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问题探析

2021-01-25王茜

大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王茜

[摘要]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论文通过分析当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从制度建设、平台搭建、协同机制构建和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等方面探索有效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教师职责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1—0181—03

一、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下文的“导师”也是指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作用,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高校教师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坚定支持党的执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明确导师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并将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条要求提出来。

但是目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首先,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不明确,导师主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不强。导师培养和关注研究生的重心集中在科研任务指导,而对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政治意识方面关注不够。导师尚未充分认识到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其学习、科研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导师参与研究生工作的途径较单一,各高校在研究生工作体系中缺少对导师参与环节的设计和激励导师的有效方法,这就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法很好吸引导师积极参与。再次,导师与辅导员交流不够充分,在育人工作中二者尚未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最后,导师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导师参与研究生立德树人的工作全凭导师自觉或者被动参与。

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一)导师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不够明确

导师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研究生的思想发展和理想追求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导师立德树人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层面、哪些维度,在教育部教研[2018]1号文件颁发之前鲜有明确规定,使得导师无法较好地理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从而无法深刻认同自己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角色任务。个别导师只是在研究生突发事件发生时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而在日常学习科研指导工作中没有能够将其与思想政治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学术道德、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不够及时、作用不够明显。

(二)导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平台较为单一

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有效方式缺乏,其相关工作主要包括在日常教学科研中培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参加研究生的课外学术活动,参与研究生评奖评优。显然,仅凭这些工作很难取得良好的立德树人效果。相关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认为导师有效开展思想教育的方式的排序分别是:1.以身作则;2.与学生单独谈心;3.在组会中穿插相关内容;4.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5.开设主题思想政治教育课;6.参加学生党支部活动。从中可以看出,导师以身作则是最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因此导师要重视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以更好的表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大主要力量是辅导员和导师,但是,目前两者缺乏相对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情况下是辅导员主动与导师沟通。由于辅导员相对比较年轻,资历较浅,资质不够,在与导师沟通时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工作多数是“自下而上”的,其效果不佳。据调查了解,辅导员认为与导师沟通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1.没有完善的沟通机制;2.日常工作太忙,沟通机会少;3.导师不重视与辅导员的沟通。

(四)导师考核评价体系不配套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评估与评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但是师德考核只是底线,与相关贡献配套的奖励或加分制度不够健全。大多数高校仍将教学和科研作为导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把科研项目和论文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导师立德树人相关考核的导向不够明确,导致导师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落实困难。

三、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导师基本职责

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导师对自己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角色认知不够充分,因此他们往往缺乏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部教研[2018]1号文件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要求导师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术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学术道德规范、培养条件、人文关怀这七个方面进行落实。其中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学术道德规范、人文关怀这四个方面均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提出的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认为导师在这七个方面发挥的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为研究生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注重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各高校在导师选拔、评聘、培训、考核等环节加入相关内容,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有助于导师更好地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以落实。同时,完善导师岗位培训制度,加强新任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相关培训,提升导师育人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指标,包括理想信念、学术道德、道德品质、思想修养等多个层面,在征求研究生院、导师意见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与落实。相关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认为导师影响因素对研究生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工作态度和风格、学术道德、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精神、品德修养、对教育教学的态度、社會责任感、理想信念、就业观、爱国情怀。可见,与学业科研相关的因素排在前列,而思想层面的影响因素则相对靠后,这说明导师在研究生思想引领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二)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导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载体

当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视角较为单一,大都集中在导师如何对学生主动开展教育。其实可以选取研究生思想状况的“切入点”、“敏感点”和“生长点”,挖掘导师立德树人的不同视角,丰富导师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设计导师乐于参与、研究生受益的教育载体和途径,充分激发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完善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一是以研究生为主导的工作形式,比如开展“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等专项评选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此类评选活动,树立一批业务精湛、关爱学生思想成长、率先垂范的优秀导师典型,有效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的工作形式,鼓励导师积极发挥科研育人作用,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研究生树立科研报国的远大志向。鼓励研究生导师将思想引导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科研中,在实验室科学实践中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诚信意识教育,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强化导师在实验室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还可以邀请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体育文化等活动,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德智体美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三是师生互动的工作形式,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把党支部建在课题组,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促进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相长。积极安排政治站位高、思想觉悟高的优秀党员导师兼任研究生党支部导师、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或负责联系一个研究生党支部,直接参与指导和组织开展研究生的党建工作。同时,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流程,将导师评价、导师参与作为重要环节纳入工作流程,提升导师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从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此外,还要建立导师立德树人技能培训体系。坚持导师选聘培训和日常培训相结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文件宣讲与解读、法律法规及案例分析、研究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危机识别与干预、心理健康辅导、指导经验交流分享等培训内容,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和方式实施模块化培训,提升导师开展研究生思想引领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三)建立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导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作用

有的導师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够,在研究生出现思想、心理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因此,导师需要辅导员协助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而辅导员在研究生出现学习科研方面的思想波动时也需要导师的帮助。因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导师各自的优势,营造协同育人的环境。那么,如何建设好二者的协同育人关系呢?首先,自下而上加强沟通,即研究生辅导员在工作中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可以在每学期之初通过电子邮件向所带学生的全部导师进行一次问候;在每学期期末将学生的基本思想状态、学习生活等相关情况或问题向导师做一次汇报;对所带学生的全部导师做一次拜访;辅导员在征得导师同意的情况下,参加所带学生的一次科研学习活动。其次,自上而下搭建平台,即学校和学院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平台。比如通过组织导师与辅导员参加的交流沙龙,建立微信群,鼓励辅导员走进实验室或旁听课题组组会等形式,加强导师与辅导员的日常沟通。通过以上途径创造更多机会让辅导员与导师加强沟通与合作,从而形成二者积极围绕研究生成长进行优势互补、深度合作的工作机制,营造二者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r3_。另外,可以成立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领导小组,院级单位党委(党总支)书记、院长担任组长,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以及主管教师思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学术委员会成员、研究生辅导员担任组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判研究生思想动态,积极推动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党政联席会每学期至少听取一次有关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相关情况的专题汇报。党员导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非党员导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研究生党员参加党支部活动。

(四)优化导师评价体系,明确其立德树人工作导向

目前,导师参加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大都依靠导师的主观意志,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导师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的情况。因此需要从学校、学院层面建立导师激励机制来提高导师的积极性,共同为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提供政策支持。将导师立德树人履职情况纳入研究生培养工作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各院级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考核办法,对导师开展研究生思想引领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对不合格的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学校研究制定岗位选聘、招生资格、职称评审等文件时,明确要求研究生导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将导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导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招生资格申请的必要条件,并尽可能地量化考核指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考核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明确导师立德树人的工作导向,才能更好地增强导师开展研究生思想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各高校深入贯彻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精神以及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时,要结合学校特点,整合导师育人资源,从制度、载体、平台上制定相关落实意见和管理办法,细化导师立德树人工作职责,拓展导师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搭建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平台,完善导师立德树人工作体系,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高校体育与立德树人研究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