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研究
2021-01-22董京京王惠莲
刘 颖,董京京,江 涛,王惠莲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心内科,河北 保定 07275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急危重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此病发病后易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一旦并发此类并发症,就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影响患者的预后[1]。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提高,能有效控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发生率,例如:对患者应用再灌注药物溶栓治疗,在临床上已得到了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在此文中进行分析[2]。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后病例数128例,按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分组,分析高危因素,以此对比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年限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选取病例数计128例,男80例,女48例;年龄57~81岁,平均(62.5±3.6)岁;对合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设作观察组共计22例,未发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设作对照组共计106例。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疼痛时间持续30 min以上,给药硝酸甘油含服后疼痛未见缓解,相邻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1 mv以上。入院时经心电图检查合并房颤、房扑,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病史。知情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不能配合研究,资料缺失,不明确病史的患者[3]。
1.2 方法
统计并分析比较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心功能分级、TIMI血流分级等情况。统计住院期间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计数资料用x2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分析一般资料
年龄、心梗病史、心功能均为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高危因素,见表1;
表1 分析一般资料[n(%)]
2.2 分析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分析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破裂,因血栓塞所致疾病。检测肌钙蛋白明显增高或增厚,至少1次超出参考值90%[4]。而且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多发生于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肌梗死后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心脏功能。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动过速,随年龄增长加大症状发生率,致残、致死率较高,对于患者预后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对心房颤动分析包括新发、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等情况的房颤。心电图检查能发现患者的心房率不齐,监测其频率在每分钟350-500次,多合并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5]。而心房扑动多发于右房,是大折返维持快速性房速,观察其心电图表现出典型锯齿样波,监测频率每分钟在250-350次。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监测患者的心功能明显降低,恶性循环,使治疗期也会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随着现代医疗水平发展,临床治疗急肌梗死技术水平的提高,患者致死率明显降低,可是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控制致残率,就要预防发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实施有效的治疗。本文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观察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也他人研究结果一致[6]。分析影响高危因素可以发现,高龄、心功能分级及吸烟史、心肌梗死病史等因素均会影响患者预后,增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在患者住院期间及时发现高危因素,了解患者病史,经冠脉造影观察可能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经造影结果可以显示出多支血管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会影响TIMI血管分流,术后增加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率,降低患者的心功能,危及到生命安全。药物溶栓治疗后会取得一定的疗效,可是受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影响,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随着临床阿司匹林、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的推广使用,可以有效控制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为控制死亡率,进一步研究高危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7]。
综上所述,受年龄、心功能、吸烟史、心肌梗死病史等因素影响,含有此类高危因素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更容易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增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影响近期预后。所以,对此类患者要增加治疗和护理干预,才能保障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