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刻瓷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延续

2021-01-21刘晔轩

山东陶瓷 2021年2期
关键词:陶瓷创作艺术

刘晔轩

(淄博永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淄博 255100)

1 引言

“刻瓷”,是把中国的陶瓷、水墨画、雕刻技艺融合一体的一项传统艺术。陶瓷在经过刻瓷艺术表现之后,“水墨情趣”与“金石韵味”兼具,触之有感、观之有形,在众多陶瓷装饰形式中别具一格、独成一系。刻瓷艺术同时也是中国一项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陶瓷文化的昌盛而诞生,深受市场欢迎和人们认可。进入21 世纪以来,“刻瓷”艺术与大多数传统手工技艺都面临着全球化与工业化的冲击,发展与传承都受到了制约和挑战。

“刻瓷”艺术,又被大众称为“剥玉”,是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手工艺。“刻瓷”技艺的兴起得益于陶瓷产业的繁荣,是陶瓷装饰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陶瓷工艺的日渐成熟,它兼容了刻瓷传承者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完成了神与瓷的交融,是传统陶瓷工艺本质与精神创新创造的结合体,是我国传统创物思想和造物美学的完美表达。我国传统创物思想用“器物美学”四字即可概括,这种一脉相传的造物美学是通过器物的语意形态表现其所蕴藏的背景文化和理念意境,此种一脉相传的传统思想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有着深邃的影响,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发展困境

2.1 创作耗时长,发展乏力

刻瓷艺术,是书画手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需要通过挑瓷、起草、雕刻、上色、调整等多重工序。刻制时,需一手捏刀,一手持锤,靠特殊的刻制手法,循序渐进,一刀下去,便不能更改,一旦失误,则前功尽弃。刻制时,崩釉子现象不可控制,有极高的操作难度,刻制时间较长。据了解,刻制一件刻瓷艺术精品一般需要耗时一个月、几个月乃至一年的时间,需要经过几万刀乃至上千万刀的不断刻制和调整才得以完成。如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刘永强刻制的荣获第一届全国刻瓷艺术大赛一等奖的《清明上河图》,就用了三年时间,通过1300 多万刀才最终成型。由此可见,一件刻瓷艺术精品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支撑。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高等院校中,基本没有设立刻瓷艺术专业,导致现在的刻瓷艺术从业者专业水平有限,艺术创造力差,不能更好的为精品创作提供理论保障,从而导致刻瓷艺术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另外,其艺术的应用面相对狭窄,如今的刻瓷艺术行业,还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条,这也制约刻瓷艺术的发展。

2.2 刻瓷艺术传承凋零

刻瓷,犹如在陶瓷上绣花,需要足够的细心,因为其刻制时间长,过程枯燥乏味。想要练好这门手艺,不仅对书画功底有要求,还需学习金石钻刻的运刀技巧。对于初学者而言,通常需要三五年的学习才能在作品上小有所成,而想在刻瓷艺术行业中站稳脚跟,往往需要追逐一生,但获得的收益并不固定,因此,很多年轻人不敢轻易踏入这个行业,在互联网大量信息互通共享时代,他们耐不住枯燥,对刻瓷产生兴趣的人少之又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授徒传承上也存在一些弊端,在传授过程中总是有所保留,导致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技艺断层的现象。如何将刻瓷工艺高质量的传承下去,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利益追逐使刻瓷艺术品程式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品市场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为艺术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艺术市场的活跃奠定了基础,陶瓷艺术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当大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也随之日渐增长。以淄博瓷区为例,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刻瓷艺术深受当地市场的欢迎,对于淄博刻瓷艺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刻瓷本身属于工艺品类目,它是集技艺性、商品性、审美性等融于一体的手工艺品,所以把其中的某种属性当作唯一属性是不合理的。现今淄博的刻瓷行业,在艺术品市场化观念及近年来陶瓷市场日益繁荣的市场环境下,刻瓷艺术家不再讲究作品的创作性,由于刻瓷作品复制难度低,部分刻瓷从业者为了迎合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针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抄袭复制,此举严重破坏了刻瓷行业的生态及从业者的行为规范,失去了创造力的复制品它的价值自然就不能一概而论了。特别是入行不久的青年一代刻瓷从业者,在工艺品市场化的冲击下,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去支撑他们对刻瓷艺术深入学习和创作,导致刻瓷的本质和精髓丢失,最终作品缺少创新,复制化现象严重,艺术品被贴上了商品的标签。因此,我们刻瓷从业者应从刻瓷本质入手,做到画刻兼顾,推陈出新,把艺术品和商品区分开来,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尊其初心,认真创作,制作出个性化、现代化的刻瓷艺术作品。

2.4 社会认知度低,影响力小

据统计,景德镇、德化、淄博、唐山等陶瓷产地,有80% 的人知道和了解刻瓷艺术,而在其他非陶瓷产区地市,了解刻瓷的人微乎其微。相比其他陶瓷艺术形式,刻瓷的宣传和影响力还较弱,提升空间巨大。刻瓷作品的价格定位在工艺品市场中位居中上,工薪家庭一般不会选择。如果是大师作品,价格还要高出一截,适合具有一定鉴赏能力的高收入家庭。如果对刻瓷技艺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很难认可其价值,即使消费水平能跟上也不会购买,导致很多优秀的高价作品无人问津。种种迹象说明,刻瓷受众面窄,消费群体范围不大,不具备广泛性。目前,刻瓷商品没有规范的价格定位,其价格要根据作者、尺寸、瓷种、以及画面内容等来综合考量。同样尺寸的瓷盘,从一百到几千元上下空间太大。巨大的价格空间给一些从业者制造了可乘之机,有的以次充好欺诈消费者,有的为抬高身价标价虚高,也有少数国家、省级大师沉浸于社会活动,自己不创作,通过一些徒弟或者联系专人代做,署上签名加以包装以大师的作品价格出售。如果以后行业运作再不加规范,从业者追名逐利、以次充好,纯靠“大师”品牌哄抬价格,市场将更加混乱萎靡,不利于刻瓷艺术行业的长远发展。

3 刻瓷艺术传承延续新路径

3.1 政策定向扶持,鼓励技艺传承

经调查,当今年轻一代并不是抵触陶瓷艺术、抵触刻瓷,而是从事这个行业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过大。一是初入行业,并无名气和市场,导致作品卖不出,定价受限制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定期、定向对当地优秀的刻瓷艺术年轻从业者宣传报导,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可度,丰富当地的文化氛围。二是工作室房屋租赁及前期投入较大,对于一个年轻的刻瓷艺术从业者来说,选择这个行业不仅要用心学习付出时间成本,同时也是一次自主创业,这对于一个在市场上处于小白地位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增加负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针对艺术传承方面的创业专项扶持政策,解决传承者的前期经济压力,帮扶上位。三是加大人才政策的宣传,提高年轻从业者信心。近年来,针对艺术从业者的人才扶持政策越来越多,但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好多初入行业者并不清楚其中的条例。建议人社部门加大人才扶持政策宣传和明确化,咨询具体到人,报送具体到室,利用人才政策提高从业者的社会地位、积极性和行业信心。

3.2 扬长避短,融合创新

刻瓷艺术的发展,做好传承是首要,在传承好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还要融合现代元素,勇于创新,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及当代人的审美认可。

扬长避短,突出刻瓷的典雅美、金石味。融合创新,重点是新材质的研究、新主题的尝试及新技法的创新。

(1)新材质的研究,是指除瓷之外的器物载体的研究。刻瓷艺术的表现载体过于单一,如今新材料的研究与发现日益成熟,完全可以根据作品的设定需求选择不同韧性的瓷器或器物作为创作载体,这样创作过程中一些崩裂、跳刀等问题就可解决。比如,刻瓷艺术萌芽初期,载体仅有白色瓷器,上色就仅是单一的墨色,中期开始有人尝试在有底色的瓷器上进行创作,利用素描的原理来控制刀法的深浅,使得画面效果更立体,这便是有推动作用的创新,而且也需适当改变一下创作思路。传说刻瓷是当年乾隆皇帝喜爱汝瓷之典雅,现场作诗一首,提笔将诗写在了汝瓷的瓷面之上,人们为了皇帝的墨宝能够永世留存,便在瓷面上将诗刻了出来,再以墨色嵌之,皇帝的墨宝便以这种形式完整保存了下来。不过回归汝瓷本质,外观曲线优雅,简洁大方,融合了中华传统审美和造物的理念,单凭颜色、造型便已是一件完美的作品。皇帝的真迹墨宝能永久保存虽然是好,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因为刻瓷打破了汝瓷本身的整体性,其实如此看法也不是毫无道理。此外,笔者认为,刻瓷艺术可以参考北派的玉雕艺术。南派玉雕艺术的思想是不惜废料,极致追求玉器的光润通透,冰清之感,而北派的思想则更胜一筹。北派玉雕是根据不同玉料的特质设计出不同的创作,连带玉中的杂质也能很好的利用起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北派玉雕的创作思路完全可以运用到刻瓷艺术当中,一件好的作品不一定非要用完整的器物来实现,也可以运用那些变形、窑变不充分的次品进行结合创作,说不定可以意外的变废为宝。这种思路所展现的刻瓷艺术不仅具有形式亮点,也可以锻炼作者本身的创造能力。

(2)新主题的研究,是指对非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的研究。通常的刻瓷艺术大师都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延续了中国水墨画的风格,主题也大都是历史典故、民俗文化类。对于刻瓷这门技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既快捷又全面,不断有新的事物和元素被人们所了解和欣赏,大众审美也逐渐提高,我们要利用好信息时代的红利及现代的审美和元素,将其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不断创新。刻瓷中点线面的手法与素描的结构比例、明暗关系是相通的,除了国画我们还有很多种形式的表现方法,如素描、工笔等都可以尝试用刻瓷手法来表现。

(3)新技法的研究,是指对刻瓷刀法表达画面的研究。科技的发展为新技法的创造提供了坚实的条件和基础。色釉陶瓷的叠层刻法就是其中一种,其画面中的暗部直接留白,亮部与灰部运用刻刀点刻,根据其深浅和疏密来表达,高光部分直接刻出陶瓷的胎色。从思路创新的角度来说,这比只在白瓷上创作要新颖一些。部分刻瓷艺人把颜料兑水后再嵌色,色彩的自然流动会深浅不一,有着更自然更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使其肌理效果更具流动感。这些创新的实验,使瓷刻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也对刻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3 人才培养

师傅带徒弟是刻瓷艺术传承的主要模式,徒弟的数量少,师傅的精力比较集中,也容易找准培养重点,这虽然有益于理论的理解和技法的训练,但是速度慢,范围有限,起不到广泛的传承与传播作用,应改进传播授课方式。第一,提倡刻瓷艺术进校园。在中小学的美术、课外拓展等课程中融入刻瓷艺术,培养学生对刻瓷艺术的前期认知和动手能力。高校可以将刻瓷艺术列入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讨论刻瓷艺术创新的可能性,对刻瓷艺术的进步和传播也能起到推动作用。第二,举行刻瓷艺术讲座,开设刻瓷艺术培训机构,为更多的刻瓷爱好者提供接触、学习这门技艺的机会,以此推动刻瓷艺术的进步与传播。第三,参考学习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陶瓷艺术产业发展模式,与刻瓷行业的发展相结合。如景德镇陶溪川的陶瓷创意集市,便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集市上凝聚了一众陶瓷艺人、学生的创作作品,以丰富多样的作品面貌吸引全世界的消费者参观消费,人流的加大,也吸引更多的陶艺从业者入驻市场,从而让市场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猜你喜欢

陶瓷创作艺术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陶瓷艺术作品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