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视角下小学生“扎堆”踢球现象探究
2021-01-22沈光茹吴焱
沈光茹 吴焱
摘 要:小学生踢足球比赛,常出现“扎堆”踢球现象。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分析出“扎推”踢球现象的原因,并根据《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训练大纲》的训练指导建议,针对不同水平段的小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各司其职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实践做法,以期与各位同仁共享。
关键词:新大纲;小学生;足球比赛;扎推踢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0-0054-02
“拉开”“拉开”,“注意宽度”,“你就不要进去了,踩着边线走”……在足球比赛中,经常能听到教练员发出这样的指令来指挥比赛,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小学生在踢球过程中,踢着踢着就“扎堆”了。虽然教练员卖力地喊着,但他们依旧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踢球。作为一名带队10年以上的足球教练,这也是笔者的带队困惑,為此,根据新版《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训练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结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将所取得的些许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什么是“扎堆”踢球
“扎堆”,指多人聚集在一块。“扎堆踢球”,指比赛的时候同队队友靠得很近,利于对方以少防多;或者队员没有充分利用球场的宽度和纵深,造成球总是在局部运转,利于防守方抢截球。
二、了解小学生“扎推”踢球的原因
6~12岁的小学生进行足球比赛,容易出现见到球就去抢,生怕球被对手抢走,即使教练提前告知和布置了战术,但是他们见到球就会忘记。小学生“扎堆”踢球,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规律
首先,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小学生思维发展阶段。新大纲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大脑处于“飞跃”发展时期,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很高,表现为爱说爱动,注意力一般只维持20~30分钟,形象思维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然而足球比赛是空间与时间的游戏,低段小学生大脑对空间是没有概念的,如果教练试图在小学低段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那么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或者事倍功半的。
(二)技术能力发展规律
其次,我们还要遵循小学生技术能力的发展。新大纲指出,处于基础阶段的小学生个人能够运球、接球、传球、射门,随着年龄增长能够提高对抗条件下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或者以提高技术技能为主,但是技术技能还需要逐渐形成,而没有技术能力作为支撑,他们也只能把注意力放在球上。
(三)心智发育和社交能力发展规律
新大纲指出,小学生心智发育在起步阶段,踢球积极主动,占有欲非常强,都希望在球场上能够把球控制在自己的脚下,他们的责任心、专注力有待进一步得到提升,他们以体会快乐、结交朋友为主,初步掌握与队友、对手、教练员、裁判的沟通能力,并学习一些沟通技巧,所以在心智发育和社交能力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出现扎堆抢球的现象可以理解。
(四)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新大纲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除了理解能力不强,偶尔会寻找队友,有意识地进行传球,但仍然不知道如何融入到整体战术中,加上该阶段小学生的身体逐渐发育,身高明显增长,灵敏能力、协调能力和启动制动能力都处于增长期、灵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想让小学生更好地踢球,结合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敏感期特点进行训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小学生各司其职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如何才能让小学生不“扎堆”踢球呢?根据新大纲训练指导,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有以下感悟:
(一)建立场区意识,激发一、二年级小学生的足球兴趣
新大纲指出,一、二年级主要是培养个人能够有兴趣地玩耍,培养球感,有一定的控球能力,重点学习和提高运球变向、一对一过人突破、射门;能初步了解比赛规则,培养团队观念与合作意识,初步具备个人进攻与防守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进攻和防守原则,具备“三角形”站位意识。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刚刚接触足球,没有基本技术,对球的控制能力很弱,主要体现在球性球感差、力量控制不足、触球部位和脚型不准等方面。小学生在比赛中就是球到哪儿人到哪儿,这好像成了小学生对足球喜爱的标志,但也符合小学生的天性。笔者一般会带学生沿着场区线先走一圈,让小学生初步建立场区概念,告诉他们球一旦出了边线或者端线就要停下来,重新开始,由对方发球。
通过这样的简单操作,小学生对场区有了一定的概念,最起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下来,不再是“一窝蜂”地乱跑了。也有一些意识能力突出的小学生,不再扎到人堆里,知道在外面等着球踢出来。
(二)设立场地“安全区”,注重三、四年级小学生身体发育和球性球感的习得
经过两三年的学习,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基本技术,球性球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还不够熟练,主要体现在第一次触球的方向性、动作衔接的速率等方面,这说明运用技术能力不足,也就是无技能。因为技术能力不足,低头看球,抬头观察视野窄小,虽不像一、二年级“扎堆”踢球,但场区只能用到三分之一,两个边路空间几乎没有人占据。
这个时候笔者首先会“冻结”比赛,所有人停止比赛在原地站好。采取启发式的提问:“你们看看现在哪里人多,哪里人少或者没有人?”小学生会说:“中间人多、边路没人。”接着再问:“那为什么不到边路去接球呢?”首先引起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自己悟出,边路接球,没人防守,能够很从容地接球处理球。最后笔者设定一个限制条件,边路拿球,防守队员不能去抢球。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小学生们开始有意识地往边路走了,同伴也会提醒,到边路去,他们不能抢球。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自己积极思考问题,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踢球是要动脑的。
运用此教学法还有三点需要提醒。第一,“冻结”的时机要抓准,是否符合这节课的上课内容。第二,提问和引导水平要足以引起小学生积极的思考。第三,通过限制条件或者规则的改变,让小学生在后面的比赛中能体现出本节课的上课内容。
新大纲分析,该年龄段的小学生身高增长的同时可能会伴随一定的灵活性、灵敏性的丧失,开始显得笨拙,因此指导中应注意不同球员的性格及身心特点,可选择合适的手段方法帮助其建立自尊心与自信心,及时培养球员主动辨别场景、积极预判决策的能力。
(三)巧设进球得分规则,鼓励五、六年级小学生“分开”踢球
进入到五、六年级,小学生也有了四五年的球龄了,技术逐渐向技能转化,提高了熟练运用组合技术的能力,尤其是一对一的能力。以赛带练也是经常采取的训练方式,此时小学生在比赛中处理球的合理性、决策、选择能力需要提高,体现在接球前的观察,球到脚下后,是运球还是传球,控球的方向、身体的朝向如何等。五、六年级的“扎堆”踢球更多体现在对球的转移上做得不够,或者说虽然小学生知道要利用宽度,但是往往就差2米的距离,没有踩着边线走。于是笔者在比赛中改变规则,中路进球得1分,从边路传中进球得2分。这个时候小学生就会开始抉择了,当比分落后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向边路转移,力求从边路传中破门得分。
規则的改变,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变化,我们要相信小学生是聪明的,他们会根据规则来制定自己的战术。只有小学生真正明白了,他们才会在比赛中灵活运用,光靠教练在一旁喊是没有用的,学生一定要踢出自己的思路,而不是教练的思路,在球场上是用脑子踢球、用脚来表现的。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注重发展五、六年级小学生小组进攻与防守战术,强化进攻和防守原则,有意识地在进攻和防守过程中主动形成“三角形”,具备“菱形”站位意识。五、六年级的足球比赛训练,应该设置和对手水平相适应(例如难度不应高,让球员体会成功,也不要因为水平差距太大,使同伴与对手失去比赛的兴趣)。以赛带练要求在竞争环境中训练,教练员更要做到注重小学生在场上的表现质量比结果更重要,提升小学生个人足球能力更重要。利用比赛得分规则的改变,激发学生分开踢球,从而获得分开踢球的成就感。
小学生“扎堆”踢球,在足球训练和比赛中确实比较普遍,但只要我们遵循新大纲的规律、掌握好教学方法,相信必会破解“扎堆”现象,球场上的每个角落都会出现小学生的身影。
(安徽省合肥师范附小二小 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