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T核磁共振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2021-01-22豆增平冯新成依米尼古丽那买提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4期
关键词:垂体瘤垂体腺瘤

豆增平,冯新成,依米尼古丽·那买提,王 辉(通讯作者)

(1阿克苏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新疆 阿克苏 843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垂体瘤是一种临床常见颅内肿瘤,90%以上为良性肿瘤,主要来源于垂体及颅咽管残余上皮细胞,垂体微腺瘤就是良性肿瘤的一种[1]。垂体瘤初期发病隐匿不易发觉,随着疾病进展可呈膨胀性生长,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极少部分患者肿瘤可呈侵袭性生长,对周围组织造成侵犯,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2]。常规垂体瘤经手术治疗能够完全切除病灶,但侵袭性垂体瘤患者即便实施手术治疗也很难彻底清除病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3]。不同类型垂体瘤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临床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垂体瘤显得极为重要。为了解1.5T核磁共振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回顾分析了32例我院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垂体微腺瘤患者资料,对其1.5T核磁共振诊断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2例本院2018年5月—2020年6月收治的垂体微腺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有头痛,或青年女性的轻度月经紊乱,均先做激素测定,测定结果泌乳素化验偏高,然后经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垂体瘤,且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垂体微腺瘤。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为9~69岁,平均年龄(38.96±4.57)岁,病程为3个月~5年,平均(2.98±0.45)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CT检查所使用仪器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4排128层螺旋CT机,层厚设置为3mm,重建层厚1mm,给予患者矢状位、冠状位、轴位等连续扫描,并实施软组织窗与骨窗重建。

核磁共振检查所使用仪器为西门子公司Avanto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及标准线圈,常规给予轴位T1WI、矢状位T1WI、冠状位T1WI和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层厚设置为5mm,FOV=24cm×24cm,扫描矩阵320×160。首先给予常规扫描,然后给予增强扫描,使用钆喷酸葡胺作为对比剂,静脉注射,使用剂量为0.1mmol/kg。对于疑似大腺瘤或垂体微腺瘤者给予钆喷酸葡胺静脉团注。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行冠状位扫描,并给予T1WI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准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影像学特性

核磁共振检查显示本研究患者的肿瘤均位于鞍区,其中24例肿瘤无法确定所在垂体部位,另外8例肿瘤位于垂体前叶。患者的肿瘤直径为0.245~0.874cm,平均肿瘤直径(0.45±0.12)cm。大部分患者的肿瘤形态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边界,在病变累及周围结构的情况下显示更为清晰。24例患者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呈T1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均匀强化。经增强扫描后有5例患者的病灶表现出明显低信号,能够较好地将其与正常垂体信号区分开来。垂体微腺瘤导致垂体柄移位13例,视交叉受压5例,颈动脉海绵窦2例,鞍底局限性下陷3例,无斜波骨质破坏。

垂体瘤患者的CT影像表现为垂体不规则增大,病变组织密度均匀,与普通脑组织相比其密度稍高,病变向鞍旁扩展,可累及两侧海绵窦。

2.2 诊断准确率

比较CT与核磁共振诊断垂体瘤的准确率发现,CT诊断准确25例,其诊断准确率为78.12%,低于核磁共振诊断的96.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比较[n(%)]

3 讨论

垂体微腺瘤是一种起源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其肿瘤直径在10mm及以内,主要局限于鞍内,在各类颅内肿瘤中占比在8%~10%左右,在中年女性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4]。垂体微腺瘤由于体积较小,通常不会有明显的颅内占位病变症状,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大部分患者因血中相关激素含量增加到院就诊[5]。因此,及早通过有效的检查方式确诊患者病情极为重要。

CT是以往诊断垂体瘤的常用方法,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核磁共振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核磁共振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的优点,不仅能够反映垂体瘤自身结构,而且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邻近解剖结构,对早期垂体微腺瘤的检查和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7]。核磁共振不仅能显示微腺瘤的大小、形态、周围组织关系等影像学征象,而且通过增强扫描可显示瘤体强化情况,以便达到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的目的。根据患者病灶有无增强以及增强程度,可较好地判断患者的病灶血供情况,血脑屏障破坏程度等,能够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指导[8]。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肿瘤主要位于垂体前叶,肿瘤直径在0.245~0.874cm之间,肿瘤形态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T1WI呈等、稍低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后呈均匀强化。CT影像表现为垂体不规则增大,病变组织密度均匀,病变向鞍旁扩展,可累及两侧海绵窦、压迫视交叉等。核磁共振诊断准确31例,其诊断准确率为96.87%,与CT诊断准确率比较较高(P<0.05),说明1.5T核磁共振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率,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病情,能够为患者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指导。

总而言之,核磁共振能够较好地反映垂体微腺瘤患者病情,有助于提高临床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准确率,从而为患者临床手术方案制定和疗效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可将其作为临床诊断垂体微腺瘤的首选方法。

猜你喜欢

垂体瘤垂体腺瘤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临床诊治进展
垂体影像学特征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术后内分泌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看似“中年发福”,竟与垂体瘤有关
垂体瘤术后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其应对方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垂体转移癌误诊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甲状腺腺瘤的类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