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管家』管出精致社区
2021-01-21张家港市委组织部
■张家港市委组织部
针对动迁安置小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张家港市将党建工作融入物业管理,创新打造『海棠管家』党建品牌,推动动迁安置社区从『各管一域』向『一域共管』转变。
拥有动迁安置小区192个,居住人口超5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率近40%。近年来,随着张家港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村民“上楼”得到了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但随之而来的,是动迁安置小区的管理之困:毁绿种菜、杂物乱堆、车辆违停……如何最大程度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满足动迁安置小区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张家港市强化党建工作对物业管理的引领,创新打造“海棠管家”党建品牌,通过构建“党建引领、功能融合、管理融合、机制融合”社区治理新模式,推动动迁社区从“各管一域”向“一域共管”转变。
一根红丝带,链接“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新格局
张家港经开区(杨舍镇)汤联社区所辖塘市花苑小区,是一个建于2011年的动迁安置小区。由于建设之初小区停车位规划配置不足,停车难、停车乱一直是困扰居民的烦心事。
为此,汤联社区党总支牵头联合社区居委会、居民议事会、物业服务企业,组建物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海棠红管家”议事协调小组,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商议制定《“三车”管理实施意见》。经多次与杨舍镇塘市办事处、城管等部门协商,社区在小区附近一处闲置过渡房区域平整出近200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卡车停放点;通过小区绿化带改造,增设400多个机动车位;在小区内树木间空旷区域建设智能充电棚,可供约500辆电动车停放充电。一套“组合拳”下来,多年的“三车”治理难题化解了。
社区治理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光靠社区单打独斗显然力不从心。今年,张家港市委组织部成立物业行业联合党委,首批选择21个小区试点推广“海棠管家”党建服务品牌,探索构建“1+3+N”治理体系:“1”即社区党组织,“3”即网格党支部、居民议事会、物业服务企业,“N”即参与社区治理的公安、城管、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推动形成“组织共建、问题共商、资源共享”的党建格局,有效提升动迁社区治理水平。
一支先锋队,“走百幢、入千户”敲开百姓心门
“我看到2幢和8幢之间的转角处有车辆违停,不但影响通行,还很不安全,社区得管管。”晚上7∶30,在大新镇新东社区居民陈金凤家里,“先锋管家”孙扣宝正一边听着陈大姐“抱怨”,一边在民情日记本上记录下她的建议。
新东社区是大新镇第一个小高层安置小区,有动迁安置居民3000多人,而社区工作人员仅有7人。为弥补社区治理力量不足,2019年,新东社区充分整合社区党员力量,成立“先锋管家”志愿服务团,37名“先锋管家”每人负责1至2个楼道,通过“走百幢、入千户”,听民声、访诉求。
“掌握了居民实际需求,社区工作就能有的放矢了。”新东社区党总支书记孙涛说。社区将民生诉求按轻重缓急列出“民生难事立马办、物业琐事周结办、楼道微事月商办、工程大事季会办”的“四办时间表”,进行分类推进、挂图作战。
为了让社区自治充满活力,张家港市充分用好动迁居民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发动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搭建“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楼道微党建组织体系,形成“党员走在前、有事大家帮”的“楼道微自治”格局。
同时,张家港市打造“和合会客厅”“西溪茶舍”“民生气象站”等一批居民“家门口”党群服务驿站,为党组织和居民开展学习讨论、议事决策、党群服务等提供场所,并邀请乡贤、老党员、社区干部定期“坐诊”,纾困解难。
一批微实事,把党的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
对动迁安置小区来说,缺钱、缺资源的现实困境,常常让社区开展服务“心有余、力不足”。
从2017年起,张家港市依托每个社区每年20万元的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经费,探索采用公益创投方式,推动党群组织、专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众创众包,把专项经费精准高效地用到为民服务上。今年,聚焦垃圾分类这一社区治理新热点,张家港市引导各社区确立至少1个党建引领垃圾分类项目,专项经费按照不低于50%比例投入,目前已为基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资金支持1000余万元。
百姓身边“小”问题的解决彰显着城市治理的温度。2018年,张家港市又在全省率先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设立市镇两级20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单项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为解决居民群众身边的小事打开“快捷方式”。截至目前,共征集到1309个项目建议,其中通过审核产生的项目811个。同时,通过统筹党费、基层党建专项经费、党员关爱基金等途径,以奖代补、定向补助基层实施党建项目,形成“群众点菜、社会竞单、政府埋单”的精准服务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