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
2021-01-21茆园园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时,不仅要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并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生活数学化。这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9-0022-03
作者简介:茆园园(1987.10—),女,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帮助学生养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小学数学课堂中脱离出来,走进生活,探索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一、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创设实际情境,有利于学生沉浸式学习
小学数学是一门注重应用的学科,也是一门提升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科。当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数学思维理解题目,抓住重点,解决问题。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题目,进行沉浸式学习[1]。很多小学生都遇到过实际生活中的小学数学问题,这种真实发生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题目,代入感很强。实际感受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实际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小学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外,创设实际情境的教学模式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使教学情境更加丰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常常是教师进行知识讲解,适当穿插对学生的提问,这种模式让数学课堂十分沉闷,教学效果不高,也难以收获良好的教学反馈。小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使课堂的趣味性大大增强。不仅如此,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还可以使教学情境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在沉闷的学习生活中放松自我,有效缓解学生在紧凑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倦怠感和厌恶感。对小学生而言,数学课程晦涩难懂,不够接地气。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能够让学生面对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数学问题不再是课本上单纯的符号,而是成为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好方法。同时,学生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之后的学习和生活。
(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一直是一门强调应用能力的学科,而应用题目在小学数学试卷上占比很大。教师通过各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小学数学应用题养成一定的思考习惯,从而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有相对成熟、严谨的思考模式,在面对应用题时至少不会出现看不懂题目、不理解题目的情况。除此之外,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小学数学应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创设生活化语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起引导作用,控制着课堂的氛围和节奏,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教学资源来创设生活化的语境,引导学生对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这种创设语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效率[2]。教师一般可以采用课堂导读的方式,如在讲解新内容之前,先给学生导入语境,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这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反向教学,即在讲解一部分数学知识后,创设生活化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这一章时,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算式计算练习,从而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但是大量的计算容易让学生变得烦躁、麻木,笔者便将长段的算式“96+76+52+62=?”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计算:“假如你和爸爸、妈妈、妹妹一起去商店,妈妈买了一条裙子为96元,爸爸买了一条裤子为76元,你买了一个小机器人玩具为52元,妹妹买了一个芭比娃娃为62元,请问你们全家在这个商店一共花了多少钱?”答案是96+76+52+62=286(元)。虽然从根本上看这都是一样的问题,但是通过对算式的应用转化,转变了学生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之后,笔者在此基础上继续做出提问:“假如商店有买东西满200元减50元的活动,那么你們全家一共花了多少元?”答案是96+76+52+62-50=236(元),这实际上就是对算式“96+76+52+62-50=”的应用转化。通过这样简单又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转化,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题目,并做出回答。
(二)利用互联网资源帮助学生思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课堂教学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线上资源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巧妙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并且这种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寻找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化场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起到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很有帮助。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与轴对称”这一章时,笔者在网络上寻找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如充满趣味性的图形变换视频、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折纸艺术,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案例来感受旋转、轴对称的图形变换。之后,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推箱子的游戏。通过人推动箱子使其移动到不同的位置,来让学生观察箱子的平移轨迹。同时,笔者在课堂上还开展了折纸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得到不一样的剪纸形状。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场景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点,并加深对对称图形的相关认知。在学习这部分跟图形有关的知识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对这种题目产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脑海中形成图形变化的画面。如此,学生在面对相似的题目时,可以有更多的切入点。
(三)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解决数学问题
课后作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之后,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设置成应用题形式,让小学数学题目变得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快速解决数学问题[4]。小学数学题目常常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多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累灵感,给学生布置更多贴近生活的数学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學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章时,学生需要记住两个公式,即长方形的面积为长方形的长乘宽,公式记作S长方形=a×b;正方形的面积为边长乘边长,公式记作S正方形=a×a。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笔者布置了如下生活化的课后应用题目:小明家里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已知长为3m,宽为2m,求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假如这是一块边长为2m的正方形菜地,那么面积是多少?这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快速读懂题目,进行思考。这类题目较基础,对学生而言,也很好接受,因此不难得出最终的答案,即长方形的菜地面积为S=a×b=2×3=6(m2),正方形菜地的面积为:S=a×a=2×2=4(m2)。当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熟练之后,教师就能提出难度稍大、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的问题了。
(四)注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后的反馈和实际应用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5]。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开展实践活动,也可以在课堂中专门设立实践小组,让学生动手操作,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和善于思考的数学品质,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章“折线统计图”后,笔者根据课后的应用探究“蒜叶的生长”,带领学生通过实验、统计,了解蒜叶根须和叶片的生长情况,认识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生长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在课前,笔者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为每组同学准备了蒜、花盆、水和土壤,带领学生一起认识和了解蒜。要知道蒜叶的生长情况并为此绘制折线统计图,学生就需要长期观察蒜头发芽、生长的过程。每个小组的同学将蒜瓣分别种植在三个花盆里,种植完成后,把种在土壤中的两盆分别放在阳光下和屋子里,种在水里的放在阳光下,放的位置要便于观察和测量。我们以两周为生长周期。在这段时间内,每个小组都要定期观察、测量和记录根须和蒜叶的生长情况。两周后,笔者让学生根据根须和蒜叶的测量、统计数据,分别呈现相应的数据记录表和折线统计图。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加强教师引导,培养数学生活化的能力
法国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对小学数学生活化也是一样的。想要全面推广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和生活小学数学化教学模式,教师就需要提高学生发现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偏低,对于学科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也不强,没有形成严密的思维逻辑体系,也难以形成相应的学科知识体系。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感悟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六)不断进行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自我反思
素质教育对教师教学反思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反思,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的状况为思考对象进行自审。教学反思是提高课程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不二之选,有利于师生在讲与学中获益。因此,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要不断反思,让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例更贴近生活,使问题更具普遍性和应用性。这也利于学生在遇到各种问题时,能够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笔者也曾对自己的课堂生活化教学做出过反思: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时,笔者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略了这些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由于生抽象思维不强,仅仅通过课本和多媒体上图像的直观观察和教师对概念的讲述,很难掌握图形特点的相关知识。尤其对一些图形观念不强的同学而言,他们更难理解。后来,笔者转变了教学思路,将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常见的图形对应找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例如,圆对应了一元硬币,三角板对应了学生手中的三角尺,笔者还向学生展示了七巧板,并带领他们拼出不同的图形。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特点的记忆。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充分证明了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创设好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数学。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数学思维模式,利用生活数学化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巧妙地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仁孟.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J].新校园(理论版),2011(05):62-63.
[2]王玲英.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试题与研究,2021(23):89-90.
[3]杨婕.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1(26):60.
[4]许贤良.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策略举隅[J].新智慧,2020(36):95-96.
[5]邴立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4):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