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漾濞竹林寺
2021-01-23
竹林寺 杨纯柱/摄
小时候看电影,记得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坏人追杀、身负重伤的人,或是一个被饥寒所困、奄奄一息的人,只要挣扎着走向一座寺庙,晕倒在寺庙门前,一定会有一个和尚或是尼姑出来救他。慈悲为怀,救人于水火,这是寺庙给我最初的印象。
到竹林寺,站在山门前,抬头看层层依山而上的庙宇:红墙金瓦,檐角飞翘,大气端庄,梵铃声声。心里不由地肃然,不敢高语、嘻闹,生怕扰了这一地的清宁寂静。耳畔木鱼声、诵经声,悠悠响起,慈悲、禅意、淡泊、参悟……种种涌上心头,顿觉红尘远。
拾阶而上,迎着大殿里供奉的佛像泽被苍生的目光,温暖、安妥,想一直走下去……
竹林寺位于大理州漾濞县苍山西镇东边一座叫长竹山的小山上。查阅了漾濞学者杨纯柱老师关于竹林寺的文章知道,长竹山上曾长满成片的竹林,又叫“百竹园”。建于竹林中的寺院,自然得名“竹林寺”。
竹林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历经岁月风雨,几经损毁,后又由民间信众集资修复。可见宗教的力量生生不息。不论是学识渊博的学者,还是目不识丁的草民,都要给心灵找一个皈依之处。无神论者,其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便是信仰;佛教徒们,对神明的尊奉即是一生的修行。我们的心并非住在身体里,它总是安放在别处,在你向往的地方,在你想念的人手中……信佛之人有颗佛心,装着虔诚、戒律和敬畏。
第一次去竹林寺是在多年以前,我和朋友在落日余晖里沿着一条山路走上去(当时通往竹林寺的公路还未修建)。半山腰上,一座朽旧的小庙出现在我们眼前,低矮、破旧,毫不起眼。残阳余晖里,朽旧的庙宇散发着我们不能探究的神秘,关闭的庙门紧锁着普渡众生的力量。数株柏树静默地立在小庙前,像守护,也像陪伴。柏树天然的清香随风拂来,僧庵的气息更浓了。
我们在小庙前转了转,便悻悻下山去。
又过了几年,再到竹林寺。
通往竹林寺的公路已经修通,从长竹山后环转上去,直达寺院山门。
原来的颓败小庙被崭新的庙宇取代。从山门往上,顺着山势层层而上的是三座渐次升高的庙宇。远远望去,红墙金瓦、飞檐翘角的三座庙宇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精巧玲珑。三座庙宇分别是天王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供奉着四大天王;观音殿供奉着千手观音和十八罗汉,大雄宝殿供奉着三世佛。这三个大殿虽各自为阵,却由递升的台阶相连成一个整体。
竹林寺一角 杨纯柱/摄
每座庙宇前都有一层院落,四季树木葳蕤,花草鲜艳。
春天里,山门前的一株木棉树花开似火。这株木棉树型优美,仿佛站在寺前迎送信众,一站百年,痴执深情。满树花开时便如擎起一枝硕大的火把,红艳花色照亮半个天空。站在这株木棉树下,可以眺望漾濞县城景色。从远方流淌过来的漾濞江、架在江上的河西大桥、未完工的铁路高架桥、漾濞江边的楼房民舍、稻田菜畦,还看得见苍郁的飞凤山、飞凤山上的望江亭、对面山岭上村村寨寨隐约的白墙青瓦……一一尽收眼底。大有置身世外远望红尘之意味,人间烟火就在眼前,俗世嚣嚣咫尺之间,耳畔响起的却是竹林寺僧人诵经的声音,喃喃祈愿,声声祷告,伴随着笃笃木鱼声。霎那间,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好想转身入寺,从此遁入空门,一只木鱼,一串念珠,慢慢去数红尘旧事。
这株木棉树下的方寸之地似乎成了入世与进山之界,一回头是万丈红尘,一转身是静谧禅院,去与不去?留或不留?全在一念间。
夏有荷花。大雄宝殿前的院落里有两方大水缸,里面植有荷花。盛夏翠叶亭亭,花蕾娇羞,清韵满院,其淡雅之姿与寺庙的清幽倒是极相宜的。
秋来桂花满树,金色小花,细细碎碎躲在叶间,暗香盈庭,拂之不去。一进入院中,便觉空气中花香馥郁,令人心旷神怡。
进冬有梅花,点点艳红,凌寒而开,傲骨铮铮,是萧瑟冬日里的一阵欣喜。
院落中的榕树、柏树,还有竹子是四季青翠的。台坎上,石梯旁的多肉也是常绿的,它们或在精巧花盆里,或在别致木槽中,品种不同,形态各异,琳琅满目,肥厚多汁的叶片肉嘟嘟惹人爱。多肉的许多品种状如佛座莲花,种在寺内确实相得益彰,禅意深远。
住持吴鹏致力于竹林寺的建设发展,修公路,建庙宇,接自来水,还修建了斋堂、僧舍、素食餐厅……
整座寺院虽是院高墙厚,金碧辉煌,殿内佛像林立,却没有森严之感,走进去感觉自然亲切,像是回了自家庭院,一花一草葱茏新鲜,庙里师傅个个笑容亲切,像遇到旧时老友、邻家熟人。
竹林寺的一草一木都是院中僧人精心栽种下的,一砖一瓦也都是他们独具匠心挑选得来。走在寺内处处能感觉到修建者的用心与智慧。第一层庙宇旁边有一大理石佛塔,后边台坎上摆了五个小沙弥石像:一个在看书,一个在写字,一个捂住了眼睛,一个讪笑挠头,一个在抚琴,他们姿态各异,却都憨态可掬,童趣十足。让人一见便觉心地纯净,无忧亦无邪,刹那坦荡。据说小沙弥佛像是佛像的一种补充,以佛祖儿时修行情状为原型,象征佛法未来的力量和希望。
最高一层庙宇背后立了一尊高大的观音像,站在佛座莲花上,手持净瓶和柳枝,渡众生困厄,消灾害疾病。她身后是大殿红墙,上书“南无阿弥陀佛”几个金色大字,六字真言,常念吉祥。
竹林寺信众络绎,香火甚旺,人们从各处赶来,或拜佛进香,或赏花观景,或超度亡灵,做法事。有的什么都不做,只在院落石阶上坐一坐,暂离俗世纷扰,听诵经声、木鱼声,还有檐下风铃声,起起伏伏,轻悠悠传到寺宇背后的山谷中去。山壑幽深,万籁俱寂,越发衬出寺中声响清晰明朗。
据考证,“唐标铁柱”遗址就在竹林寺内,这一发现加深了竹林寺的历史底蕴。
“唐标铁柱”是云南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史载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的吐蕃政权强大起来,进犯四川边境和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九征奉命率兵讨伐吐蕃,在漾濞境内大败吐蕃军队。大获全胜的唐九征便在漾濞长竹山上立铁柱纪功,这便是“唐标铁柱”。它记述了这次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洱海周边富饶的土地重回大唐的版图,同时也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纪念碑。
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用的四个典故“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爷、元跨革囊”中的“唐标铁柱”便源于此。
时光荏苒,血雨腥风也成历史,如今这里一片祥和安宁,人们净手焚香,斋戒诵佛,国泰民安,岁月静好。
在竹林寺山门前,我们可以看到一块由林超民教授撰写的“唐标铁柱碑记”的石碑立于寺前,据说重达十余吨的“唐标铁柱”就竖立在此处。多少丰功伟绩,多少将士枯骨,多少前尘往事,多少人间悲欢,就浓缩成石碑上短短的几行字,在历史长河中再重大的事件也不过是一朵转瞬即逝的水花。后人看不见烽烟四起时的苍茫,听不见征人离家时的悲泣,“唐标铁柱”早已不见,只余下一处遗址,任人凭吊。
我和竹林寺有不解之缘。
现任住持吴鹏是我爱人的朋友,他们所学专业都是中医,这让他们有了太多共同的话题,建立了彼此欣赏,相互助力的友谊。从年龄看,他们是忘年交,吴鹏属于侄子一辈。望闻问切是中医最基本的诊断方法,要把这一套诊断方法运用自如,需要一种天生的敏锐与悟性。吴鹏天赋异禀,会成为一个好中医,无奈他自幼与佛结缘,致力于佛学,认真修行,研读佛经,遍访名寺大刹,全身心投入到竹林寺的建设发展之中。这世间少了一个医生,多了一个佛学名师,未尝不是幸事。
竹林寺不再是一座破败小庙了,如今的竹林寺庙宇辉煌,香客络绎,这是吴鹏多年心血的凝聚。
作为一个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吴鹏依然坚持给人看病。他给人看病不取分文,只求众生离病痛,远疾苦。因为潜心佛学,他的医术有其独到之处,特别对于一些由精神负担、心理压力引起的病痛,他会用佛法来开导,度化,引领,最终让人释怀,醒悟。他曾对我说过一句话:“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令我释然了许多心事。他曾赠我《地藏经》,荐我读《了凡四训》。从年龄来看,他是晚辈,在世事洞察上,他常常是引人渡过苦厄的智者。
竹林寺既是一个佛家道场,也成了当地一景。它离漾濞县城不远,成了人们周末假日休闲的一个去处。有携老牵幼的一家子,也有相约的三五好友,人们来上香拜佛,或是观景赏花,老者了了夙愿,幼童沐浴佛恩,都是好事。
竹林寺素食餐厅定期为前来拜谒的香客提供素食。周末假日总有信众相邀而来,礼佛许愿,赏花休闲,再吃一顿清心爽口的素食。若能遇到吴鹏,听他讲经说法,如醍醐灌顶,心结顿解,执迷顿悟。
漾濞竹林寺日渐为人所知,这方清幽灵秀地,适合诵经,休闲,养心,怡情。
阿弥陀佛,慈悲竹林寺。
旅游线路,漾濞城东二三里处,由十家村村口东转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