇到这种课文,笔者觉得,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借助多媒体。现在很多学校都已经有多媒体教室了,即使没有,可以使用教师的电脑,再没有,手机也行。这些多媒体,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去感受文本。比如说,笔者之前教授《黄河大合唱》这一课时,笔者是知道学生都没有看过黄河的,只有文中的图片和文字,学生怎么可能轻易感受出光未然笔下的黄河的磅礴气势呢?因此,笔者先在课前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放出有关黄河的影像给学生看,课后又给学生听《黄河大合唱》的交响曲,去感受冼星海曲下的民族战斗力。果然,那一课学生是收获满满的。第二,多举实例。对于学生来说,文中讲述的事情总是与自己相隔遥远,甚至觉得那些事情很假很虚幻。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多举生活中的实例。在教学《永生的眼睛》这一课文时,笔者发现学生对捐献器官毫无感受,根本体会不到文中人物对捐献眼角膜这一壮举的自豪之情,因为学生都觉得这一事情与实际生活很遥远。于是,笔者就把最近从新闻上看到的有关捐献器官的事例一一给学生讲解,再让学生设身处地谈说法,很快学生都能懂得其中的无私与伟大。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走进阅读,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课外,学校要多提供机会给学生增加阅读量。据笔者了解,现在很多的农村小学还不具备有阅览室,但这并不是不开展阅读课的借口。没有阅览室,有课外图书;没有课外图书,有杂志报纸等,这些都是可以给学生去读去浏览的素材。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读,除了语、数、英这些教科书外,实在是贫乏。因此,每当笔者让学生去看课外书时,他们都是欢呼雀跃的。看完后,笔者会布置写读后感的作业,也会检查他们的读后感,有时是口头上的谈话交流,有时是让他们把所见所闻记录在自己的积累本子上,让学生读中有感,读后有收获。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可以帮助学生爱上阅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帮助他们积累素材,提高阅历等。
(二)学生自身方面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要让学生走出阅读教学困境,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文本感兴趣了,才会精神饱满地去了解文本,体验情感。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尝到“甜”。比如,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去阅读,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不管是读得好还是读得不好。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不管是答得好还是不好,教师的表扬是学生爱上阅读和分析文本的动力。第二,学生自身要多多主动选择书去读,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增加阅读量。第三,学生的阅读要有目的性,不能茫然无措,像无头苍蝇似的。阅读无目的,只是为了读而读,那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教学上各种各样的读,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去了解文本,了解作者。比如,在阅读有关人物的文本时,学生要带着认识人物形象的目的去阅读,读完后,要对文中的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阅读有关写事的文本时,要理清故事的六要素,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等。
三、结语
农村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等经历,都与城市学生不同,他们的见识有限,条件有限。要在他们身上顺利地开展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因材施教,不断努力去寻求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笔者相信,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下,我们一定能顺利走出这一困境,带领我们的学生走进阅读大舞台,去展示属于他们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