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西省德兴市银山铜多金属矿九区
——西山区铜矿体关系及地质特征
2021-01-24陈雅苹
陈雅苹
(江西铜集团银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西 德兴 334200)
1 区域地质背景
银山矿区处于华夏板块北西缘与杨子板块碰撞对接带,即钦杭结合带中段II1内的三级构造单元宜(丰)-德(兴)混杂叠覆造山带(II11)和信(江)-钱(塘)地块(II21)接壤处的赣东北地壳叠覆断裂带内,见(图1)。
区域地层:以北东向赣东北地壳叠覆断裂带(即赣东北韧性剪切蛇绿岩构造混杂带)为界,
该叠覆断裂带构造混杂的原岩主体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部的张村岩组(Pt3z)。银山矿区处在张村岩组分布区,张村岩组为赋矿地层。
区域构造:德兴地区跨宜(丰)-德(兴)混杂叠覆造山带和信(江)-钱(塘)地块两个三级大地构造单元。二者接触部位的赣东北韧性剪切蛇绿岩构造混杂带和泗洲庙复向斜二者构成该区的基本构造格架。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从海底喷发、喷流、深成侵入至陆相喷发皆有表现,以晋宁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而广泛,偶见加里东期。
图1 银山铜多金属矿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
2 矿区地质特征
银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属陆相火山—斑岩型多金属矿床,严格受银山背斜轴部断裂带、火山机构控制。
2.1 地层
矿区内广泛出露的地层是中元古界双桥山群第四段、侏罗系上统鹅湖岭组,二者是矿体主要的赋矿围岩,岩性以千枚岩为主,夹砂质千枚岩。见(图2)银山背斜北西翼,绢云母千枚岩和砂质千枚岩片理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少数倾向南;南东翼绿泥绢云母千枚岩走向近南北,倾向北东东或南西西,产状陡立。
图2 银山矿区地质略图
2.2 构造
矿区内地层经受了长期的、多期次的构造应力作用,构造现象复杂,主要构造有两个,即银山背斜及轴部破裂带,分述如下:
银山背斜是一个两翼陡峻、褶皱紧密的背斜,其轴向NE,向NE倾伏,是贯穿矿区的一级构造。它控制了火山活动和成矿活动,控制着火山口、次火山岩及矿化带的展布。
矿区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条数多,是银山矿体的容矿构造。沿银山背斜轴部发育的断裂为一主干断裂带(F7),走向北东,被串珠状次火山岩充填。在背斜的北西翼发育次级近东西向断裂和裂隙。南东翼有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及北北西向羽状裂隙。在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控制着矿区火山机构的产出和次火山岩体的侵位。近东西向断裂控制了矿区北部各矿化带的矿体。北北东、北东和北北西-北西向断裂控制矿区东南部各矿化带中的矿体产出。
西山火山口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破火山口,位于银山背斜轴北西侧,受银山背斜近轴部的北东向基底断裂控制。火山口四周为断裂所限制,在北东、东南接触带外侧的千枚岩中,NE向、NEE向压扭性断裂呈半环状分布,充填有西侧九区区段延伸的铜矿体,断裂具张性特点,倾向SSE-SE,倾角85°左右。
火山口内充填物为英安质熔岩,通过最近勘探工作发现浅部西山区1号/8号/9号岩体到了深部与九区3号岩体已连成一片,2号岩体在西山I14线深部与火山口熔岩相连。火山口周边与围岩接触部位有震碎角砾岩和隐爆角砾岩,与围岩呈断层接触。
综上所述,银山背斜、背斜轴部断裂及其两翼层间派生破裂裂隙,西山火山口及其半环状断裂,成为矿床控岩和含矿热液充填交代蚀变的通道,直接控制着蚀变岩和矿体的空间分布。
2.3 岩浆活动
矿区岩浆岩除加里东期蚀变石英闪长岩外,均为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的火山碎屑岩、熔岩、次火山岩,以及沿东部断裂构造带产出的次火山岩和伴生的爆破角砾岩。其中与成矿有关的主要为3#英安斑岩体,其次为5#石英斑岩体。各种火山产物分布特征表明:矿区内火山机构是一个中心式的火山机构,西山火山口是该区火山活动中心,它的发展演化控制着该区火山岩的岩相特征及空间展布;不同种类火山产物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说明火山活动具有阶段性,而不同阶段喷发方向有一定偏移。
3 矿床地质特征
银山矿区是银山背斜、西山火山口、背斜轴部断裂带及其旁侧派生破裂带组成的基本构造格架。依据控矿构造、矿种空间位置及产状的不同,分为九区-西山、银山西和北山、九龙上天、银山区,(前2个区为铜,后3个区为铅锌)见(图3-2)。最新资料成果验证了矿区矿化是围绕3#英安斑岩体为中心,以中心部位发育铜硫金矿化、而围绕铜硫金矿化两侧外围逐渐发育铅锌银矿化的空间布局。
矿区各区段矿体沿着银山背斜断裂带呈南西-北东方向延伸达2.5km,均是受蚀变带和裂隙构造制约,资料成果共圈出铜矿体65条,主要及多数铜矿体集中分布在银山背斜北西翼的九区-西山区(30条)矿体规模较大。见(图3)。
原勘查资料对九区、西山区的矿体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1)九区:位于矿区中部,是沿3号英安斑岩南北两侧外接触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岩体陡倾,部分直立,总体上北侧N倾,南侧S倾,倾角大于80°,矿体主要走向EWNEE,S倾,05线以东转为SEE。东端尖灭于03线-04线,西端尖灭于013线-014线,以网脉和小脉为主,沿千枚岩、少量沿蚀变石英闪长岩和石英斑岩中的裂隙充填,伴有大量硫化物浸染,核心部位出现硫化物大脉,构成以平行条脉+细脉浸染矿石为主的铜金硫矿体,形态呈长条透镜状,与围岩之间的界线不很清晰,矿体与接触带产状一致。
(2)西山区:西山区分布在8#岩体的东侧,产于西山火山口东部的千枚岩中。由1条至数条近乎平行的厚5cm以上的硫化物大脉组成,大脉两侧有呈羽状的厚1cm~5cm的硫化物脉体和少量旁侧浸染状硫化物构成的铜金硫矿体。硫化物与围岩界线靠采样化验结果圈定。西山区的矿体走向NNE,倾向SE,倾角70°~80°,走向长200m~250m,厚2m~10m。
图3 银山矿区各区段矿体分布示意图
3.1 最新勘探成果整理得出:九区-西山区段铜矿体地质特征
九区-西山区段位于矿区中部银山背斜近轴部的北西翼。铜矿体主要产在3#英安斑岩体南北两侧接触带及其外侧发育裂隙构造的蚀变千枚岩,以及少量爆破角砾岩、蚀变石英闪长岩和石英斑岩经硅化绢云母化的蚀变带中。
九区014号勘探线以西,靠近西山火山口北东-南东接触带附近的原西山区矿体,以往勘查报告认为其受火山口北东-南东侧半环状裂隙控制,矿体平均走向20°,倾向北西,倾角83°~89°,与九区总体近东西向矿体互不圈连,由北北东向断裂隔断。
最近勘探工作通过露采场调查、-330m坑道工程揭露及水平钻孔验证,证实其为东侧九区近东西向矿体的西延,矿体走向北东-近东西,产于火山口接触带外侧蚀变千枚岩裂隙中,以铜矿体为主,有少量分布于铜矿体顶部或上盘的铅锌小矿体。铜矿体近地表矿体厚度一般较小,往深部厚度明显增大。该地段I0-I4线仅在-195m、-240m、-330m有少量坑道揭露,但没有开采,属于尚未开发地段。由于西山区是九区铜矿体的西侧走向延伸,因此将二者并为九区-西山区段。
图4 九区-西山区段-330m中段平面图
矿体走向控制长度50m~939m,倾斜延伸长度72-1256m,因位于3#英安斑岩体南部外接触带,受硅化绢云母化蚀变带和九区近东西向裂隙控制,由蚀变岩和硫化物脉组成,产于贴近岩体南接触带外侧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的蚀变千枚岩裂隙中,由1-3条主裂隙面和其间的网裂隙控制,与岩体南外接触带产状近一致,随接触带变化而变化,有同步形影关系,走向呈舒缓波状反“S”形,东段05-03线约137°,中段05-013线约93°,西段013-I4线约55°,总体近东西向、倾向南,倾斜方向呈陡立的舒缓波状,倾角83°左右,见(图4)。
矿体带“S”编号的分布在3#英安斑岩体南侧外接触带,由内向外依次编号,带“N”编号的分布在3#英安斑岩体北侧外接触带,由内向外依次编号。
矿体由1至数条近乎平行的含铜硫化物骨干脉(>3cm)及其脉旁两侧呈羽状的小脉(1cm~3cm)和浸染状微细脉的蚀变岩构成,含铜硫化物骨干脉与矿化围岩界线清晰,单脉一般厚5cm~100cm,最厚达2.0m,矿体骨干脉含脉率在1.0%~4.0%间波动,说明脉旁羽状及浸染状微细脉矿化幅宽远大于骨干脉,矿体边界则经取样分析圈定。
在矿区内九区-西山区段的铜矿体,就是产在3#英安斑岩体南北两侧外接触带蚀变的千枚岩中,而岩体本身为无矿核,成矿物质来源与岩体或岩浆期后热液分异,同时矿体形态与岩体形态有同步形影关系,可以证实矿体的产出与深部岩浆上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银山矿区是受火山-次火山作用期后含矿热液充填交代型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其主要特征可概述为:
(1)赋矿地层为新元古界张村岩组浅变质岩系,主要岩性有绢云母千枚岩、砂质千枚岩等,变质程度低,属低绿片岩相。
(2)成矿物质来源于燕山期的火山-次火山活动期后含矿热液,主要成矿年龄为燕山早期晚阶段。
(3)成矿—容矿构造为次火山岩体外接触带和褶皱阶段形成的层间破裂面及其它方向的破碎带,九区-西山矿体受次火山岩体外接触带和层间破裂面联合控制。
在扬子、华夏两大板块挤压或拉伸不断转换长期运动的影响下,矿区内经历了沉积作用—区域变质作用—燕山期火山-次火山作用等一系列地质成矿作用过程。简单归结为“原始复理石沉积→区域变质→燕山期火山-次火山期后含矿热液充填交代”继承性叠加改造的成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