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压监测以及护理对临床效果的影响作用
2021-01-21王富丽丁佐薇
王富丽,丁佐薇
(靖江市人民医院,江苏 靖江 214500)
0 引言
ICU即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集现代化医疗、护理、康复技术于一体,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小儿患者因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差、理解及沟通能力有限等因素,导致其治疗及护理均更具难度[1]。伴随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也引进了一些新的治疗手段与护理技术,中心静脉压监测(CVP)便是其中之一;为提升ICU患儿的救治效果,我科在近两年为部分患儿采取中心静脉压监测法,同时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现将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数据采集。将我院ICU在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危重患儿纳入研究小组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计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个组别:实验组(n=57)中男30例,女27例;年龄在1-10岁,平均(4.8±1.0)岁;穿刺部位:静脉静脉穿刺1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23例,股静脉穿刺22例。参照组(n=57)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在1-19岁,平均(4.7±1.2)岁;穿刺部位:静脉静脉穿刺13例,锁骨下静脉穿刺20例,股静脉穿刺24例。统计分析二组患儿的资料数据,结果显示为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所有患儿家长对于此次研究均有知情权,并自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参照组为患儿提供ICU常规护理服务,由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病情观察、体征监测、输液用药等。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为患儿实施中心静脉压监测,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监测方法:在局部麻醉条件下,经皮穿刺中心静脉路径,取一次性输液塑料管,将其置于标尺内部,借助输液架固定好,并连接三通让液体充满连接管,将空气排尽[2]。一端需要与中心静脉导管相连接,再将输液器与另一端进行连接,标尺零点与腋中线的第四肋间需保持一致,适当调整压力传感器的换能器位置,使其与心脏水平保持一致,注意保持连接器连接紧密与管路通畅[3]。连接好测压管与压力换能器,利用导线将其与多功能电子监护仪进行连接。在测压之前,让机器与大气相连通,并予以零点调试;最后接通机器与患儿端,对静脉压值进行读取。
护理方法:①环境护理。对ICU病室环境进行优化,调整好温度、湿度及光线,每日要通风换气,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做好清洁、紫外线消毒处理,预防感染。②心理护理。对于意识清醒的患儿,可为其准备小玩具,以减轻其哭闹情绪,护理人员要保持微笑,与患儿交流,对其进行鼓励与表扬。还要适当的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为其说明患儿病情,解答其内心疑虑,以免家长过度担心。③导管护理。为患儿选择优质、光滑的导管,在操作及护理时动作要轻柔,以免导管对患儿造成机械损伤。在置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留置导管部位要加强监测,对于患儿的伤口要予以包扎及处理,以降低感染风险性[4]。
1.3 观察指标。①疗效判定标准[5]:患儿经治疗后,疾病症状基本消失,脱离生命危险,并已转入普通病房,则为治愈。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病情得到控制,但仍处于危险期,则为有效;患儿经救治无效后死亡,则为死亡。统计并对比二组患儿的治愈率。②并发症发生率。③营养指标:测定并对比二组患儿在治疗后的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以及总淋巴细胞计数。
1.4 数据统计。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为工具,对此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s)与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分别采用t值、χ2值验证,当组间比较结果显示P<0.05时,说明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分析价值。
2 研究结果
2.1 二组患儿治愈率的差异性对比。实验组患儿的治愈率为91.2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0.70,组间比较P<0.05,详见表1。
表1 二组患儿治愈率的差异性对比[n(%)]
2.2 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实验组中出现感染1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1%(2/57),参照组中出现感染5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4例,发生率为15.79%(9/57),经统计=4.9303,P=0.026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价值。
2.3 二组患儿的营养状况对比。在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均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P<0.05,见表2。
表2 二组患儿的营养状况对比(±s)
表2 二组患儿的营养状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体重(kg)血红蛋白(g/L)白蛋白(g/L)总淋巴细胞计数(×109/L)实验组 57 10.8±1.1 151.3±12.3 45.3±3.9 1.7±0.4参照组 57 9.1±1.0 169.5±7.5 39.8±3.6 1.3±0.3 t - 8.6336 9.5380 7.8236 6.0399 P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中心静脉压(CVP)主要指靠近右心房处腔静脉内的压力,对其监测可以对循环血量、静脉张力、胸腔内牙以及右心功能等指标进行实施掌握[6],CVP监测在ICU患者的诊疗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小儿患者的病情变化快、突发状况多,为其进行CVP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患儿的病情,以便对不良情况、并发症等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进而提升救治效果[7]。在ICU重症患儿的临床救治中,实施CVP监测,能够对其进行血流动态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扩张血容量,该方法具有无创、精准测量等优势,能够为临床医师诊疗提供参考,同时再配合有效的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导管护理等措施,可有效优化ICU病室环境,提高患儿身心舒适度,并可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在置管操作及护理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要保护好导管,以免发生不良事件;测压管道系统要保持密闭与通畅;且要定时检查管道系统,避免出现管道扭曲、接头松动或脱落等情况,在测压完毕后,要及时打开输液通道,以免发生血液回流或阻塞。一旦出现血凝块堵塞导管情况,可向导管中注入尿激酶,停留2-3 min后回抽将血凝块吸出。如果测压管内有气泡,要及时排出;且要在患儿情绪稳定、体位平稳状态下进行测压,如果状态不佳可稳定10 min左右再开始测量,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数据更为理想,经统计P<0.05,这一结果与这也与石岚等人[8]在《急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压测量系统效能评估体系的临床实证研究》一文中的观点相一致,也再次证实了中心静脉压监测法在ICU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此次研究还发现,实验组患儿的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P<0.05,这说明将中心静脉压监测法应用于ICU重症患儿治疗中,对改善其营养状况也具有一定帮助。
综上所述,在ICU患儿的护理中,实施中心静脉压监测,可使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还可减少相关并发症、改善患儿身体营养状况,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