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歌《前门情思大碗茶》的创作特征与演唱处理

2021-01-21魏雨桐

启迪·中 2021年12期

魏雨桐

【内容摘要】京歌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裁,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既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精华,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它既有中国戏曲的味道,又有当代生活的气息,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主要阐述《前门情思大碗茶》的创作来源,解读歌曲的戏曲性和歌曲性,分析演唱时的吐字咬字技巧、歌曲韵味和情感体会,使歌曲乃至京歌体裁为更多人所熟知。

【关键词】京歌 前门情思大碗茶 京腔京韵

一、何为“京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种别具京韵的歌曲体裁在群众中流传开来,不同于当时的流行曲调,其创作融合京剧元素,具有浓厚的京腔京韵和地域色彩,听起来倍感亲切,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称之为京歌。

京歌是将京剧元素融入到歌曲当中所形成的一种歌曲类型,根据创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种是用京剧唱腔风格给古诗词谱曲的京歌,常用京剧唱腔演唱,如《梨花颂》、《卜算子·咏梅》等;一种是运用京剧元素创作的现代歌曲,其京剧元素较多,常用京剧和民族唱法相结合的方式演唱,如《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一种是在流行音乐中加入带有京剧韵味的乐句,如《新贵妃醉酒》、《说唱脸谱》等。

京歌是京剧戏曲文化创新的产物,篇幅短小,歌词口语化,更贴近生活,加上京剧特有的民族特色,更容易吸引观众。

二、《前门情思大碗茶》的创作特征

阎肃先生与姚明先生的合作作品《前門情思大碗茶》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京歌作品,它的创作借鉴了京剧、京韵大鼓和北京琴书的元素。通过归国华侨回忆儿时北京生活的往事及对大碗茶的情思,表达了远方游子对故乡北京的思念之情。这首歌曲京韵浓厚,戏中有歌,歌中有戏。

(一)突出京味儿

因是京歌,京味儿就成了这首作品中很明显的一个特点。而作品选定了京韵大鼓这个合适的素材,奠定了歌曲京味儿的基础。

歌曲在创作过程中解决了行腔问题,即加入装饰音,使演唱时规避了倒字情况,同时也增加了歌曲的京韵。歌曲中运用了像波音、倚音等装饰音,而有些倚音与主音之间达到了三度关系,如“几声蛐蛐叫”中“蛐”字由do到la,“叫”字从sol到mi,音程关系均为小三度,即突出了歌曲的京味儿,也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歌曲中过门的使用十分巧妙。曲首的过门恰当地引领了第一乐句,并且规定了曲子的调高和速度;句间的过门起到了连接乐句之间感情、烘托情绪的作用,同时更能使歌曲具有故事性,仿佛大三弦的声音隐隐传来,伴随着叮咚声,回忆起儿时和祖父辈在衰草蓬生的北京所度过的灰色年华;曲尾过门补充前段感情,引出歌曲衬词部分,突出歌曲B段对大碗茶的情思。过门的加入使作品在保有戏曲特色的同时渲染了京歌的特点。

(二)保留歌曲性

京歌虽然听起来戏味十足,但归根到底是歌曲,它的创作必然遵循歌曲的创作规律。《前门情思大碗茶》不是整套搬用以板腔体或曲牌体为结构的戏曲唱腔,而是采用歌曲二段式的方式写作,A段回忆儿时生活,旋律平稳,B段是歌曲情感的高潮部分,表达内心的思念与欣喜,与A段娓娓道来的音乐风格形成对比。

歌曲中两句重复性的衬词的使用也十分巧妙,在A段结束后,衬词“来来来……”形成一个小过渡,这在戏曲中是不常见的,此衬词为歌曲B段的情感做了铺垫,又非常具有现代感,强调了作品的歌曲性。

三、《前门情思大碗茶》的演唱处理

(一)歌曲的“吐字咬字”

歌曲的创作借鉴京韵大鼓元素,演唱时应具有诉说感,做到字正腔圆,因此歌曲的咬字就成了重中之重,吐字发音要求轻巧且具有美感,字头咬准,字腹保持稳定,字尾归韵。以下为唱词特殊处吐字咬字举例。

首句“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中,“玩”字念做展唇,声母“w”的发音遵循北京话的发音习惯,这个看起来细微的特点,其背后时常代表着历史的传承,因唱“玩”字演唱时,上门牙轻触下唇内侧,声似“van”,“耍”字字头“shu”,咬字不宜过重,随后唱出韵脚“a”,情绪不急不缓。第二句“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中,“门”字韵身“en”,韵尾保持在“n”上,形成一个波音小腔。“挨”字口型不宜过大,否则不易归韵,咬字到韵母“ai”。在唱“家”字时,介音“i”需较快过渡落在“a”,注意咬字的美感。第三句唱词中,“草”、“叫”、“了”三字都归韵到“ao”,“叫”、“了”、“年”三字仍由介音“i”过渡再唱字尾,第二个“蛐”字与第四句中“串”、“碗”二字使用儿化音,体现北京方言特色。

A段结束后,过门带出衬词“来”,此时腔体不宜开得过大,多融入假声,寻找头腔共鸣,运用气息输送出韵母“ai”。

B段首句“千百种”三字要注意音准,“种”字归韵到“ong”,声音迅速回到鼻腔。“价”字从介音“i”缓慢过渡到“a”。最后一句中“厚”字需掌握好气口,倚音迅速带过,唱出韵母“ou”,“味”字使用儿化音“味儿”。“饱含着泪花”中,“饱含”一词深情说出,“泪”字咬字应轻巧,韵母“ei”形成拖腔,归韵到“i”。

第二遍唱词中,“海外归来”的“外”字念做展唇,声似“vai”。第三句“无情任吹打”中“打”字字头力度稍强,“英姿挺拔”中“拔”字要注意喷口,气息支撑,吐字利索,感受前门英姿挺拔的刚劲。第四句中“杏仁豆腐”唱出儿化音“杏仁儿”,使这首歌曲京味儿十分地道。

B段第二遍要注意“天涯”一词,“天”字为前鼻音“an”,进头腔,气息保持形成拖腔,归音到“n”,“涯”字增强感染力。

歌曲的演唱,在唱清楚歌词的前提下,歌曲的韵味才能得以更好的表现,演唱才能具有美感,因此要做到咬字清晰讲究。

(二)演唱中的京韵

歌曲京韵的表现,不止体现在吐字咬字,还应做到依字行腔,唱出北京方言的四声分明。京剧的行腔在演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润腔在这首歌曲里有多处体现。

第一句中“小”字加入复倚音,音高为mi-升fa-sol,唱出上声字先降再扬起的特点。“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中“蓬”、“蛐”、“叫”三字与“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中“月”、“任”、“打”三字从倚音较快速自然滑向主音,使演唱更接近京韵大鼓的半说半唱特点。第二句中“高”字加入倚音,“门”、“家”二字加入波音小腔,“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中“了”、“华”运用波音,“再来一口大碗茶”中“茶”字运用波音,仿佛茶香回味悠长。

“冰糖葫芦”四字的音调听起来像是儿时过节街头巷尾冰糖葫芦的吆喝声,那么唱到“杏仁儿豆腐”时,也应模仿叫卖声调。“就算过节”与“京味真美”中“节”、“美”二字的演唱使用连音,前者表现出节日的朴素,后者则表现对家乡味道的怀念。

这些润腔的处理在保持声音位置的同时,需模仿京剧的唱腔,使歌曲的戏味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演唱情感表达

《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表达乡愁的曲子,演唱者要想象自己是作者笔下的海外游子,带着饱满的思念回到与祖父辈一起生活过的地方。歌曲在演唱时,要把握速度、力度和装饰音的处理,准确的表现歌曲感情。

第一遍A段唱词“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由此开始叙述童年生活,演唱速度和力度放缓,想象自己仿佛置身前门大街,“爷爷”的生活场景在眼前一幕幕展开,“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这句揭示了“爷爷”儿时为何常在这里玩耍,虽言语朴实,却因波音小腔的加入而显得回味悠长。这里的“蛐蛐儿叫”暗喻旧社会的“灰色年华”,唱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原来当时的生活是凄苦的,演唱时“衰草”、“叫”、“灰色的年华”这些字词可适当寻找如泣如诉的情绪。在当时,因囊中羞涩,“吃一串儿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一日三餐就只有“窝头咸菜”和“一口大碗儿茶”,着实可悲可叹。

衬词部分“来来来……”演唱力度稍强,将内心情感表现出来,为“大碗儿茶”的情思做铺垫。B段的演唱情感要比A段强烈些,“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只有故事中人才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儿饱含着泪花。唱词“谁知道”重复演唱了三遍,力度从弱到强,第三遍时力度最强,情感最强烈,“醇厚的香味儿”中“味儿”力度降下来,大碗儿茶味道是否醇香我们无从得知,但回甘定是苦的,这里的“泪花”是指的故事中人凄苦的泪花,“饱含着泪花”反复演唱两遍,第二遍时要加强伤感的情绪。

第二遍A段情感与第一遍明显不同,梦中几番回忆的前门城楼,如今又屹立在“我”面前,“如今我海外归来”,演唱者应体会时隔多年,又见到红墙碧瓦的城楼时内心的喜悦,现在的“前门”已不是当年的“前门”,经过几十年的沧桑变迁,“它更显得英姿挺拔”,此处包含多种情绪,有再次回到故乡的欣喜,有对前门大街沧桑巨变、物是人非的感叹,甚至包含民族自豪感,因此“挺拔”一词应唱出力量。这时“杏仁儿豆腐”的吆喝声传来,多年后又听到了地道的家乡口音,感到无比亲切,“美”字使用连音,唱出对家乡味道的怀念。虽然“我”已年少不再,卻想要“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大碗茶”。

第二遍B段仍唱“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欲扬先抑,引出下一句的情感。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再一次喝到大碗儿茶,心情是激动的,“可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也许不同人对这句唱词有不同理解,笔者认为这句歌词表面是疑问,实际却在感叹:大碗儿茶的乡愁为何如此之浓,回甘为何如此之久。

情感表现是演唱的灵魂所在,没有情感和融入情感就好比一杯寡淡无味的白开水区别于一碗香味醇厚的浓茶,没有情绪起伏的声音无法打动听众,而融入情感,将观众带到歌词中去,会让整首歌曲的演绎更加完整,更能使演唱深入人心。

结语

现如今传统戏曲的听众相对减少,能接受传统戏曲的人也相对减少,而结合了京剧元素的京歌融入了时代的元素,更能被大家所接受,更加便于传唱,也为今后音乐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带给我们新的发展动力。希望通过笔者的论述,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这首歌曲,同时也有兴趣去了解京歌背后的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骆正.中国京剧二十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第一版:308

[2]杨瑞庆.歌曲与戏曲的完美结合——评姚明的戏歌旋律特色[J].黄河之声,1998(02)

[3]韩菽筠.梅派京剧“咬字吐字”和“润腔”技巧在京歌中的运用——以京歌《梅兰芳》的演唱为例[J].人民音乐,2016(07)

[4]招霞.从《唱脸谱》看戏歌的艺术特色[J].歌海,2008(06)

[5]张香玉.京歌《故乡是北京》演唱技巧及艺术特点[D].西北师范大学,2016.

[6]何怡雯.京歌《梨花颂》的演唱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8.

[7]孙凡慧.“京”腔“戏”韵“歌”传情[D].齐鲁工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