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分析
2021-01-22蔡羽中蔡恒叶
蔡羽中,蔡恒叶
(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手术麻醉科,广东 茂名 525000)
术后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者完全清醒期常见的不适症状,患者会出现情绪上的兴奋、躁动及定向障碍,并伴有肢体无意识动作、哭喊等行为[1]。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因素有多种,最常见的因素是疼痛,同时与患者的心理情绪也有关。目前临床中无特异性方案来治疗苏醒期躁动,护理是抑制或避免苏醒期躁动发生的重要手段[2]。本文为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全身麻醉的510例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5例,研究组255例。对照组男131例,女124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2.5±5.5)岁,其中妇科手术48例,骨科手术99例,肠胃科手术69例,泌尿科手术39例;研究组男135例,女120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53.0±5.0)岁,其中妇科手术50例,骨科手术97例,肠胃科手术66例,泌尿科手术4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密切监护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呼吸、神志及肌张力等,达到拔管指标后再拔出。研究组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①心理:针对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及诉求进行分析,询问患者苏醒期患者是否有主观不适症,并依据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手术很成功,麻醉苏醒期出现的疼痛是正常现象,多鼓励、安慰患者,缓解其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及担忧。②低体温:进入苏醒室后做好保温措施,每隔1h测量1次体温,对于体温低患者给予暖风机、空调等措施,并将输液应用加温输液器进行加温到37℃;③体征: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的调节依据患者体质量,潮气量:7-8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内环境,针对性的给予对症处理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④体位:清醒前采取平卧位,并将四肢进行适当的约束,并在皮肤受压处垫放软垫。并在病床打护栏,防止坠床的发生。⑤其他: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班工作,保持管道的通畅。同时将镇静、镇痛药物准备好,必要时给予患者进行药物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发生程度,程度依据Riker镇静躁动评分评估:轻度:症状轻度可遵从医嘱;中度:症状轻度中度不服从医嘱,需进行物理制动;重度:物理法无法制动。同时记录两组自主呼吸、自主意识的恢复时间,并对比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分析,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s)检验,P<0.05提示有差异。
2 结 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低,且躁动程度低(P<0.05),见表1。
表1 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发生程度对比[n(%)]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自主呼吸、自主意识恢复 时间短,患者满意度评分高(P<0.05),见表2。
表2 三项指标对比( ±s)
表2 三项指标对比( ±s)
组别 n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min) 自主意识恢复时间(min) 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对照组 255 23.27±3.77 21.35±3.63 87.75±3.52研究组 255 18.25±3.03 19.16±3.14 96.15±1.05 t/19.895 20.057 20.232 P/<0.05 <0.05 <0.05
3 讨 论
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会导致患者有不受指令的行为,很可能会引起引流管、导管脱落扭曲、坠床等现象的发生,影响着患者的预后。临床有研究指出,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与护理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给予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模式是极为重要的[3]。预见性护理是指应用护理程序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全面、综合性的分析,进而提前预知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而制定出有效的方法来避免或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其护理原则是防患于未然[4]。在本次的研究中,给予患者实施的预见性护理包括心理、体温、体位、体征及疼痛等,综合性的措施来消除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低,且躁动程度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自主呼吸、自主意识恢复时间短,患者满意度评分高(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的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护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理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