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穴位贴敷治疗腹泻选穴及贴敷用药规律分析

2021-01-21李欣源贺雅琪陈洁王陵军杨忠奇袁天慧冼绍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吴茱萸腧穴脾虚

李欣源, 贺雅琪, 陈洁, 王陵军, 杨忠奇, 袁天慧, 冼绍祥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405;3.广东省普通高校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405;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腹泻是指粪便稀薄,排便次数每日超过3 次,并伴有排便量增加(大于200 g/d)[1]。腹泻属于祖国医学“泄泻”的范畴,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病证。该病多由外邪入侵、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影响以及饮食内伤等原因,致使清浊不分、水谷混杂,病及大肠而成[2]。中医外治法简便廉验,副作用少、运用范围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中医外治法常与中药内服紧密配合,对内治法起到适当的补充作用[3]。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腧穴-经络-脏腑理论,选取一定的腧穴,并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贴敷,通过药物对经络的刺激作用,调理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4],穴位贴敷疗法适用于腹泻的治疗。本研究对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选穴和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归纳,以期为腹泻的临床配穴及穴位贴敷用药处方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检索数据库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限定检索时限为2009 年1 月至2019年12月。

1.2 文献检索策略及筛选

以“泄泻”“腹泻”“贴敷”“敷贴”“穴位贴敷”“穴位敷贴”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出符合条件的腧穴及所用药物,并进行数据的预统计。

1.3 纳入标准

①以穴位贴敷为主的治疗方法;②临床观察或以人为对象的试验研究;③研究方案科学合理;④穴位贴敷的具体药物和穴位必须明确。

1.4 排除标准

①所有的有关叙述性、案例列举、病例回顾性(专家经验)、动物实验、文献研究、重复发表以及议论性、综述性、文摘、理论探讨、单纯试验研究等文献;②没有固定处方和选穴的文献;③研究的方法或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不科学的文献;④选取的患者曾接受过消化道或腹部手术的文献;⑤选取的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的文献。

1.5 数据统计及数据规范

1.5.1 统计学方法

人工查询并记录各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腹泻的腧穴及药物,并分类统计腧穴及药物出现的频次。

数据录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如有争议,协商解决。筛选后的文献录入到Excel表格中,利用Excel软件建立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处方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后,再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1 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

1.5.2 数据的处理及资料提取

将筛选后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的腧穴及药物进行分类整理后,将相关资料输入到Microsoft Excel 2010 电子表格进行保存,对纳入的腧穴及药物进行分析提取,用Microsoft Excel 2010电子表格对腧穴及药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5.3 数据的规范化

规范文献信息,内容包括作者、书名、药物名称、腧穴名称(取穴个数、腧穴所在部位、腧穴所属经脉等)。录入时腧穴用词统一参考《腧穴名称与定位》[5]。药物名称及所有药物的性味、归经均根据200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7]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对文献中同一味中药采用了不同名称者,统一予以规范。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情况

最终检索出符合标准的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临床文献共64篇。包括27个穴位、80味药物。

2.2 文中纳入证型分析

64 篇文献中共有22 篇提及具体证型。其中,包括脾虚/脾胃虚弱(8篇),风寒(5篇),湿热/脾胃湿热(4 篇),伤食、阳虚、脾肾阳虚、脾虚寒湿、痰湿(各1篇)等证型。

2.3 穴位选取规律数据挖掘结果

2.3.1 穴位使用频率分析

64 篇文献中,穴位贴敷防治腹泻的穴位共计27 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 位为神阙、天枢、中脘、足三里、脾俞,表明以上穴位为治疗腹泻的常用腧穴。其中,神阙的使用频率高达85.94%,结果见表1。

表1 穴位贴敷治疗腹泻文献中使用频率超过10%的穴位统计Table 1 Analysis of acupoints with high frequency in literatures on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diarrhea over 10%

2.3.2 两穴位关联规则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置信度>0.80、支持度>0.20 的两穴位配对中,前3 对穴位分别为中脘和神阙、气海和神阙、关元和神阙。表明以上穴位常两两组合,应用于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结果见表2。

2.3.3 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腧穴所属经脉分析

将纳入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腹泻的腧穴按所属经脉归类,统计每条经脉的总穴次。经统计,所有的腧穴都位于任脉、胃经、膀胱经等7条经脉中。其中,位于任脉的腧穴穴次最多,其百分比超过50%,其次,为胃经和膀胱经,结果见表3。

2.4 用药选取规律数据挖掘结果

2.4.1 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用药分析

将纳入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所用药物按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在64 篇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中药共计80 味,使用频次共计375 次。穴位贴敷主要药物包括吴茱萸、肉桂、丁香、白术、干姜等,结果见表4。

表2 穴位贴敷治疗腹泻文献中两穴位配对关联规则Table 2 Association rules of matched pair of acupoints in literatures on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diarrhea

表3 穴位贴敷治疗腹泻文献中腧穴所属经脉分析统计表Table 3 Distributions of meridians belonged to acupoints in literatures on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diarrhea

表4 穴位贴敷治疗腹泻文献中使用频次超过10次的药物统计Table 4 Analysis of herbs with medication frequency more than 10 times in literatures on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diarrhea

2.4.2 药物属性统计

将纳入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腧穴按所属药物类型归类,其选用药物的类型、频次依据频次总数递减的方式进行排序,据统计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药物中散寒止痛的中药最多,其次为降逆止呕及助阳止泻的中药,结果见表5。

表5 穴位贴敷治疗腹泻文献中排名前5位的药物所属类型Table 5 Functions of top five herbs with medication frequency in literatures on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diarrhea

2.4.3 药物性味分析

根据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文献中药物性味。结果显示:药物贴敷治疗腹泻药物的药性以温、热为主,药味以辛、甘为主,结果见表6。

表6 穴位贴敷治疗腹泻文献中药物所属性、味分析统计表Table 6 Analysis of the properties and flavors of the herbs in literatures on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diarrhea

2.4.4 药物归经分析

根据数据挖掘分析文献中药物归经。结果显示:药物贴敷治疗腹泻药物多归脾经、胃经,其次为肾经,结果见表7。

3 讨论

穴位贴敷的主要机制在于贴敷中药透皮吸收后通过细胞间质直接进入体循环,不但避免了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也能通过改善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和细胞活力,增强机体免疫力,使机体内环境达到动态平衡。因此,穴位贴敷能使腹泻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及血液循环均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8]。

表7 穴位贴敷治疗腹泻文献中药物所属归经分析表Table 7 Distributions of meridian tropism of herbs in literatures on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diarrhea

本研究中,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神阙、天枢、中脘、足三里、脾俞是穴位贴敷治疗腹泻时最常用的5 个穴位,它们之间具有强相关性,常配对运用。其中,神阙的使用频次最高,是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最主要穴位。神阙穴位于任脉,与人体脾胃贯通,具有强壮身体、健脾和胃及止腹泻、缓解腹痛等作用。现代研究[9]证实,神阙穴所在的肚脐局部表皮角质层薄,无皮下脂肪,因此,在局部用药时能够更好地吸收。此外,脐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是道家修炼气功的意守之处,其养生保健治病的意义可见一斑[10-11]。脐连接着人体的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可视为人体沟通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门户[12]。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13-15]证实,中药敷脐治疗骨质疏松、咳喘、高血压等疾病有效。天枢位于胃经,且为大肠募穴,具有调理脏腑,升降气机的功能,对腹痛腹胀,肠鸣泄泻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脘与神阙同位于任脉,为胃之募穴,且为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的功能。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下合穴,能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升降气机,为保健的要穴。《灵枢·四时气》曰:“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脾俞为背俞穴,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的功能。此5穴均为调理脾胃的要穴,配合使用时能够加强调理脾胃的功效,达到健脾和胃,化湿止泻的作用。

穴位贴敷治疗腹泻时,吴茱萸、肉桂、丁香、白术、干姜的使用频率最高。这5 味药物中,吴茱萸是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主药,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作用。《本经》有言:“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医宗必读·卷之四》[16]言:“吴茱萸辛散燥热、独入厥阴,有功脾胃,其旁及者也。东垣云浊阴不降,厥气上逆,甚而胀满,非吴茱萸不可,寇氏曰:下逆气最速。”此外,有研究显示,吴茱萸中含有多种挥发油,能够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17]。肉桂性辛热,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的功能。丁香性辛温,归脾胃经,能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白术性温,是健脾和胃之要药,多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干姜性辛热,具有温中散寒、燥湿消痰的功效,多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此5味均为温里药物,多归脾胃经,诸药配伍,能够加强温中健胃止泻的功效。

临床中,腹泻中医辨证主要包括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和寒热错杂证[2],其治法也多种多样,而对比本研究,穴位贴敷药物主要以散寒止痛为主,药性多呈辛、温、热。究其原因有以下2 点:①本文纳入的文献患者多为脾虚/风寒证。脾胃虚弱,不能健运,则寒从内生,《症因脉治·脾虚泄泻》云:“脾虚泄泻之证,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泻时薄。”多需使用性偏辛温的药物,温中阳、健脾胃。感受风寒导致腹泻时,也需使用辛温中药外用以祛除外寒。②脾虚多用健脾补气中药,如人参、黄芪、五指毛桃等,但常用的健脾补益药物价格较贵,多使用口服给药,而温里药价格相对便宜,更适宜外用[18-20]。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①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且只对国内文献进行了分析,未纳入国外文献;②纳入的文献随机对照试验较少,多为纵向对比类临床研究,部分文献干预措施采用穴位贴敷结合其他疗法治疗;③对穴位贴敷的具体操作方法未进行详细考证,临床实践参考价值有限。今后的研究需着眼于以上方面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上穴位贴敷治疗腹泻所选取的穴位以神阙穴最常用,药物主要包含了以吴茱萸、肉桂、丁香等为主的温里药。药性多呈辛、温、热,归经多属脾胃经,总体体现了散寒止痛的治则。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临床疗效较为肯定,且无明显副作用。本文对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临床选穴和用药规律做了进一步研究归纳,为腹泻的临床配穴及贴敷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吴茱萸腧穴脾虚
自拟健脾除湿方治疗脾虚湿盛型汗疱疹疗效观察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