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注入用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效果
2021-01-23李裕林蒋建军
李裕林,刘 卫,蒋建军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人民医院,广西 桂林 541400)
脊柱压缩性骨折好发于5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也是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患者发病原因包括搬挪重物、跌倒患病、重度喷嚏等[2]。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方式包括药物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但是两种治疗都有明显的弊端[3]。椎体形成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手术,骨水泥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粘固剂。本次研究比较传统手术方式和椎体形成术注入骨水泥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我院269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保守治疗的1 3 4例患者列入基础组,采用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35例患者列入研究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被我院骨科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其中,基础组男性54例,女性80例,年龄59~92岁,平均年龄(75.52±6.56)岁;病程1.5~6周,平均病程(3.23±0.36)周。研究组男性51例,女性84例;年龄59~90岁,平均年龄(74.98±5.23)岁;病程1~6周,平均病程(3.45±0.47)周。将两组的临床资料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基础组患者接受常规保守治疗,包括消炎、止痛、康复训练以及针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的对症治疗措施等。
研究组患者接受椎体形成术注入骨水泥治疗,具体手术过程如下:(1)给予患者心电监护措施,患者取俯卧位,并用胸腰椎体位垫垫在患者胸腹部下双侧,使患者腹部悬空,检查无误后进行对手术部位消毒和铺巾。(2)对患者实施全麻,使用C形臂X线机确定骨折部位,并用记号笔进行标记。使用穿刺针(山东冠龙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规格:直径2.5*130)进行椎体单侧椎弓根穿刺,并且自标记点逐层将穿刺针推进至椎体前中1/3处,正侧位透视确定针尖位置后将穿刺针的针芯拔出。(3)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调制骨水泥(意大利Tecrs S.P.A ,型号:1230),待骨水泥粘稠适中后,在C形臂X线机的透视观察下,使用螺旋推进器(山东冠龙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规格:20 ml)将骨水泥缓慢推入椎体内,边推注边透视观察,确保骨水泥能填充均匀,若出现骨水泥渗露需及时停止推进。注入结束后将针芯缓慢插入穿刺针内将针管内骨水泥推入椎体,测量骨水泥的硬度,在其硬化程度足够时旋转穿刺针后拔出穿刺针,消毒后使用无菌敷料覆盖手术创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椎体相关参数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BI)指数的比较情况。椎体参数包括椎体高度和Cobb角,椎体高度越低、Cobb角度越大,说明患者病情越严重;BI分数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对他人的依赖程度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 20.0版本进行研究结果和数据统计学分析,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s),使用卡方值x2检验计数资料[n(%)],若结果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椎体相关参数的比较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和伤椎Cobb角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椎体高度明显高于基础组,伤椎Cobb角度也明显小于基础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椎体相关参数的比较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椎体相关参数的比较情况(±s)
组别 n 椎体高度 伤椎Cobb角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基础组134 11.75±1.65 12.98±1.23 27.68±2.86 15.45±1.67研究组135 11.89±1.73 14.56±1.39 27.38±2.45 10.71±1.23 t - 0.16 2.20 0.13 5.52 P -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BI指数比较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I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BI评分明显高于基础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I指数比较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BI指数比较情况(±s)
组别 n BI t P治疗前 治疗后基础组 134 43.68±2.96 70.86±9.54 17.59 <0.05研究组 135 42.89±3.57 86.72±9.65 19.95 <0.05 t - 0.50 3.19 - -P - >0.05 <0.05 - -
3 讨 论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骨科疾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脊柱骨折患者占了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总数的半数[4]。目前,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方式包括药物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但是药物治疗疗程长,疗效差,还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常规手术创面大,对于高龄患者来说有较大的风险。椎体形成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有创口小、风险低等优点,常用于治疗已发展至较严重阶段的骨质疏松性骨折[5]。行椎体成形术后,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台上就能感觉大部分疼痛得到缓解,卧床休息24h后,患者疼痛缓解85%以上,护腰围能下地活动,但仍然会存在一些因素会影响手术效果;骨水泥是一种优质的骨粘固剂,能够分担脊柱承载骨骼的重量,显著特高患者术后的脊柱稳定性,有助于恢复椎体的刚度和强度,提升手术效果,促进患者的恢复速度。在本次研究中,研究术后组的椎体高度明显高于基础组,Cobb角度也明显小于基础组,BI评分明显高于基础组(P<0.05)。此结果证明,研究组将骨水泥注入椎体行椎体形成术,在脊椎损伤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中,都明显好于基础组。
综上所述,骨水泥注入用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