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1-01-21张忠见
摘要:目的:分析细节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9.9~2021.9之间的9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做常规分组且各4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接受细节护理,对比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结果:护理后实验组LVEF、LVEDD及BN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细节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对改善其心功能相关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细节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人文关怀;院前急救
老年群体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大多由冠状动脉狭窄而导致的心肌缺血所致,其急性发作则与粥样斑块破溃、出血或与管腔内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大多数患者于病发前数日已有胸闷、心悸以及盗汗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其他全身症状,治疗及时且护理得当可有效心脏破裂等不良事件[1]。为探究细节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针对2019.9~2021.9间的94例样本展开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9.9~2021.9间的9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样本,依照随机数表分组,对照组(n=47)接受常规护理而实验组(n=47)则接受细节护理,针对一般资料做差异分析,p>0.05,患者年龄在60~78岁间,而对照组均值为(71.33±1.12)岁,其男女比为22/25,而实验组的平均年龄为(69.82±2.14)岁,男女比为27/20,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经硝酸甘油治疗未缓解,排除合并脏器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的患者,护理前心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配合对症治疗,协助医生建立静脉通路并配合吸氧等基础性护理工作,关注后续药物指导及生活指导。
实验组接受细节护理,主要内容如下:1.入院前急救:自接到求救电话后立即派救护车出动,必要时在电话里对患者进行初步指导,保持平卧位,禁止随意搬动患者或翻身,引导患者服下硝酸甘油并做現场急救,帮助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估,检测其心电及血糖等指标并做好情绪安抚工作。2.转运细节:评估其病情变化并备好相关药物及器械,联合人文关怀并开启绿色通道,阵地其生命体征做动态监测,与医院急救人员做好对接工作,帮助其事先挂号以减少等待时间。3.急救后护理:对患者进行科学用药指导,尤其是在溶栓治疗之时应当关注有无出血症状,针对其疼痛症状可在医嘱指导下加以药物镇痛,为防止便秘可使用缓泻剂并加以饮食干预,以少食多餐为原则并禁食刺激性食物,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运动、作息及心理健康状态为重点,积极控制体重并戒烟戒酒,积极防治基础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指导患者定期复查并做好随诊工作。
1.3观察指标
以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为观察要点,主要包括护理前后的LVEF(左室射血分数)、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BNP(脑内肽)指标变化[2]。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3.0为统计工具,针对心功能指标等计量资料()做T值检验,其余计数资料(n,%)做X2检验,p<0.05时差异显著。
2.结果
实验组在护理后的LVEF、LVEDD及BNP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心肌梗死可以理解为心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通常与冠状动脉病变有直接关系,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病情进展迅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对于疾病及急救措施的认识及掌握程度普遍较低,在急性发作时其致死率相对较高,抢救时机决定了其预后情况,临床方面认为必须结合高效且科学的护理措施来提高急救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如下:实验组在护理后的LVEF、LVEDD及BNP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有效说明经细节护理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心功能相较经常规护理的患者明显更好。这是因为常规护理措施以生理安全看护为侧重点,但忽视了护理对象的特殊性,难以满足其实际需求,但细节护理的流程更加完善,衔接更加流畅,护理措施更加全面,为此护理效果也相对更好[3]。
综上所述,细节护理措施的层次更多,能够满足患者的更多需求,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更好,对改善其心功能相关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涌秀,黄晓丹.综合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0,v.18;No.95(02):134-135.
[2]曹蕊.全程优质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3):3.
[3]刘晓阳,王丽萍,吴学勤,刘宁.个性化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1,45(09):1512-1513.
作者简介:张忠见 男1989年11月 河北省石家庄市 本科 护师 内科 河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