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伦勃朗到莫奈
——欧洲绘画500年”展览前言

2021-01-23肖海明

油画艺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画作画家

肖海明

2020年1月10日,“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500年”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此次是广东省博物馆从美国纽菲尔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引进的重量级展览,广东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国内重要博物馆联合向该馆借展了其馆藏中在世界艺术史上较有代表性的60件欧洲画家作品,时代跨越14世纪到19世纪。相信这次展览无论对于从事美术研究的专业人士,还是对艺术感兴趣的观众都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和教育意义,同时以期推动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促成跨文化的互学互鉴,以文化互通的方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本次展览中,按照传统美术史学的分类将展品分为宗教绘画、肖像画、静物画与风景画等,架构清晰、内容丰富,观众将看到从文艺复兴早期,伴随着文艺复兴的朦胧到兴起,跨越意大利与北方尼德兰,历经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直至印象派的发展流变过程。这次展览是一本完整窥探西方绘画典型特质难得的直观教材,堪称是一部壮丽的西方艺术史范本。

广东省博物馆尝试通过这60幅画作,带领观众与艺术巨匠展开跨越500年的对话,一起探索艺术史的形状,一起追问往昔时代的那些伟大艺术家对于艺术价值有怎样的追求。艺术是否存在一种终极的价值?这种艺术的终极价值超越渺小的自我,追求它、靠近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伟大的艺术家永恒的目标。展览以期达到同伟大的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其经典巨著《艺术的故事》“导论”中所写到的那样:“我们越看就越能发现以前忽视的地方。我们的能力就会逐渐增长,逐渐感受到历代艺术家所追求的那种和谐。我们对那些和谐感受越深,就越能欣赏它们。”

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将“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促进世界优秀文化引进来”作为重要的策展思路,引进和策划了一系列重量级的世界文化艺术大展。我馆更期待以这次展览为平台,让更多的观众能爱上博物馆,走近艺术,使观众感受到博物馆并不仅仅是一个沉重而又遥远、承载着厚重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个能够通过与艺术巨匠展开探索与对话,从而孕育梦想及创造新艺术灵感的摇篮。

这是一幅四联画屏,用蛋彩的形式绘制。四位圣徒分别绘于独立的画屏上,共同构成了多面祭坛画屏,又称多联画屏。这些画屏最初可能放置在祭坛中心画屏的两旁,而中心画屏可能描绘了坐在宝座上的圣母玛利亚和幼年耶稣(现有的画框并非原始画框)。画家阿尼奥洛在每幅画屏的背景中都使用金箔来营造人物的神圣感,以将他们与日常世界区分开来,这也是该时期的惯常做法。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可以通过随身物品辨认出来:抹大拉的圣玛利亚(左)拿着一罐药膏,圣凯瑟琳(右)站在一个破损的带刺轮前,手握象征着殉难的棕榈叶。

阿尼奥洛·加迪 抹大拉的圣玛利亚、圣本尼迪克特、克莱维尔的圣伯纳德和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 约1380—1390年

鲁本斯 君士坦丁凯旋罗马 约1621年

这幅画作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是为了制作君士坦丁大帝生平的挂毯画而创作的十二幅油画素描之一。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他在公元312年战胜马克森提乌斯进入罗马,又在公元324年打败李锡尼,这使他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这幅素描正是描绘了这一著名场景。古典传统对鲁本斯的熏陶很明显,不仅体现在该素描的题材上,也体现在君士坦丁大帝的中心位置构图和侧面视图上——这些都是借鉴了古罗马浮雕的惯用技法。这幅画作的作者鲁本斯是佛兰德斯画派中巴洛克绘画最杰出的代表。佛兰德斯艺术家并没有对意大利传入的巴洛克风格因袭模仿,而是将宏伟华丽的巴洛克风格与尼德兰传统绘画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独特画风。

这幅画是凡·戴克年仅十八岁时的作品。在鲁本斯的指导下,这幅画作充分展示了他的天赋异禀。它描述了《圣经·新约》中所讲的耶稣骑在驴驹背上,在众民的欢呼中成功进入耶路撒冷的故事。凡·戴克巧妙地将画面的重心吸引到耶稣的形象上:他把耶稣的侧影置于画面中心,并将一位肌肉发达的男性放在前景的位置,这位男性正在将树枝放到耶稣脚边,向耶稣致敬。作为当时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凡·戴克被公认为艺术史上最有成就的色彩师和肖像画家之一。

这幅画作是画家卡尔夫在职业生涯巅峰期创作的,是他极其华丽的静物画作的完美代表。通过吸睛的中国明代瓷瓶、波斯的地毯、威尼斯和尼德兰的玻璃器皿,卡尔夫展示了荷兰的黄金时代里,人们可以在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阿姆斯特丹购买到各式各样的奢侈品。与此同时,卡尔夫以显眼位置描绘的削皮柠檬和打开的怀表,暗指世俗追求的可笑和生命的短暂,象征着尘世的腐朽与时间的必然流逝。

威廉·卡尔夫 中国瓷瓶静物画 约1669年

这幅富有感染力的画像可能是画家提香的早期作品。这位不知名的人物曾一度被认为是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托,他充满自信地凝视着观画者。画家笔触下奢华的皮毛、柔软的头发和下垂的天鹅绒与人物脸部的精细描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早期威尼斯艺术家,如安德烈·曼特尼亚的肖像画一样,提香通过简单的几何结构提炼出人物特征,赋予了这位坐着的人物一种理想化的美感和高贵感。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提香因其对色彩的处理、娴熟的肖像画和流畅的绘画技巧而广受同时代人的赞赏。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提香赢得了欧洲帝王们的青睐,其中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皇帝,他令提香成为宫廷画家,并提升其为贵族。

提香 男子画像 约1508—1510年

这幅画作描绘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直系后裔——菲利克斯·德·拉里亚特吉。菲利克斯是皇家步兵卫队的军官,著有一套关于军事司法的七卷论著。戈雅将人物描绘成手握羽毛笔的样子,面前放着七卷论著中的一本,扉页敞开,表示他是这些论著的作者。为了能让人物的形象更具庄严感,戈雅使用了较低的绘画视角和暗调的背景,衬托出人物的浅色皮肤和上衣的银色锦缎。戈雅还画出了菲利克斯佩戴着他在1794年获得的圣地亚哥骑士团指挥官徽章。几乎可以肯定,菲利克斯正是为了这个殊荣才邀请戈雅为其创作了这幅肖像画。这幅画作的作者戈雅是18世纪末西班牙伟大的画家和版画家,也是当时伟大的肖像画家之一。与戈雅同时代的人们认为他的肖像画不同凡响,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与人物原型的外貌精确一致,还能丝丝入扣地再现人物的个性和内涵。

伦勃朗 自画像 约1629年

伦勃朗无疑是荷兰(尼德兰)最著名的画家,甚至被公认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声名远扬是因为他充满戏剧张力的历史画和《圣经》场景画,但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还完成了至少75幅自画像。在这幅生动的早期自画像中,伦勃朗巧妙地捕捉到自己23岁时的自我意识和雄心勃勃。他没有雇模特,也有可能是雇不起,他通过观察自己来训练敏锐的目光,极其真实地再现了自己脸上最细微的细节——半张着的嘴巴、邋遢的下巴甚至一两颗小疙瘩。倾斜的姿势和脸部的表情唤起了一种惊喜的动态。他用单色色调和画笔在未干的颜料上勾勒出每一缕头发,以独特的方式运用了戏剧化布光和阴影效果,并使画中的“我”穿上华丽的服装,配以紫色围巾和闪亮的金属饰领。伦勃朗对光的运用是他绘画风格的标志之一。在他的自画像中,光明与黑暗并不冲突,它们协调一致,柔和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老扬·勃鲁盖尔 河流景观 1612年

这幅画中,勃鲁盖尔展示了他在风景画方面的高超技艺。通过对色彩和画面景深的娴熟掌控,佛兰德斯乡间平常的景象在画家笔下变得沉静而壮丽。画面细节丰富,有满载马匹和乘客的船只,还有一些人正在下船,走上右方熙熙攘攘的河岸。勃鲁盖尔以小幅历史画、花卉静物画、寓言和神话故事画以及各类风景画独树一帜。

透纳在这幅画中描绘了《圣经·旧约》中关于埃及瘟疫的故事:由于法老拒绝释放被奴役的以色列人,上帝用雷雨、冰雹和火焰来惩罚埃及人(画面前景画出堆在一起的两匹死马和一个死人,右边先知摩西正注视着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尽管引用了《圣经·旧约》的故事,透纳还是刻意刻画了埃及市镇上方那片暴风雨的天空,并将一座闪闪发光的白色金字塔呈现在画面中央。这种氛围的营造,极大地影响了此后几十年的法国画家,尤其是那些摒弃了形状和形式的印象派画家。透纳被认为是最具英伦风格的英国画家,透纳的绘画充满对世界的幻想。他注重于捕捉大自然的戏剧性氛围及变化,并逐渐建立起个人风格。透纳将色彩从轮廓中释放出来,让人感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的无力与渺小。

威廉·透纳 埃及的第五次瘟疫 1800年

高更在这幅画作中融合了毕沙罗等其他印象派画家的典型标志风格,例如选用更为浅色的颜色,侧重描绘仿佛平淡无奇、偶然得见的当时巴黎郊区的景色。尽管高更后来的风格更加偏向非常明艳的色彩和强烈的色调,在这幅风景画中他却避免使用褐色和泥土色,而这正是印象画派的特点。高更标志性的风格是他毕生对不同寻常,甚至扭曲形态的特殊迷恋,这个风格在这幅作品中已有所呈现,如远处一排瘦削的树,以及画面中不对称、不平衡的总体结构。像其他19世纪中期的法国风景画家一样,高更作品表现的主体是暴风雨天空下的树叶,而正在洗衣的年轻女子以及乡间河边的那群白鹅,都显得无足轻重,从而呈现了大自然的力量。这幅画作中,高更在向艺术家前辈们致敬的同时,也透露出他在风景画创作中想另辟蹊径的愿望。

保罗·高更 白杨沐风 1875年

这幅画作运用了印象派画家常用的短促笔触,但也零星融入了“点彩画法”的点式笔触和色彩对比。色轮上相反的绿色和玫瑰色的色点彼此交替使用,这样的对比增强了视觉效果。毕沙罗学习过19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光学理论,一位叫作乔治·修拉的年轻画家是这套理论的最早践行者。有几年,毕沙罗尝试过纯粹的点彩派风格,但最终认为这种风格过于单调。尽管如此,他从未忘记从中汲取到的经验,并将此技法运用到自己的画作当中。这幅作品就是其中一例。毕沙罗常被誉为“印象派之父”。毕沙罗和善稳重的性格以及他对新理念的热情,让年轻的艺术家们为之钦佩,并向他学习。毕沙罗致力于探索阳光和氛围对大自然及其元素的影响,这个革新性的关注点促使印象画派的画家们用色更为明亮和丰富。

卡米耶·毕沙罗 溪旁浣足的女子 1894年

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克劳德·莫奈已经成为无数文章、专著和展览的主题。莫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室外景观进行研究,通过各种色彩来捕捉四季晨昏光影以及景色氛围的细微差异,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围绕某一主题的系列作品,如干草堆、杨树、鲁昂大教堂、威尼斯的风光、睡莲等。莫奈在其职业生涯中曾多次前往伦敦,为伦敦的雾霭所吸引,而工业时代日益增多的烟雾使伦敦的雾色更为浓重。站在伦敦萨沃伊酒店五楼阳台这个绝佳的观景处,莫奈创作了无数与这幅画作类似的伦敦桥梁的景色。借助明亮的色彩和画布丰富的表面纹理,莫奈用他的画笔创造出蓝色、玫瑰色和紫罗兰色的优美线条,如卷发和缎带一般。这幅画尚未署名,仅大致完成,很可能是莫奈打算修改完善的作品初稿。在莫奈去世前,该画作一直藏于其巴黎城外花园庄园的吉维尼工作室内。

克劳德·莫奈 查令十字桥 约1900年

乔瓦尼·保罗·帕尼尼 罗马随想曲:斗兽场和其他纪念碑 1735年

帕尼尼是18世纪绘制罗马城市景物画“维都塔”的最杰出画家兼建筑师。他对古罗马遗迹的描绘虚实结合,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加入了对这座古老城市的怀旧之情。在18世纪的欧洲,旅行变得更加简单和日常,年轻而富裕的贵族开始了在欧洲大陆的“游学旅行”。游学旅程几乎涵盖了整个意大利,其中罗马和威尼斯尤受欢迎。那些富裕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游客希望从国外旅行中带回些纪念品,帕尼尼的这些作品就成了炙手可热的收藏对象。到18世纪30年代中期,帕尼尼已经积累了众多英国客户,其中包括这幅画的前任主人——诺福克公爵。然而,帕尼尼并没有将城市遗迹按原本的地址重现,而是经常充满想象力地把一些建筑遗迹和雕塑混合在一起,创作出随想集锦。在这幅作品中,他聚集了许多最著名的古典建筑和雕像,包括古罗马斗兽场、图拉真柱和塞维鲁凯旋门。

这幅作品的描绘相当精确,画中的纪念碑现在还能看到:从圣马可广场向南望去,左边是公爵府的建筑西面,右边是回廊和威尼斯钟楼,远处可以看到圣马可石柱与圣乔治马乔雷教堂的穹顶和钟楼。广场上聚集着戴面具的人群,表明这幅画描绘的是年度狂欢节期间的威尼斯。画作的作者加纳莱托擅长描绘故乡威尼斯及伦敦的细致景观(被称为“都市景物图”),是18世纪最著名的地形画家之一,他的画作深受富有的外国贵族青睐,他们会买下这些作品当作意大利旅行纪念品。进入18世纪后,意大利各派艺术出现了衰落的迹象,这时只有威尼斯画派还保持了一定的繁荣,继承了现实主义艺术的传统。这一时期威尼斯画派的风景画特别出名,涌现出一系列著名的风景画家,加纳莱托就是其中一员。

加纳莱托 圣马可广场南视图 约1735年

这幅画作的作者是法国画家柯罗,学生时期的柯罗就掌握了法国古典风景绘画的传统,强调清晰有序的构图。他一生都致力于创作风景画,被认为是后世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的重要灵感来源。在这幅画作中,景色明亮的氛围,简洁迅速的笔触,无不体现了他在意大利所学的技艺。画面右边是建在著名的阿维尼翁桥附近的中世纪塔楼,现在那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 阿维尼翁新城 1836年

让·莱昂·杰罗姆 守卫 1889年

这幅画作是对中东小镇日常生活的想象。打盹的动物、引人遐想而又阴暗的街道,与庭院门口的守卫形成一种对比,熟悉与未知之间的张力由此而产生。该画作的作者杰罗姆所受到的美术教育中,既有法国学院派的精确严谨,又有浪漫主义画派的异域风格。在他有生之年,他一直被认为是巴黎美术学院中最重要的画家和教师之一。1856年,他第一次到中东游历,此后他因为作品中展现的中东风情而声名大噪。杰罗姆所创作的大部分形象都突显出理想化的特质,使人们沉醉于对那些遥远土地的浪漫遐想中。

爱德华·维亚尔 花 1906年

在这幅静物画中,画家维亚尔利用多个花瓶和切花组合,创造出一个具有丰富质感的画面。这种随意的安排体现了他极具活力的笔触以及对蓝色和红色阴影的大量运用。尽管维亚尔是在巴黎的美术学院接受美术教育的,但他认为装饰艺术与传统的绘画具有相同价值。如今他最广为人知的是那些小尺寸的巴黎室内场景画,这种室内场景画更加注重于色彩和图案而不是人物的描绘。

猜你喜欢

画作画家
优秀小画家
奇怪的小画家
酷炫小画家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潘军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