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

2021-01-25周艳红马芸苟灵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5期
关键词:预见性患肢置换术

周艳红,马芸,苟灵娇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0 引言

DVT属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极易出现的不良疾病,其产生率约40~60%[1]。病人会产生患肢大面积性肿胀,疼痛剧烈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肢的恢复,严重时出现肺栓塞,最后导致死亡[2]。所以,积极有效地防止髋关节置换术后产生DVT,可以发挥重要的治疗效果。该报告中,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防止下深静脉血栓出现,临床效果理想,现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9年1~12月满足ASA协会病情分级Ⅱ~Ⅲ级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病人进行探讨,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包括男18例,女12例,年龄40~85岁,平均(53.9±7.6)岁;对照组包括14例,女16例,年龄40~87岁,平均(52.3±8.4)岁。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开展预见性护理措施,通过对比两组的基本信息,差异不大(P>0.05),存在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入院后均开展基础护理干预,具体分为:入院教育、饮食、服药指导与护理方法。实验组开展预见性护理措施,主要如下。

综合评价危险因素。选择Wells评分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给予综合评价。

认知护理。病人在治疗期间中,护士应该详细全面地为病人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不良影响与防治的意义与目的,提高病人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进而有效地增强病人的警惕性。对于下肢静脉曲张、长时间抽烟,糖尿病、老年病人,护士需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心理干预。护士需要多和病人交流,全面了解病人的实际疾病发展情况,掌握其实际心理情况,进而为病人开展个性化的心理疏导。病人在治疗阶段中,护士也应该为病人讲解疾病痊愈的案例,进而明显地提高病人克服疾病的勇气,有效地解除病人的不良情绪。

饮食护理:护士应该告知病人多进食纤维素丰富、低脂、维生素充足,高热量、优质蛋白食物,补充足量的水,保证大便通畅。补充身体的机能,促进身体的康复。

保护病人的下肢静脉。护士应该重视保护病人的下肢静脉,尽可能防止病人的下肢输液,并且禁忌相同位置进行重复穿刺。还应该进行抗凝治疗的护理工作,根据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连续用药,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观察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等指标,监测是否出现出血的表现,以便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功能锻炼:病人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应该依据病人的疾病情况,对病人进行直腿抬高训练,臀大肌、腓肠肌、股四头肌训练等。

物理干预。尽可能对病人使用气压式循环驱动仪或者循序减压弹力袜,显著地降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率。

患肢护理干预。严格监测切口的渗出液情况,按时挤压引流管,确保引流顺畅,避免局部血肿的出现进而不利于下肢血液的回流。术后加强保暖工作,避免低温度导致静脉痉挛,造成血液瘀滞。抬高患肢,有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患肢皮牵引或穿防旋的丁字鞋,确保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体位。两腿间垫上软垫,尽可能地防止膝下垫影响血液回流。术后穿弹力袜或佩戴弹力绷带7 d。

1.3 疗效判定

血流速度:分析两组护理前,护理15 d、30 d的血流速度。生化指标: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临床症状:比较两组血栓时间、血栓率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生化指标对比

护理前病人生化指标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实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及D-二聚体等情况远远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的临床症状对比

实验组患者血栓率、发生时间及住院时间远远强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属于目前救治髋关节疾病终晚期的最佳方法,能够积极地改善髋关节畸形,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疼痛;但是手术伤害性较强,进而诱发血流动力学、免疫以及代谢等诸多生理状态[3],往往可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不良疾病。高凝血液、静脉管壁损伤与血流减慢属于重要产生因素[4]。病人术后由于麻醉、肌松药物造成肌肉丧失收缩能力,患肢不能活动,静脉回流明显减少,血流变慢可发生血瘀情况,导致血栓。预见性护理模式是新兴的护理方法,在护理前对病人给予全面综合的评估,同时按照病人的疾病情况,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从而有效地减小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率[5]。DVT属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极易出现的不良疾病,其产生率40%~60%[6]。病人会产生患肢大面积性肿胀,疼痛剧烈等临床表现,严重不利于患肢的恢复,严重时会出现肺栓塞,最后导致死亡。对于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很多专家均开展相关研究。该报告中,对病人危险因素给予全面的评估,同时从认知干预、心理干预、健康饮食、下肢静脉保护以及初期功能锻炼等角度对病人开展预见性护理工作,治疗效果理想。该报告结果说明,实验组病人在护理干预后血栓率、发生时间及住院时间远远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及D-二聚体等情况远远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髋关节置换术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感,同时也可以帮助病人的髋关节尽早恢复,矫正病人髋关节的畸形。然而,在进行这种手术的过程中,创伤面积大[7],从而会明显损害病人的身体代谢功能、免疫及血流动力等生理功能。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过程中,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按照有关文献说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导致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理因素主要是血流缓慢、静脉管壁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在手术后,病人受到麻醉和镇静药物的影响,让肌肉失去收缩功能,以及病人长时间未动,从而缩短下肢深静脉的回流量,减小了血流的速度[8]。预见性护理方法属于全新的护理模式,对病人开展护理工作前,通过对病人给予整体的评价制定护理方案,显著地缓解病人的疾病。

表1 两组的护理前后生化指标分析(±s)

表1 两组的护理前后生化指标分析(±s)

组别 凝血酶原时间(s) 纤维蛋白原(g/L) 凝血酶时间(s) D-二聚体(µg/L)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14.53±2.02 12.44±2.32 2.89±0.51 3.03±0.48 24.57±2.12 18.48±2.32 252.61±30.55 331.65±60.12对照组 14.48±2.21 10.34±1.76 3.02±0.64 4.11±0.77 24.41±2.44 23.65±2.78 254.96±31.47 575.22±61.92 t 0.104 3.645 0.154 2.736 0.134 4.012 0.097 10.72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的临床症状对比[n(%),±s]

总的来说,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进行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显著地恢复血流速度,改善生化指标,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开展预见性护理工作要求护士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有高尚的职业素养,能够积极主动的对病人进行护理服务,多和病人交流,随时观察疾病,有利于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进行显著地减少并发症,保证病人的健康利益实现最大化,对于年龄临床经验不足的护士,按时组织培训,不断的增强其整体业务能力,不断的改进护理质量,改善护理工作满意度。

猜你喜欢

预见性患肢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空气波压力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对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