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环节中体育教师的“三导”定位
2021-01-22李四化
李四化
摘 要:“学、练、赛、評”是一体化的,其中“评”贯穿“学、练、赛”。“教会”环节解决的体育教学主要任务是运动技能形成。运动技能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的评价要点不同,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不同,“不会期”侧重点是指导,“半会期”侧重点是引导,“会期”侧重点是诱导,依此,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此外,在“半会期”要加强与“勤练”的结合,“会期”要加强与“常赛”的结合。
关键词:“教会”;体育教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0-0010-02
在体育心理学领域,“教会”主要对应的是运动技能形成。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从体育教学来讲,要教会学生基本运动技能;下一步整个学校体育教育改革,首先就是推动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1]
按照“学、练、赛、评”一体化原则[2],整个“学、练、赛”的过程中,都要贯穿“评价”环节,需要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以“教会”环节为例,关于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十分丰富,它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在运动生理学中,较为经典的是以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基础的“泛化—分化—自动化”三阶段。在运动心理学中,得到广泛认可的是认知心理学派提出的“认知—联系—自动化”三阶段,与“泛化—分化—自动化”相对应。对“教会”环节的评价与教学,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会”是从“不会”“半会”逐步重复练习获得的。在完成运动动作时,学生表现出精确、快速、连贯、协调、稳定等特征[3],即为“会”。这里不仅强调了“教”,更加突出了“会”。
体育教师在不同阶段的角色定位不同,是“不会期”的指导者,“半会期”的引导者,“会期”的诱导者。此外,“学、练、赛”是紧密关联的,不仅存在递进关系[4],也有融合关系。要加强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即在“半会期”与“勤练”环节相结合,在“会期”与“常赛”环节相结合。
一、“不会期”体育教师的指导定位
(一)“不会期”的评价要点
初学者显得忙乱,不能了解自身动作的全部情况,不易发现错误或缺点,且有意识地控制动作,导致动作是呆板的、迟缓的、不稳定的、不协调的等,且有多余动作。该阶段强调学生对动作任务的理解,了解术语、要领、原理或规则,以便促使其第一次做动作就尽可能正确。
(二)“不会期”体育教师的教学指导
对初学者的体育教学,教师的侧重点在于指导。教师在讲解、示范时应突出动作要点,不宜过多地关注细节,同时速度不宜过快,尤其是复杂动作,更应注意循序渐进。教师指导学生尽量把注意力指向于动作的主要特点上,从大体上认识要学的技能。教师应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在学生体力充沛、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练习。在练习的初期,时间不宜过长,休息间隔的时间也不宜太长。随着技能的熟悉,时间可适当延长。教师可以使用整体教学法,但以分解教学法为主。教师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让学生明确动作的正确与错误所在(表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视觉观察示范动作的主要结构,并进行模仿练习。学生利用视觉记忆进行调控,视觉记忆越正确、清晰,越有利于动觉记忆的形成。学生应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防止和排除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在辅助练习的过程中粗略掌握动作。
二、“半会期”体育教师的引导定位
(一)“半会期”的评价要点
在“半会期”学生紧张程度减少,多余动作逐渐消除,发现错误动作的能力增强,动作变得准确、协调和轻快,注意力可以指向于动作的个别要素上。同时,学生思维的分析概括活动把个别的动作联合为整体的动作,对动作本身的兴趣,即直接兴趣增强。
该阶段是将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建立起固定的联系,并将旧习惯与新方法相联结,纠正错误的动作,排除旧习惯的干扰。强调在正确认识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以便找到改进动作的方法,合理地使用力量、速度等,建立准确的空间方位,最后把动作的各组成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建立起动作连锁。
(二)“半会期”体育教师的教学引导
教师在示范、讲解时,应注意分析动作的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个别要素上,通过分析促使学生将个别要素建立联系,概括为整体动作系统。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加大运动负荷;通过动作过程和结果的反馈,提升学生自己对技能的检查与评价能力;维护学生对运动技能本身的兴趣,可以逐步采用改变环境条件、动作组合、运动负荷和器材等因素的变换练习法(表2)。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多余、错误的动作,克服动作的牵强性和紧张性,加深理解动作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进而掌握动作的细节,建立动作正确的动力定型,加强动作的节奏性,发展体力,使得学生能够轻快、协调地完成动作。
(三)与“勤练”环节的结合
在体育心理学领域,“勤练”主要对应的是体育学习动机,这里不仅强调了“练”,更加体现了“勤”。在教会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进行运动技能的练习,需要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动机的培养是指促使学生从没有体育活动动机到形成动机的过程。动机的激发是指将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发挥最大推动力的过程。常用培养与激发动机的方式方法如下:1.爱护、保持和提高体育学习兴趣。兴趣具有主动性,有兴趣的学生会具有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基于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要注意练习的内容和形式的新颖性和变化性。2.正确运用奖励,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处理好内、外部奖励的关系以及奖励程度。3.设置具体、明确的体育学习目标,确定学生在练习情境中努力要达到的具体成绩标准,要有适当的挑战性。4.培养体育学习成就动机(即从事自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优秀的心理倾向),要紧密联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重练习目的和价值的讲授。5.提高体育学习自信心,包括增加成功经验和言语鼓励等方式。6.组织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实现等。
三、“会期”体育教师的诱导定位
(一)“会期”的评价要点
在“会期”学生完成动作时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一长串的动作似乎是自动表现出来的,不需特殊的注意和纠正;注意范围扩大,动觉记忆更加稳定和清晰,肌肉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增强。对运动技能进行完整的评价,如技能稳定性、动作灵活性、协调性程度等。该阶段学生的各动作环节与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稳定的动作系统。
(二)“会期”体育教师的教学诱导
教师利用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文字系统)提炼重点,提示缺点,提供改进的细节;运用以整体练习为主的重复法,加大运动负荷;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找到改造局部动作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各种变化复杂的条件下灵活自如地运用技能;可适当采用竞赛法。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分别完成个别动作,并强化“想”动作与“练”动作的结合,加强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表3)。
(三)與“常赛”环节的结合
教师要注意竞赛的合理组织,正确运用竞赛规则,加强竞赛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利用竞技体育明星为国争光的案例,强调爱国意识与自信心,法治意识与竞赛规则等,以促进学生对竞赛的理解。竞赛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频率要常态。例如,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班级与班级甚至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高、比快、比远、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等。这里不仅强调了“赛”,更加贯彻了“常”,且通过竞赛活动,检验运动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情况。
竞赛前,教师帮助学生树立“公平竞争”“想赢不怕输”的参赛心态,以集中注意力和缓解比赛带来的焦虑情绪等。教师为学生收集和整理针对赛中各种情境的心理调节预案,鼓励学生在竞赛中使用。竞赛结束,教师要进行讲评,并做好归因教育,旨在继续加强运动技能练习。奖励优胜者,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同时鼓励未取得名次的学生,以调动其体育活动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靳晓燕.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常赛”[EB/OL].(2020-09-2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9/t20200923_489990.html.
[2]于素梅.从一体化谈“学、练、赛”及其应用[J].体育教学,2020,40(08).
[3]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文江,刘泽强.体育课堂教学实施“学、练、赛、评”一体化的问题与策略——从结构化教学的视角谈起[J].体育教学,2021,41(04).
(首都体育学院 1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