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湿地建设工程中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2021-01-24冯朝红唐志坚
冯朝红 唐志坚
洱海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洱海属大理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
洱海流域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境内有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西洱河及苍山十八溪等大小河溪117 条。洱海流域面积2 565 km2,湖面面积252 km2,南北长度为42 km,东西宽3~9 km,湖岸线长129 km。洱海最大水深为21.3 m,平均水深10.8 m。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由于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无序发展,加之农业面源污染,洱海一度出现“人进湖退”的现象,水质面临严峻挑战。
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主要包括五大工程: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工程、生态搬迁工程、生态监测廊道工程、管网完善工程及带有湿地修复科研功能的试验地建设工程等。
项目以“人退湖进、分区分类、多层修复”等设计理念为主,突出湖滨缓冲带治理对环洱海生态治理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环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的实施,将绿线范围内居民点等干扰频繁的聚落永久迁出,修复和完善已受损的湖滨缓冲带,使整个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到自然良性循环状态,构建环洱海湖滨带生态屏障,促进大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程总投资92 亿元,总征占地面积1 839.13 hm2。
1 洱海生态湿地建设工程水土流失特点
洱海生态湿地工程主要包括河口湿地、沟渠湿地、生态净化区及其他湿地节点。生态湿地沿洱海周边,主要目的是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项目建设过程中,湿地开挖、绿化施工、临时堆土等施工活动,将很大程度上扰动地表、破坏地表形态、损毁原有植被,导致项目区地表裸露、土壤结构破坏,新增水土流失。
1.1 占地范围广、建设周期短、扰动强度大
施工建设周期为2 年,周期较短,湿地建设过程中需大面积的开挖基坑,扰动强度大。高强度的土石方开挖、填筑、搬运及堆置等施工,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1.2 临时堆土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水蚀和风蚀防治应并重
工程开挖总量310.51 万m3,开挖土石方量大,开挖形成的堆土区域是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虽然项目建设周期相对较短,但根据云南省的气候特点,建设过程中每年都要经历一个雨季(5—10月)和一个风季(11 月—翌年4 月),施工时开挖土方若防护不当,遇降雨天气,径流携带施工开挖的松散泥沙极易对洱海及下游河湖造成水土流失危害;遇大风天气,风力会吹蚀临时堆土形成的松散堆积体,产生扬尘、起沙等现象,对周围环境和附近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2 水土保持关键问题及对策措施研究
2.1 工程土石方情况
洱海湿地建设工程涉及大量土石方开挖、填筑。根据工程布置情况,大部分区域需开挖后进行回填塑造地形及景观绿化。根据主体工程设计,开挖总量约310.51 万m3,其中地形塑造可利用部分开挖料作为回填料,清淤、建筑基础清除料和不能利用的开挖料等为弃渣。项目区沿洱海周边,弃渣场选址困难,在对主体工程土方平衡进行研究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议地形塑造回填料充分利用开挖土石方。红土和种植土等有特殊要求的填筑土方由外购解决,并且将弃渣运至附近垃圾处理场统一堆放。经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主体工程采纳了上述建议,利用开挖料作为回填料,不另设取土场,局部缺土时,考虑从相邻工区就近调土,共利用开挖料总量约230.44 万m3,弃渣约106.50 万m3(松方)全部运往2 处垃圾处理场统一堆放。
2.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通过对主体工程设计的分析,洱海湿地建设在塑造地形前将表土剥离,地形塑造完成后将表土全部回填为栽植植被做植被,并在开挖地形过程中采取排水措施。湿地绿化工程包括生态净化区在开挖凹地内栽植水生、地被植物。在凹地周边栽植乔灌木,形成高低错落物种搭配的植物缓冲带。河口湿地在边缘栽植灌草,在中部栽植高大乔木、亚乔木,形成林地、岛状林、开阔性湿地、草滩、浅滩沼泽、灌丛等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沟渠湿地在生态净化塘浅水区种植芦苇等水生植被、在生态砾石床栽植旱湿两生植被等。按GB 50433—2018《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中的界定原则,上述工程均界定为水土保持措施,并纳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此外,水土保持设计补充了施工过程中的临时苫盖、拦挡等防护措施,与主体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有效全面防治湿地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同时,在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基础上,宜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活动提出严格管理要求。具体如下:
(1)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洒水降尘,防止风蚀发生,引发粉尘污染而影响小区域环境。
(2)土方运输要求封闭运输,内部土方调运阶段,应安排专人及时对途经路段洒落土方进行清扫。
(3)各作业区表土回覆后应对周边的边坡进行夯实。
2.3 风蚀、水蚀防治措施
针对洱海湿地建设的施工扰动特点,结合云南省气候、水文特点,施工期宜采取临时防护措施,防止临时堆土及裸露边坡在大风和降雨天气产生风蚀、水蚀,影响洱海生态环境安全。具体设计如下:
(1)临时苫盖。在临时苫盖措施布设方面,洱海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 048 mm,年平均风速4.1 m/s,最大风速40 m/s,施工活动极易引发风蚀、水蚀,为减轻湿地建设对洱海生态环境和水质的不良影响,宜选用防尘、防冲刷、可循环利用、可降解的无纺布作为苫盖材料,对开挖形成的裸露边坡和临时堆土进行苫盖防护。
(2)临时拦挡。在洱海湿地建设工程中,大量待回填表土临时堆放,从全面防治水土流失、最大程度减少泥沙随降雨径流进入洱海角度出发,宜在临时堆土坡脚处布设砂土袋拦挡措施,以全面防治湿地工程建设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
3 结 语
在洱海生态湿地建设工程水土保持设计中,重点关注了土石方平衡、弃渣等土石方问题,以及湿地建设引发的风蚀、水蚀及其对洱海生态环境及水质影响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保障洱海生态环境及水环境安全,促进洱海湿地建设工程生态效益良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