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号交叉口老年人失范过街的影响因素

2021-01-25张惠玲庞鲜鲜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过街回归系数意向

张惠玲, 葛 鹏, 庞鲜鲜

(1. 重庆交通大学 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74; 2.重庆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 重庆 400074; 3. 贵州理工学院 交通工程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

由于身体的衰弱和心理的变化以及目前对老年人过街考虑不足的现状,老年人在信号交叉口过街经常出现失范过街行为,结合交通失范行为的相关概念,在城市交通环境下过街时,受思想支配产生的不符合法律、法规或约定俗成标准的外在表现称之为失范过街行为.鉴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及心理特征,文中通过对老年人的身体变化、心理反应等过程进行分析,应用心理学方面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设计问卷;结合我国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及对过街设施的认识等现实情况,采用现场解释、填写完成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老年人失范过街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对老年人失范过街的影响因素展开定量分析.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社会交通服务设施设置提供参考.

1 老年人过街行为分析及建模

1.1 老年人身体行为特征分析

人进入老年期后,在生理方面,视觉、听觉、反应能力逐渐降低,加上常见老年疾病的影响,使得老年人对交通环境的感知能力下降[7].而老年人过街过程可以分为位置选择、视觉观察、交通环境感知、判断和决策6个步骤[8].所以老年人在过街时通常表现如下:行动迟缓,常常看不清楚交通标志以及其他指示性说明;对交通环境的洞察力较弱,不能及时准确做出判断;即使意识到危险到来,但是思维与动作无法紧密配合,导致不能及时避开险情.当人行横道过长时,老年人可能没有充足的体力一次性通过人行横道,导致被孤立于车流之中.当人行横道路面不平整时,老年人可能无法在快速移动的同时保持平衡.在心理方面,老年人具有固执、保守、理解能力下降的特点,在过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其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草率决定去留而引发危险.老年人也许会相信自己的经验,凭经验过街也是造成伤亡的原因之一.保守的性格导致老年人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对新规则、新形式缺乏理解,总是按照过去的思路行走也极有可能造成危险.另外,面对复杂信号交叉口交通环境时,老年人的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反应时间长等过街特性也是其陷入危险的原因之一.

鉴于上述分析,失范过街行为是指违章行为,但又不仅仅是违章行为,还包括任何有悖于正常交通道德或者是能够引起事故伤害的行为.

1.2 研究假设

TPB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解释个体在行为选择中的决策过程,因此可将该理论应用于老年人的失范过街行为分析.同时,在老年人过街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潜在变量的影响,文中建立的这3个变量对过街行为意向和行为影响的假设模型如下:

1) 态度,即老年人对各种过街行为的评价和倾向,主要受到行为信念的影响.过街行为信念来自于行人对某种过街行为的预期结果,行人对大量过街行为结果的评估决定其过街态度,态度又会影响过街行为倾向.若老年人认为某种失范过街行为能够带来便利并降低出行成本,则对失范过街行为的态度就会赞同,愿意参与到这种行为之中.因此假设老年人失范过街行为的态度对意向具有直接正向影响.

2) 主观规范,即老年人在选择是否采取失范过街行为时感受到的压力,主要受到亲友或交通法规的影响.老年人感受到的压力越大、越遵从他人的建议,对于失范过街行为的积极性就会减弱.反之老年人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越小、对亲友的建议和交通法规越不重视,则失范过街的倾向越强.因此假设老年人的主观规范对意向具有直接负向影响.

3) 知觉行为控制,即老年人对于失范过街行为难易程度的感知,主要受到交通环境资源、行动能力的影响.若老年人认为自身行动能力较强、能够处理突发状况,并且交通环境允许,则失范过街行为的倾向也越强烈.因此假设知觉行为控制对意向和行为具有直接正向影响.

1.3 问卷设计及调查

设计问卷时,选取60岁以上且能独立行走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考虑到我国老年人网络使用率较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道路基础设施的设置理解程度不高等现实问题,为了确保问卷内容能被老年人准确理解,调查中选择离道路或交叉口不远但安全的休憩地点进行现场拦截式展开,由受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将题目中的题干和选项逐一读给老年人,且在老年人对交通标示等一般词汇不理解时进行现场指认,并进一步解释题项中的设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设计问卷,同时考虑专业术语口语化;通过若干次的现场调查,发现老年人对诸如“非常满意”、“较满意”等词汇细节区分不清楚,对这类问题进行了改进;经过近1年的时间对问卷进行的改进和调整之后,最终确定老年人失范过街行为的影响因素,包含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行为5个潜变量,以及16个观测变量.问卷结构效度通过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测度进行检验.结构效度的检验结果如下:KMO值为0.814,概率p值小于0.05,Bartlett χ2检验显著.这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问卷的信度通过检验克伦巴赫系数α获取,每个潜在变量的α值均大于0.7,表明问卷的可信度较高[9].

于2017年1月—2月,在重庆市渝中区捍卫路社区及社区附近发放正式问卷共计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可行后,2018年5月在重庆市学府大道住宅区附近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11份,有效率88%.

1.4 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老年人失范过街行为的影响因素中,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无法直接测量,因此需要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各潜变量进行定量描述.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统计分析手段,一般先根据理论文献或经验构建具有因果关系的假设模型图,然后再从理论架构出发,通过采集数据来验证这种架构关系的合理性[10].

针对上述设计的问卷调查,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各调查项变量及符号表述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变量描述

根据理论假设,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建立老年人失范过街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模型结构图中的椭圆表示潜变量(分为两类:被其他变量所指向的为内生潜变量,而由自身指向其他变量的为外生潜变量),矩形表示可观测变量.与外生潜变量相关的共有10个可测变量,其观测值X1,X2,…,X10构成向量X;表示与内生潜变量相关的共有6个可测变量,其观测值Y1,Y2,…,Y6构成向量Y.

测量模型可表示为

X=ΛXξ+δ,

(1)

Y=ΛYη+ε,

(2)

式中:ξ表示3个外生潜变量(知觉行为控制、态度、主观规范)构成的向量;η表示2个内生潜变量构成的向量,分别对应前述老年人过街的行为意向和过街行为;ΛX表示X对ξ的回归系数组成的向量;δ表示观测变量的误差构成的向量;ΛY表示Y对η的回归系数组成的向量;ε表示Y的观测误差构成的向量.

上述结构模型的回归方程式可表示为

UCB=β21BI+γ21PBC+ζ2,

(3)

BI=γ11PBC+γ12AT+γ13SN+ζ1,

(4)

式中:γ11为外因潜在变量PBC与内因潜在变量BI的回归系数;γ12为外因潜在变量AT与内因潜在变量BI的回归系数;γ13为外因潜在变量SN与内因潜在变量BI的回归系数;γ21为外因潜在变量PBC与内因潜在变量UCB的回归系数;ζ1、ζ2为残差项;β21为内因潜在变量BI与内因潜在变量UCB的回归系数.

图1 模型设定

2 标定分析

本次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211份,其中老年男性为103份,老年女性为108份,男女比例相差不大;被调查的老年人在文化程度方面,不识字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75%,受过中学教育的比例为16%,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9%,可见大部分老年人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这也反映了我国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现象.

在模型拟合阶段,按照结构方程建模步骤进行拟合及修正,经过3次修正,分别建立了e2和e9、e6和e10、e13和e16之间的相关关系,使得模型的自由度为93,卡方值为181.52,卡方/自由度=1.95<3,概率P值为0.052>0.050,接受原假设,即由数据和理论模型推导出的协方差矩阵一致性较高[10].模型整体适配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数据能够得到模型解释,检验结果比较接近参考值,模型假设得到支持.

表2 模型适配参数

结构方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反映了前提变量与结果变量二者之间影响程度,路径系数越大,解释力度越强.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模型的结构方程式可表示为

UCB=0.52PBC+0.28BI;

BI=0.30PBC+0.31AT+(-0.26)SN.

由上述分析可见,行为意向对失范过街行为的态度路径系数为0.31.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30,对失范过街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2,可以理解为即使有了失范过街意向,但交通环境及资源不允许,也很可能发生失范过街行为.控制条件越充分,则产生失范过街行为的意向越强烈.知觉行为控制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行为,表明老年人在特定条件下会错误估计自己产生失范过街行为的可能性,在控制条件下是否产生危险行为,对实际的危险行为意向影响较小.同样,尽管大多数老年人对于在态度上都认为失范过街行为是不可取的,但是却有产生危险过街行为的意向,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路径系数为-0.26,表明对交通法规理解越深刻、越同意家人或朋友的看法,越不可能发生失范过街行为;行为意向与行为路径系数为0.28.

图2 各潜变量之间路径关系

3 结 论

1) 态度对行为意向具有正向影响,这意味着老年人在过街过程中,对于过街危险行为(如闯红灯、提前进入人行横道等待、在人行横道上逗留等)的认识越清楚,则过街行为越规范,过街安全性也得到提高;行为意向与行为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老年人一旦有了过街意向,控制条件充分,失范过街行为就可能发生,但同时也会受到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二者共同影响行为的发生.

2) 知觉行为控制失范过街行为的路径系数大于对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表明在实际过街过程中,交通环境及资源对是否选择失范过街行为的影响程度大于失范过街意向.

3) 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呈负相关关系,主观规范越强,则产生失范行为的意向越弱.二者的负相关关系,也反映了提高行人守法意识,接受家人或朋友的正确意见有助于减少老年人失范过街行为.

4) 文中仅针对老年人的失范过街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对于老年人在信号交叉口不同设施设置下的过街需求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将是需要继续研究的方面之一.

猜你喜欢

过街回归系数意向
搭接相位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过街行为分析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多元线性回归的估值漂移及其判定方法
电导法协同Logistic方程进行6种苹果砧木抗寒性的比较
市政道路过街管施工的质量控制
多元线性模型中回归系数矩阵的可估函数和协方差阵的同时Bayes估计及优良性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盲人智能过街辅助系统设计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