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价值分析

2021-01-22宋卫国王增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4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造影剂

宋卫国,王增华

(寿光市侯镇中心卫生院放射科 山东 潍坊 262724)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体指的是因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引发患者脑血管产生破裂出血,导致血液循环到患者的蛛网膜下腔,造成相应的临床表现症状,关于诱发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的因素很多,患者的临床死亡率非常高,哪怕患者能够幸存,但是大部分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也会产生严重认知障碍以及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医院需要及时有效的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同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措施,进一步提高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救治率[1]。目前临床用于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的主要方式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但是此种诊断技术属于一项入侵性操作,存在较高辐射性,同时价格非常高昂,导致部分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因为高价格与高风险放弃治疗,由于现在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CT断层扫描技术已经慢慢成熟,在诊治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存在理想的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以往一年之内我院收诊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患80例,对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放射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以往一年之内(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诊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患80例,通过随机形式对其开展分组,给予其中4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D-CAT技术进行诊断,将其纳入对照组,给予剩余4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D-DSA技术进行诊断,将其纳入研究组;对照组4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最小年龄区间值为23岁,最大年龄区间值为69岁,平均(44.75±6.63)岁;研究组4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最小年龄区间值为22岁,最大年龄区间值为70岁,平均(44.88±6.93)岁。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接受3D-CAT技术进行检测:开展检测之前应用CT仪器对患者开展扫描,扫描之前帮助患者调整合适的体位,其中以仰卧位为主,调整好扫描范围,通过平扫方式从患者的颅底扫描到颅顶,选择高压注射器对患者的肘部静脉注射非离子碘造影剂,剂量为1300mg/ml,严格控制注射剂量与注射速度,注射速度为每秒钟3ml,调整仪器到自动追踪扫描模式,设置仪器阈值到100HU,延迟时间调整到5秒钟左右,调整球管扫描时间为0.5秒,扫描结束之后对于所获图像开展相应的处理。

研究组4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接受3D-DSA技术进行检测:选择仪器为三维DSA,诊断患者的颈内动脉以及椎内动脉,诊断期间倘若出现动脉瘤,那么需要开展三维成像技术进行检测,应用非离子造影剂作为造影剂,在二维采集期间注射造影剂,注射剂量保持在7ml,严格控制注射剂量以及注射速度,保证每秒钟注射5ml,在此期间采集相关图像,在三维图像采集期间需要注射造影剂,此项操作完成之后采集蒙片,同时注射造影剂,完成造影图像的采集工作,对于所获图像开展相应处理[2]。

1.3 观察指标

统计研究组与对照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接受不同检测技术之后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以及检出率情况,将所获数值开展统计学比较。

1.4 统计学计算

本文所获数据资料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施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算得出P值作为判定是否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研究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检出率比较[n(%)]

3 讨论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简称为(SAH),关于此病的致病因素非常多,受到致病因素影响会引发患者脑底部或是脑部和脊髓表现产生血管破裂,引发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此类病症能够归纳为一类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出现的一类临床综合征,作为临床神经科中十分多见的一类疾病,在处理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期间,开展及时并且的准确的诊断方案十分关键,能够显著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在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咳嗽、饮酒、体力劳动以及性交等现象下发作,患者临床表现包括突发剧烈头痛、意识障碍以及呕吐,检查可见脑膜刺激征阳性,通过脑部CT检查可见出血表现,给予患者腰穿显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存在,疾病的轻重和病变部位、出血量以及发病年龄密切相关。关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的诊断期间,脑血管成像技术作为无创性检测技术,其中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利用观察图像重建期间血管方位,并且观察患者肿瘤四周血管,最终建立血管内外情况具体信息,从而获得显示血管以及四周组织关系之间的效果,帮助手术准备和放射治疗能够顺利开展,防止血管重叠相关问题,促进颅内动脉瘤准确性和临床检出率,并且能够降低造影剂的应用剂量,减少检查所需时间。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出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患者脑组织所遭受的影响十分严重,会导致血管破裂,在血液循环期间,血液能够利用血管破裂部位进入到患者脑部蛛网膜下腔,引发各类临床综合征的出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死亡率非常高,即使患者能够获得临床及时有效的救治,也会出现神经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等障碍[3]。根据文献资料表明,出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死亡率超出50%,所以临床中及时准确的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根据诊断所获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能够帮助降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操作方法简单,诊断准确性高,能够帮助临床对于颅内疾病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目前获得了广泛的使用,但是此种检测技术的辐射性比较强,同时检测费用比较高,部分患者由于担忧辐射与检测费用问题放弃接受此种检测,影响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通过本文的对比研究资料可见,研究组与对照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明显,研究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临床给予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放射影像诊断存在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3D-DSA技术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推行意义。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造影剂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剧烈头痛?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