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研究综述

2021-01-22张思敏

武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张思敏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吉林 长春 130022

1 引言

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种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更肩负着全面提高全民素质的使命。武术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武术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它可以造就学生健康的体魄、培养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目前高校学生而言,武术是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国内高校武术课程开展现状却差强人意,现实中,其理应获得的地位与起到的作用不相匹配,[1]如何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的优势、资源发展体育和培养武术优秀人才,是众多高校面临的问题。21世纪以来,立足于国家的文化自信发展潮流,通过武术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更为深远的意义。目前通过对国内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的初步调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使得高校武术课程的发展任重道远,因此,近些年国内对于高校武术教育、武术课程改革的研究热度日益增长。

时至今日,高校武术教育研究积累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缺乏对国内高校武术教育、武术课程改革研究最新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有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对现有的高校武术教育、武术课程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高校武术教育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下一步高校武术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2 文献来源及初步解析

为了解国内高校武术课程的研究现状,笔者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平台进行检索,检索式分别设置为“主题=武术课程”以及“主题=武术教育”,时间限定为2008—2020年,文献来源设置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以及博硕士论文。分别得到以“武术课程”为主题的期刊文献90篇、硕士论文466篇,博士论文20篇;以“武术教育”为主题的期刊文献396篇,硕士论文992篇,博士论文70篇(截至2020年1月10日)。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去重和回溯参考文献,将得到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调研国内专业体育院校图书馆等网站作为补充。

图1 高校武术课程研究发文篇数的年代分布

研究发现高校武术课程相关研究整体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尤其是从2011年开始,研究文献加速产生(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关于武术课程、武术教育研究的博硕论文发文量对武术课程、武术教育研究的总发文量有明显的影响。由于2009年教育部开始调节研究生的招收比例,因此有关高校武术教育研究的硕士论文量从2011年开始显著增加。总体而言,高校武术课程、武术教育的研究受到愈来愈高的关注。

3 高校武术课程研究成果及现状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研究后发现:高校武术课程中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师资培养,课程评价等内容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也是高校武术课程研究的热点。

3.1 高校武术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目标研究

自国内高校开展武术教育以来,不同学者对于武术教育理念持有不同见解,笔者将其分为三大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发展和传承武术为中心、兼顾学生和武术的共同发展。

对于以站在学生发展角度提出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如张茂林(2019)将“实现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的最终目的。[2]陈飞(2018)从人类生存的视角阐述了武术课程应该教会学生在遇到意外事故或暴力侵害时可以很好应对的教学目标。[3]杨亮斌,郭玉成(2018)认为应当确立以人为本地价值取向的武术课程发展理念。[4]

与以学生发展为角度提出的理念不同的是,站在武术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教育理念,他们的立场更多的是站在如何使武术这一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好的传承下去作为教学目标。如杨建营(2016,2018)认为武术专业技术课程应该“立足拳种”;并将“弘扬文化作为武术专业技术课程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5]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则应遵循“立足单势、强调技击、突出对抗、培育精神”的教育理念来开展武术课程。[1]温搏(2016)指出武术的中国文化特色在高校武术课程的开展中没有凸显出来,提出要坚守文化教育理念,以此来拓展高校武术文化空间。[6]王岗,邱丕相等在2009-2010年依次提出学校武术教育必须强化“学科意识”“国学意识”“文化意识”“拳种意识”,[7-10]指出武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从中国武术中获得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并揭示了技术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武术在教育领域的侧重点,但忽视了对武术文化的传承,所以必须强化“学科意识”“国学意识”“文化意识”和“拳种意识”。

对于武术课程能否在高校得到长远发展,具备与相应时代背景相契合的特点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高校武术教育的框架缺乏对影响因素多样性的考量,对于武术课程的长远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此,结合学生和武术项目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如何叙,律海涛(2019)认为武术教育只有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具有和谐关系的情况下,武术教育才能更好发展。[13]张峰(2017)等人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国脉、增强学生体质”为教育实践原点,指出学校武术教育必须回归教育本真,强化学校武术教化育人功能,通过武术教学既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国脉,又使学生德艺兼修。[11]武冬,吕韶钧(2013)提出高校武术课程目标的确立,既要符合体育课程的目标,同时还要保持武术自身的独特目标。[12]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将“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将武术教育回归到人。笔者认为武术课程只考虑以人为本将会使武术失去它的独特性,因为其他体育项目也可以使人得到发展,西方体育文化也是具有正向作用的。对于武术传承者来讲,自然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将武术传承下去,因此侧重于武术的发展而非“以人为本”,因所处立场不同,不同学者对武术教育理念及教学目标都有不同的侧重,但是并不相互冲突。高校武术课程要长远的发展,势必在武术教育过程中,既要兼顾武术本身,也要强化在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

3.2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研究

对武术教育不同站位的思考必然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又深刻影响着教育内容。武术课程教什么?不同学者对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给出了各自见解。绝大多数学者都指出要调整当前的教学内容,但对于如何进行调整,各有说法。

武术教学内容趋于模式化的发展严重阻碍到高校武术教学的实际推广,目前,国内高校的武术教学理念缺乏同时对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包括针对相应的时代背景制定适应的武术教学内容,以及因地制宜地教学内容。麻晨俊(2019)认为在武术教学中,教材的选择除了正式、统一的武术教材以外,还应该提倡不同地域结合自身的民俗制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武术教材和课程,使武术的学习内容更加多元、丰富。[14]喻竞(2017)指出武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武术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武术教学内容应该不断更新;[15]吴霞(2012)认为武术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16]刘成维(2012)指出武术教学内容缺少技击性且内容相对陈旧。[17]

基于教学理念上存在的差异性,高校武术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两个侧重点:注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注重技术的演练。段丽梅,戴国斌(2019)指出当前武术教学内容中忽视了动作内涵的身体体验,使武术动作操化,他们认为武术教学内容应该以劲、意合一的体验来完成身体活动。[18]漆振光(2019)等认为武术教育中武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承内容,并指出将“仁、义、勇、信”作为传承的主要内。容[19]杨建营(2018)调研发现国内体育院校基本都以竞技武术为教学内容,忽视拳种,他指出体育院校武术教育应该将传统武术拳种体系化,从竞技武术体系转移到传统武术拳种,以拳种为教学单位,及时调整教学内容。[5]陈琳(2010)等提出我国武术教学内容应该符合既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又能从中学到传统文化知识这一原则。[20]

徐亚奎(2018)等人认为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应尽可能的反映武术概貌,且以对抗类技术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21]赵光圣、戴国斌(2014)将武术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五类:“武术格斗、武术套路、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武术文化教育、武术礼仪和武德”,并指出教学内容要简单实用,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打练能力”;[22]李远伟(2009)指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技击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23]

3.3 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武术教学模式可整体划分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类。

目前,高校武术课程与学生对武术学习的需求不对等,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一不对等现象正逐渐弱化。王稳(2019)等对原有武术教学模式取其精华,探索符合“互联网 + ”时代特色的高校武术教育模式,并指出利用“互联网+”的武术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对武术教育个性化、选择自由化、品质化的需求。[24]张开禧(2019)指出武术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可以将武术技术或理论知识点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技术的提高最关键的环节是实践,因此,要合理安排线上线下时间,实现以传统教学为主慕课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5]赵彩钰,赵歆(2018)指出传统武术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老师的需求,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应该创建“互联网+武术”平台。[26]刘珺(2016)构建了高校武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验发现在MO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各方面的测试成绩都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下的成绩,并指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并能使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27]张峰、李文鸿(2016)建构了“复习—新授—巩固”三段式的武术教学模型,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对应相应的教学类型,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28]杨华莉,武冬(2016)通过教学实验验证了“功套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一般教学模式相比更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技术掌握,具有一定实用技能,知识面拓展较大,创新意识和团队凝聚力有明显的提升,显示该模式较一般教学模式更具有推广机制。[29]吉灿忠,孙庆祝(2016)指出武术教育应推行多种教育形式,包括重视课堂内外结合,教学与比赛结合等的形式。[30]崔白帆(2015)指出传统的武术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率较低,应该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31]武英满(2015)指出,高校武术课程要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武术教学模式。[32]刘淑慧(2013)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武术教学项目设置单一陈旧, 教学形式缺乏趣味性、层次性,并通过教学实验发现集技术学习、武术理论、通武术段位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深受大学生喜爱,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感知力。[33]

随着高校武术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推进,以及现代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者们提出了现有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存在无法满足老师及学生需求、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并给出了各自见解。另外,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高校武术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

3.4 高校武术师资建设研究

武术师资来源一般出自国内高等院校不同层次(学士、硕士)的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为国内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生,以及师范大学的体育专业毕业生。刘文武,岳庆利(2018)指出武术师资培养要超越项目局限,应该在武术项目上(如套路、散打、中国跤等)实现平衡兼顾,使武术专业学生能同时获得武术下属的几个主要技术体系的能力,培养打练结合的武术专业人才。[34]张昊(2017)等指出由于高校武术教师多是毕业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或退役运动员,他们的技术体系和教学都延续了竞技武术的范式。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武术本身的文化意义和以教师为载体的传授武术文化意识的缺失,因此,导致了高校老师在武术课程传授过程中,不能够精准的对武术文化进行表达以及缺乏传播武术文化的内在力量。同时,[35]王岗,邱丕相(2008)指出高校武术教师所具备的身体技能、武术文化知识已经完全受到西方体育的影响。[36]刘文武(2013)认为民间拳师身上储存着大量的武术源头信息,他们真正地传承了武术文化精髓。[37]所以,高校在武术教学中应该特聘民间拳师,有效整合武术师资。[35]宋强(2014)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武术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指出要通过继续教育提升武术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加深高校武术教师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38]孙喜和,李柏(2013)指出我国武术教学师资培养应该借鉴和参考日本在加强武道师资力量培训工作,如加强在职教师培训、聘用社会人员进校工作等。[39]刘文武(2013)指出武术师资建设是传统武术进入学校的关键,并指出武术师资建设途径:首先,体育院校中武术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应以传统武术为重心;其次,武术教师深入到民间去虚心向当地身怀绝技的拳师求教;最后,高校要重视对武术教师的再培训。[37]

通过文献资料检索、查阅发现,目前关于武术师资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且,已有文献多是对武术师资现状进行的平面式调查研究,从作为武术师资来源的武术专业学生的招生与培养问题出发,鲜见对武术师资问题进行纵深研究的文献。

3.5 高校武术课程评价研究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所有环节中的重要部分,也影响着实施环节的最终成效。课程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除了体现课程内容,还包括课程是否需要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目前,学者们主要围绕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主体等方面对课程评价进行研究。

汪波(2014)等指出从我国当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学习成绩评价现状来看,存在评价形式多元, 但评价主体和内容“单一”的特点。[40]蒋丽芳(2013)指出目前课程评价方式上,更多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再单以学生成绩考核为目的。[41]冼慧(2015)指出高校武术课的教学评价不但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价,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将所学武术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结合作等能力的评价。[42]杨亮斌,郭玉成(2018)提出现有的课程评价不论是在评价模式,还是在评价标准上都缺乏与时代背景相符合的改进,不仅如此,过于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学习过程评价的重要,极大地限制了课程评价功能性,而且评价标准十分模糊,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必须传承文化, 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同时还必须有锻炼学生情感意志的作用, 但是在课程评价中对于学生情感意志的变化、学生上完武术课的自我感知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常被忽略。[4]因此,武术课程应重视课程评价, 使武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客观的呈现, 显示出武术教育的价值。

4 问题与展望

研究方法上,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融合调查、教学实验、案例等实证性的研究成果不足。武术教学需要理论的支撑,但其切实发展还需对学习者的行为特点与相关能力进行透彻了解,并进行实地调研。目前,虽有少数学者对学习者的武术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但对于武术教学中涉及的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的调查深度不够,调查范围有限。此外,教学实验、案例等研究方法在国内高校武术教育实践中极为薄弱。因此,应当重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融合调查、实验、案例等实践研究,注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

研究内容上,一方面,武术作为术科课程,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案例库和相关网络资源等研究相对匮乏。教学案例库和相关网络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动态资源,使大学生更便捷的开展学习活动。虽然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已经在线上发布相关网络学习资源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但仍然少见对武术课程库和武术教育平台资源的研究。笔者认为,在厘清高校武术教育内涵、目标以及标准的基础上,不仅要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重视高校武术教育内容、模式和评价实践研究,还应关注武术课程库和网络资源等的建设。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武术教学的智能化趋势将愈加突出,将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需密切关注资源、平台甚至是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等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另一方面,目前关于高校武术教学的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很多,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具有重复性,缺乏创新性,给出的建议也是大同小异、泛泛而谈,不够深入,为高校武术教学能产生实质性影响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在对国内高校武术课程的相关研究中,应该在已有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提出更具创新性、实用性的发现或观点,在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实用性,能解决现实中高校武术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使得在高校中武术课程的研究更具有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对相同或者相似的观点进行反复论述。

5 结语

在大数据、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时代变迁背景下,大学生对武术课程的期望不断更新发展,高校武术课程建设与优化需加强思考与探索。学者们在武术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近年来学者们由基础向上探索如何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育精神融合到武术技能的学习当中,以此为据点设计新的教学方案。我国高校武术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交流和合作,并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将先进的理念和教育经验应用于国内高校武术教育实践。如此,才能加快普及武术教育进程,提高高校武术课程质量。

猜你喜欢

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中华武术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武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