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区域内医院间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的影响研究
2021-01-22伍增龙王美力詹铁军陈高华
伍增龙,王美力,詹铁军,陈高华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佛山 528500)
为了加强地区间、各医院间的密切协作,缩短救治时间,目前国内各地区都进行了区域急救体系网络建设[1]。2017年底,高明区人民医院开始创建胸痛中心以来,在卫计局指导下,我院急诊科与本地区各医院进行签约,加强首诊,转诊的知识培训,疏通流程,效果显著。本研究探讨了建立区域内医院间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1名患者均来自高明区6家医院,依照不同的时间区段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男70例,女58例;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2.68±4.45)岁;研究组男68例,女45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3.11±4.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救治干预,在患者呼叫120后,派院内急救小组外出进行救援,到达患者急救信号发出地后开始询问患者疾病信息,做好体格检查工作,通过连接心电监护仪加强患者各项体征进行监测。到达医院后立即转入急诊科,依照传统看诊流程进行救治,办理相关的就诊资料,缴费、填写病历,检查12导联心电图等。由急诊科医生与专科医生进行会诊,指导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氯呲格雷等药物,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最后依照会诊结果确定是否行PCI手术,并与家属沟通交流,实施手术。
研究组患者给予协同救治干预。(1)做好准备工作:①我院急诊科室要提前与本地区其他六所医院签订协同救治协议,并共同搭建远程急救系统与微信群,保证在开启远程会诊时各医院能及时参与会诊,提供患者数据资料。②在签订相关协议后,要建立好病患资料数据库,采用电子、纸质档案双向管理制度,及时上传病患疾病信息、体征监测情况,做好信息共享交流。③做好转诊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各医院急诊医护人员时间窗把握的重视程度,规范就诊、转正流程,提前商议好“绿色通道”原则,为后期协同救治做好准备[2]。(2)实施流程:在患者发出急救信号后,要及时在远程急救系统中上传更新患者资料,邀请本院医师、社区医师、网络医师等参与视频会议,并通过车内的12导电连心电监护仪、血压计等设备及时监控患者体征变化情况,保证急诊科医护人员、本院医师、网络医师均能及时获取数据资料,通过视频会议进行远程会诊,并及时给出正确的急救方案,下达诊断与处理意见,使一些非PCI医院患者也能及时在抢救途中接受本院ICU治疗。在到达医院后,要进一步优化患者救治流程,建立起绿通道,保证首诊医疗接触在10min内完成,在20min以内快速进行溶栓治疗,采用“一键启动”机制,依照患者治疗需要直接将其送入心导管室,绕开急诊科室与ICU病房,采取先治疗后缴费原则,简化看诊手续办理,尽量缩短FMC-ECG、D2B时间[3]。
1.3 观察指标
通过临床观察统计两组患者FMC-ECG、D2B、DNT时间指标变化情况,采取科室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卷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诊指标变化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急诊指标变化时间短于对照组,溶栓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急诊指标变化比较( ±s,分)
表1 急诊指标变化比较( ±s,分)
组别 n FMC-ECG D2B DNT 溶栓比例对照组 128 4.55±1.09 78.12±21.15 82.33±17.11 26(20.31%)研究组 113 2.62±1.13 58.33±21.57 55.64±17.05 46(40.71%)t/x2 5.02 9.81 10.11 13.26 P 0.00 0.00 0.00 0.00
2.2 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113例患者中,非常满意55例、基本满意48例、不满意10例;对照组128例患者中,非常满意46例、基本满意45例、不满意37例,研究组的满意度91.15%(103/113)高于对照组71.09%(91/128),x2=23.82,P<0.05。
3 讨 论
通过建立胸痛中心,在缩短患者FMC-D时间方面并无表现出明显优势,但首诊、转诊过程中造成的时间延误则会对患者预后质量产生明显干扰,所以尽早建立统一的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疾病急救治疗有着关键意义。本研究表明,①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改变了传统救治模式,有效整合了区域内现有的各类医疗资源,构建了PCI医院与非PCI医疗机构组成统一救治体系。在患者发出求救信号后,统一进行协调,采取视频会诊、数据资料时时分享等措施,有效缩短了患者抢救半径及抢救时间,在最短的距离内保证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给出最为合理的急救指导意见,大幅度降低了疾病致死风险[4]。②加强了首诊、转诊的知识培训、疏通流程等措施的采取,也进一步提高了急救有效率,并体现出现代医疗“人文关怀”特色。传统救治方案虽然也有一定的救治效率,但在流程上花费了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对整体救治工作产生了延误等负面影响,降低了救治效率,通过做好知识培训、提前建立绿色通道,可有效避开一些非必要救治流程,有效节省了治疗时间,可尽快对患者疾病展开处理。
总之,建立区域内医院间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可有效增加各医院急性胸痛患者转诊比例,缩短了FMC-ECG、D2B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