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密苏里”号见证日本投降的战地记者
2021-01-22李松韻
1945年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现场的一位中国记者,在见证中国及其他反法西斯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全过程后,当即写下了一篇约4000字的新闻报道,并在《大公报》上发表。这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知名长篇通讯《落日》,其作者是时年30岁的战地记者朱启平。
一定要写出中国人民的风格
朱启平,原名朱祥麟,1915年11月生于上海。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弃医改读新闻,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
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举行受降礼之时,各国记者云集。“想到世界各国有那么多记者在场,这篇文章一定要写好,而且要写出中国人民的风格来。受降仪式结束时,我一看手表九点十八分,九一八!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这一灵感使我捕捉住中华民族的感情,写了《落日》。”朱启平在《追忆日本签字投降前后》一文中回忆道。
二战结束后,朱启平被《大公报》派往纽约任驻美国及联合国记者,报道战后国际动向。这期间,他写的不少通讯刊登在《大公报》上,受到读者的欢迎,也得到领导的赞赏。有一次,在访苏的欢迎宴会上,周总理在发言中引用了中国记者的一篇通讯,说:“我们中国记者报道联合国大会开会时写道:西方代表的发言像杯清水,维辛斯基的发言像醇浓的伏特加。”这句话正是出自朱启平所写通讯《记联合国第二届大会》。
硝烟中报道“抗美援朝”
1948年年底,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朱启平和夫人毅然决定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在北京安家后,朱启平立即投入创办《英文参考消息》的工作,将每天各大通讯社的英文发稿选编成册,以供有关部门及时了解世界大事、世界形势。
1951年的一天,朱启平自愿报名,以香港《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赴朝鲜的记者团,采访在板门店举行的和平谈判。那时朝鲜战场“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在硝烟弥漫中采访,时刻都有被炸弹击中或被机枪扫射的危险。关于停战谈判,朱启平写了三万多字的报道,这些呕心沥血之作,得到了老领导廖承志的夸奖。
真心实意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
1978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在一次侨务会议上,廖承志对香港《大公报》负责人说:“把朱启平调回给你们,怎么样?”廖公还同时把朱启平的夫人孙探微调离《中国建设》杂志社,去香港《大公报》英文版工作。
朱启平到香港时已年过六旬,他工作认真负责,很快担任了编辑部副主任。身在香港的朱启平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发展,他几乎每年都回大陆。他的文章一如既往,期望祖国一天天繁荣富强。
“作为记者,一笔在手,胸中要有億万人民,万不得已时,可以不写,不能打诳。”朱启平笔下这些具有箴言性质的话语,正是对他作为记者一生人品和文品的概括。
(摘自《档案春秋》 李松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