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能源化工厂西区滑坡特征与变形原因分析*

2021-01-21侯仰庆

甘肃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滑面滑体坡体

侯仰庆,金 鑫

(1.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2.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1 概况

延安能源化工程西区滑坡项目位于延安市富县境内,具体位置在富县县城南侧洛阳村、段家庄村附近。因受地形限制,洛河将厂区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东区、西区、南区(污水处理厂)及北区(综合行政管理区)。由于整个工厂用地分散在洛河两岸,两座跨河大桥将各个厂区之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西区位于洛阳村西侧洛河西岸的山坡地上,占地面积约为782462.555m2。此次治理项目就位于这个区域,有北连接线滑坡及A边坡两处滑坡。如图1所示。

图1 平面示意图

2 工程地质与环境条件

2.1 地形地貌

滑坡位于段家庄村扶塔山、花梁山及菜子梁上。此处地形起伏较大,地势西高东低,坡面陡坎较多,主要为黄土质边坡。坡面植被覆盖相对较好,局部地段撂荒。沟谷下切较深,存在多处老滑坡。

2.2 地层岩性

地层主要分布有耕植土、黄土状土,土质欠均匀,可见异性土块,局部钙质结核富集,含植物根,大孔发育,块团状结构,硬~坚硬。滑坡堆积物主要为粉质粘土,结构杂乱且局部有裂隙,含水率较高。此处黄土土质较均匀,偶见蜗牛壳状碎片,针状孔隙发育。古土壤土质不均匀,有白色钙质条纹及结核,呈团块状结构,并有针状孔隙且较坚硬。砂岩及泥岩,强风化至微风化,岩层接近水平。

2.3 地质构造

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中朝准地台-陕甘宁台坳-陕北台凹。此处褶皱和断裂较少,大部分位于陕北台凹向斜构造的东侧,区内岩体较稳定。新构造运动在本区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层中变化不明显,褶皱、断裂构造不发育,属于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区。整体呈现出间歇性缓慢抬升的状态。

2.4 气象条件

本区域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西北内陆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本区域多年平均气温为9.3℃,极端最高气温达38.7℃,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至-26.3℃。

2.5 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此区域内唯一河流为属黄河水系的洛河,主要发源于白于山郝庄梁,由北向南横穿富县城区。据当地气象资料,自1960-2009年,近50年的平均降水量为550.8mm,最大降水量(1961年)为732.0mm,最小降水量也有499.1mm。降雨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其全年降水量占比有60%之多,且暴雨居多。

2)地下水。浅部土层中的地下水属于暂时性上层滞水,其水位动态变化主要受地表水体、大气降水、地面蒸发等因素的影响,并随气候而变化。基岩裂隙水从基岩出露的地方以下降泉的形式排出。北连接线滑坡有较为丰富的岩层裂隙水,该裂隙水日出水量约为110m3/d,该处地下水早先为长流水。

3 滑坡变形特征与原因分析

3.1 北连接线滑坡特征

本处因由道路开挖而引起老滑坡局部复活的次级滑坡。按照滑坡产生顺序,将老滑坡定为一级滑坡,此处次级滑坡定为二级滑坡。边坡高度约44m,滑坡长度约150m,滑坡外缘距路中最大91m,滑坡体最大厚度约17m,后缘高度20m左右,总滑移土方约7万方。2013年6月北连接线出现渗水现象,同年8月,北连接线靠近A边坡局部发生第一次滑塌,2014年 7月 18日北连接线 NK1+900~NK2+050右侧边坡发生滑坡。

一级滑坡:周界比较清晰,属于老滑坡。滑坡周界比较清晰,后缘呈现圈椅状。后壁倾角50°至60°,滑坡主轴倾向NE76°,滑体后部滑面位于土层内部,中前部滑面位于泥岩层内,滑体厚度约30m。老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北连接线修建时将开挖弃土均堆放至老滑坡前缘,故进一步增大了滑坡体的抗力。老滑坡滑带土为泥岩全风化层,黄绿色,层厚40cm,天然状态下为饱水状态,风化后粘滑细腻,钻孔岩芯中泥岩顶面存在40cm的粘滑泥岩所形成的粘土层,由于滑体长期未活动,滑面已重新胶结,擦痕不明显,岩芯用手拉即明显伸长弯曲,榔头轻敲不碎,但会引起下陷。

二级滑坡:是失稳段,滑坡后壁呈现圈椅状,裂缝明显,滑体由于在路基开挖后经过多次滑动,造成现滑体内裂隙无处不在。前缘滑面位于土石接触面,沿土石界面有地下水出露。滑动带为黄绿色泥岩形成的饱水粘土,开挖边坡三叠系瓦窑堡组砂岩之上可见清晰滑面,滑面高度自南向北逐渐变低。滑面最大埋深约15~20m,滑面后缘倾角45~50度左右,滑坡主轴走向NE76°,该滑坡滑动面(带)呈上陡下缓的形态。经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3.2 A边坡滑坡特征

2013年6月,A边坡坡顶有裂缝产生,2014年9月北连接线滑坡发生的同时A边坡发生较大变形,裂缝加大且上下贯通,根据最新的A边坡监测报告,A边坡仍在以0.65mm/d的速率继续变形。A边坡滑坡与北连接线滑坡性质相同,都是由于道路开挖使老滑坡局部复活而形成的次级滑坡。

A边坡滑坡呈圈椅状,裂缝明显,滑体由于路基开挖发生滑动,但因坡脚护面墙施工已完成及下伏砂岩性质较好,造成现滑体前部仅发生少量水平位移,后部坡体下错,坡体裂隙发育,前缘坡脚护面墙出现鼓胀裂缝。滑坡后壁倾角60°~80°,滑坡主轴滑向NE48°,滑面埋深最大约20m,推测前缘滑面位于坡脚护面墙下2~5m,滑动带为黄绿色泥岩形成的饱水粘土,滑面高度自南向北逐渐变低。经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

3.3 滑坡变形产生的原因分析

各级滑体滑动面(带)均为由侏罗系下统富县组黄绿色泥岩所形成的饱水粘土,呈黄绿色,滑动带厚度5~40cm,自上而下逐渐变薄,遇水粘滑,擦痕清晰。滑坡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路堑施工后,临空边坡体应力释放,坡体产生裂缝,加之下伏砂岩垂直节理发育,坡面水下渗通道顺畅;坡体滑动前,当地曾持续多天降雨,持续降雨使滑坡体含水量增大,在岩石面上存在黄绿色泥岩全风化层,此泥岩遇水极易软化,是滑坡产生的内因;连续降雨后,由于坡面排水未能及时完成,土体重量增加,使坡体失稳;由于原边坡体较陡 (1∶0.75),并且坡面未做任何防护,加之该部位地下水出露,地下水使得泥岩软化,也促发了滑体的失稳。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也是滑坡变形产生原因之一。此处地下水丰富,年平均降雨量较大,以暴雨居多。因为黄土的抗冲蚀能力较差,易在坡体表面形成径流。所以该边坡完工后,因降雨而形成的坡面径流,对坡面的稳定产生较大影响。北连接线滑坡由于坡体滑动,边坡体形成张拉裂缝,边坡土体也为之松动,加之该区域内大量发育落水洞和陷穴,在大气降雨时雨水向坡体裂缝、落水洞和陷穴内灌入,使水分赋存于坡体之内,故为该处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4 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防治措施主要有边坡体刷坡、回填及顺坡,浆砌片石挡墙,微型桩,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锚索地梁及截排水沟等工程。

5 滑坡推力计算

根据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工程级别划分,该滑坡因受灾对象、受灾程度、施工难度及工程投资等因素,将防护级别定为Ⅰ级。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选取计算结果较大者作为该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时的控制滑坡推力。北连接线的控制滑坡推力约为663kN/m;A边坡的控制滑坡推力约为512kN/m。如图2,3所示。

图2 北连接线滑坡断面图

图3 A边坡滑坡断面图

6 几点体会和认识

1)滑坡治理应遵循尽早治理的防治原则。可以有效减少工程治理的费用,缩短工程治理的时间。本项目由于发生在当地降雨期,坡体遇水失稳,没有及时治理,导致坡体发生过一次滑坡,从而大大的增加了滑坡治理的难度,也导致治理成本及工期的增加,影响厂区整体的建设进度。

2)中、大型复杂滑坡应采取分批次、分时期治理的原则,尤其是对处在蠕动变形阶段的或者已经产生轻微变形的滑坡。其次还应该重视并做好治理前的应急措施,如坡体反压、坡面临时排水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既能够有效减少施工的时间,又能够对施工现场的人员及机械提供一定程度安全保障。

3)此次工程在施工期间曾多处产生变形甚至小规模位移,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工期进度和厂区的交通,无形中增大了治理的成本。因此在公路、铁路或相关道路等设计选线时,应进行充分而细致的地质调查及勘查,应尽量避开有中、大型滑坡或多个滑坡的地段,尽量避开施工开挖后可能发生较大滑坡的地段,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投资。

4)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是治理中、大型复杂滑坡的一种效果良好的工程治理措施,以此结合防、排水等措施,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治理效果。

5)经过一年多的施工治理,现场治理效果基本上达到了设计要求,滑坡已被治理,坡体处于稳定状态。

猜你喜欢

滑面滑体坡体
降雨对库区边坡入渗规律的影响研究
采动-裂隙水耦合下含深大裂隙岩溶山体失稳破坏机理
基于滑面正应力修正的锚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乌弄龙水电站库区拉金神谷坡体变形成因机制分析
基于矢量和法的三维边坡滑面搜索研究
不同开采位置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滑坡碎屑流颗粒分选效应的数值模拟
立式旋压机纵向进给机构液压配重设计
万梁高速某滑坡降雨入渗稳定性及处治技术研究*
露天矿反铲挖掘机处理滑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