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时志愿服务机制及其完善
——以宜兴市社区防疫志愿行动为例

2021-01-22安娜青

时代人物 2020年32期
关键词:组织化志愿志愿者

安娜青

(中共宜兴市委党校 江苏宜兴 214206)

常态志愿服务与战时志愿服务

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志愿服务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它是来自于社会的自愿行为,以公民的志愿善意为服务供给的动力机制。所以,志愿服务不同于其他公共服务类型,它是自下而上,由内而外自助生发的“价值中心”的一种社会自我完善机制。这种服务,在通常情况下,它的功能价值不在于服务效能提升和服务供给规模的扩展,而在于社会价值的激发、培育和再生产。志愿服务的目标是价值化和规范化的,它的最大社会功能是善意、信任、爱心等社会资本构建,强调通过行动者的志愿参与行动而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等社会心理获得性目标。同时,它往往针对所在社区的细小问题,提供精准化的在地服务。所以,志愿服务,在常规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激发社会良知的社会力量,进而具有宽容、散漫、精准性等独特的特点,而对问题解决效率等目标并没有内在性的强制要求。

这种服务逻辑和行动机制,在常态社会中发挥着稳定的查漏补缺的作用。但是,但社会因重大公共危机而陷入突发性非正常状态,无论是社会还是行动者自身,都容易陷入一种恐慌状态,常规志愿行为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志愿失灵。重大公共危机发生时,社会会应激式的进入“任务中心”的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模式,一切服务的生产,是以最快最有效解决冲突目标、让社会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为目标。这种社会情境中,对志愿服务也同时提出了精准目标、效率执行的组织化要求。松散的自发性志愿依然会带来局部的社会感动、激发出社会的力量,但是在危机应对中往往带来的是局部的混乱和组织成本的增加,对公共危机的解决难以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但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面对不同于常规的脉冲式海量公共管理服务需求,最有力量的组织化公共服务供给者,危机应对的最重要主体,基层行政组织却面临着组织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尤其急需服务人力资源的快速供给。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下,党的领导就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统筹协调作用,以党的名义号召广大在职党员领导干部,迅速下沉到基层公共服务的供给中。这种融合着党性、行政性和志愿性的以危机事件解决为中心的服务动员组织机制,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战时志愿服务”。这种根植于组织体制之上的志愿服务,有效解决了重大公共危机社会中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对志愿失灵的突破和行政力量的补足。战时志愿服务在此次基层抗疫实践中,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战时志愿服务的特点和形成机制是什么,就成为我们必须了解的首要问题,以使其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战时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

以特定任务为中心的短时合作

常态社会中的志愿服务,虽然也是以某一明确的任务为目标,但是它的工作任务并不是实现目的而是一种实现志愿价值的手段,特定任务只是为了完成某一中心价值目标的行动。而重大公共危机发生时,社会和行动者等志愿服务相关方对志愿服务的期待,都明确地指向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解决,在解决问题中的现实服务需要,构成了危机爆发期各主体合作的中心主题和核心任务。为了解决突出问题,各志愿服务主体会自觉主动的服从整体性的任务需要,迅速形成志愿服务的共识。

如此次宜兴市社区防疫志愿行动的发动,就是突发性的大规模的抗疫服务需求。面对这一紧迫需求,由于YC街道属于老城中心区域,住宅小区多、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多,居住人口多且多以老弱外来流动人口为主、人员流动性大,对以人员社会联系物理阻隔为解决途径的管理服务需要,迫切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和服务资源投入。所以,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后,YC街道很快发现防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基本处在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原有的服务力量捉襟见肘,难以有效应对,服务需求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供给能力范围,急需外来服务力量的补充。疫情事件本身的传染性和风险不确定性,客观上又压制了社区自发志愿服务的供给可能和规模。

“多亏了这么多在职党员志愿者来续命!我们社区工作人员,真的是难以应对了,没日没夜的干,也还是有很多疏漏,压力太大,真的要崩溃了。”(YC街道HP社区工作者)

“疫情就是命令。我们每个人都是怀着让疫情快点结束的愿望来志愿服务。虽然大家都有很多工作。但是,疫情控制不住,所有的工作都要放一放,我们所有人目前都将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任务。”(YC街道HP社区志愿者01)

“平时大家虽然都住在社区,但工作比较忙,确实对社区事务关注比较少。这次疫情一来,确实我们一开始也害怕。但是一想,如果我们不站出来帮一把,社区管控不住,这么多人员流动,最后遭殃的还是我们自己。大家出来志愿服务,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增强社区管控等管理服务力量,防控住疫情。”(YC街道HP社区志愿者03)

此时,防控疫情成为整个社会急需的特定中心任务。为了解决管理服务的匮乏,战时志愿服务被迅速发动起来。宜兴市组织部门对广大在职党员发出志愿动员,有目的地组织广大在职党员下沉到最需要的一线社区,为一线社区的抗疫服务提供人力、物力等管理服务。这一志愿服务具有暂时性和明确地目的性。

高度组织化的行政与志愿融合

战时志愿服务的发动,在运行机制上表现出鲜明的组织化特点:社会价值感召和组织隐性强制是它的双重动员机制,服务行动的触发点是外部组织化力量而非内生社区自主需要。

YC街道的战时志愿服务,由宜兴市委组织部直接发动和组织。在感受到基层一线社区的服务压力后,宜兴市委组织部迅速开展组织工作,组织人员、组织机制、组织任务目标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传达——体制内党员的快速集结供给。

“2月9日上午10点多,向市级机关部门、市直属单位和市属国企党组织发出号召,仅半天时间,31支在职党员突击队就成功集结了。2月10日以来,1600多名在职党员,31名突击队队长平均年龄43岁,有24人是所在单位中层正职以上干部,其中副科职级党员领导干部有7人。不仅是队长,许多队员也在各自单位担任职务。组建成31支突击队,分赴宜城街道的30个社区,志愿配合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宜兴市委组织部总结汇报材料)

行政的结构支撑,使宜兴市委组织部对市级机关部门、市直属单位和市属国企党组织三个职位序列中的在职党员拥有确定性的调动能力和组织配置能力。明确快速的组织化优势,保障了对志愿服务的快速动员,可以有效预估志愿服务规模和志愿服务实现形式效果。而“号召”的价值性和“党员”先进性的道德价值规范,又可以在在职党员身上发挥价值感召的功能,由内而外激发出他们志愿性的内在动力。行政与志愿的有效融合,使在职党员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稳定且有价值感。

精准化服务供给

战时志愿服务以特定任务为中心,并因任务需要为志愿服务的供给标准。此外,高度组织化的行政与志愿融合这一特点,使战时志愿服务具有了明确地设计性。因此,战时志愿服务又具有服务供给精准化的特点。

社区志愿工作分为出入登记、小区宣传、楼道消杀等,为社区居家隔离人员量体温,为居家隔离人员送快递、倒垃圾。志愿服务之余,他们发挥各自力量,帮助基层缓解有关防疫物资紧缺的问题。志愿服务采取轮班制,每天根据社区实际需要,由各自队伍的队长组织具体人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排查进出小区的人员、车辆,为每位进入小区人员测量体温,督促居民做好个人防护。

“31支队伍中30支按照社区建制建立,队员多为本社区居民,1支是由居住在30个社区以外的在职党员组建的机动突击队,以随时驰援人手不够的社区。组建成31支突击队,分赴宜城街道的30个社区,志愿配合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到居住地社区参与疫情防控,既可以有效避免人员频繁跨区域流动,又能发挥好在职党员对本地本社区情况熟悉的优点,不给社区增加负担。”(宜兴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

“这次在职党员志愿者们提供的服务确实是查漏补缺的,非常及时有效。最主要的是,他们不是像以前那样带着明确的主题,干什么怎么干都提前规划好了。这次志愿服务,恰恰相反,是带着心和手来到社区。他们不管在单位里的职位、行业,在我们社区都是志愿者后备力量,每天报道后都会依据我们社区的现实需要到抗疫一线去提供志愿服务”(YC街道HP社区书记)

以志愿者居住空间为依据实行人员配置,让他们到居住地社区报道参加疫情防控,增强了他们对志愿服务需要的敏感度和责任感。在职党员领导干部来到社区,全员服从指挥,真真实实成了她的“下属”,任务派下去,很快就有落实、有推进。依据一线社区的现实服务需要,可以每日一次及时调整的服务配置模式设计,让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可以有效调动志愿力量补充现有不足,而不需要增加“人员配置”的顾虑和负担。这些机制的工作发挥,使战时志愿服务形成了精准化的服务供给。

服务价值的多元融合

“党员志愿者”的鲜明标识、行政与志愿的高度融合和解决危机事件的社会共识,使战时志愿服务的价值实现机制表现为服务价值的多元融合。在战时志愿服务展开的过程中,个体自我实现价值、党的组织感召价值和社会价值感召价值,实现了有机的统一。这些价值的融合,为社会团结、志愿服务的动员提供了有效的纽带。

“我是一名党员,在苦难面前要挺身而出。这些要求以前是比较模糊的,没有什么真正的体会。可是这一次,通过志愿服务,我对此形成了明确的认知,我也确实是这么自我要求的。疫情人人都很害怕,说实话我们也害怕,家里也有老小。为了他们,我们最起码也要把自己的社区维护好”。(YC街道社区志愿者06)

“我们自己也都想为抗疫出一份力量。单位一声号召,我们自觉马上行动。我们是机关单位的,在这时候更没有二话可说。”(YC街道社区志愿者03)

“我们虽然出不了门,但是看见身边那么多志愿者红马甲在值守,还是很有信心的。”(YC街道社区志愿者05)

“平时大家在单位工作都很忙,虽说以前也有党员下沉社区的任务,但是往往是走走过场。通过这次志愿服务活动,他们知道了居委会的不容易,居委会也和他们真正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以后有事情也有了可以及时沟通的渠道。真的很感谢他们!社区里大多是开放式的老旧小区,门岗登记、排查工作繁重,在职党员突击队队员来后认真服务,大大缓解了社工的工作压力,这对社区工作来说,太需要了!”(YC街道HP社区书记)

战时志愿的局限与改进

在重大公共危机发生等特殊任务时期,在职党员的社区志愿服务构成了危机应对的重要力量,形成了战时志愿的独特志愿形态。通过对宜兴市社区防疫志愿行动的参与式调研,发现他们表现出以特定任务为中心的短时合作,运行机制上是行政与志愿的融合,触发点为外部组织化力量而非内生社区自主性精准服务供给、组织化程度高、志愿功能的多元价值共享等机制特点。

但战时志愿服务因特殊任务而形成,随着任务的结束,战时志愿服务也将随之终结,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依托机制。这是战时志愿服务的最大局限,它的临时性、紧迫性限制了常态化存在的可能。战时志愿如何通过机制化的设计,平稳有序的转化为常态志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志愿服务的“接力棒”仍在不断传递,但究竟何去何从。

现代政党为了更好的执政,也必须大胆地汲取志愿精神,才能使政党发展有更加广阔的空间,这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行的改进方式,是将“战时动员的人员队伍”与社区党建统筹起来,通过社区党建的制度化、体系化,深化“突击队”的工作内涵,使临时事项的突击变为战略任务维度的突击,切实利用战时志愿服务中“突击队队员”可以上联下通的力量,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挥出最大能量。通过优化党建引领的制度设计、鼓励性志愿制度体系的配套落实,可以将战时志愿有效转化为日常志愿,充分激发在职党员积极发挥社区志愿服务的优势,让在职党员社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组织化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亚临界芝麻蛋白粉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中国现代物流现状及展望
组织化管理模式对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随诊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