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感受魅力
2021-01-21史玉姣
史玉姣
关键词:传承文化;小学语文;国学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认知世界,感受文化的基础阶段,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化的渗透,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因此语文教师通过改变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方式进行多方面文化氛围的营造,从而助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效率以及加深对国学文化的感悟深度活跃课堂,感受国学文化魅力。
一、互动课堂,渗透中华文化内涵
当今的语文课堂偏向于理论化,学生对语文课堂提不起兴趣,课堂死气沉沉,这一点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感悟与传承。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课堂的气氛带动起来,然后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话剧演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国学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前就利用多媒体功放一个有关北京春节的视频,首先把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然后带着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问:“大家觉得这个北京的春节有年味儿吗?”学生回答:“有吧。”教师继续问:“那大家觉得是自己家的春节有年味儿还是北京的更有年味儿呢?大家来交流一下。”因为这个问题很贴合实际,是学生都亲身经历过的学生对于这类话题会更有发言权,因此学生的讨论进行得非常顺利,接着时间差不多后教师应该引导出传统文化中关于一些春节习俗等等方面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比方说教师告诉学生:“大家知道腊月二十三俗称什么吗?”学生回答:“是小年。”教师说:“为什么呢?大家知道吗?”学生摇摇头然后教师为他们解释:“因为这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哦。”而且对于春节中的一些习俗的来源教师也都可以借此一一向学生进行讲解,丰富学生的国学文化知识储备。
二、深入学习,感受诗歌文化之美
整个语文的学习中最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特征的是古诗文,古诗文的学习要求学生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古诗文方面的教学任务,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从古诗文的鉴赏出发感悟诗歌所体现的国学文化魅力,可以从诵读,情境再现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地古诗文,带入当时的场景,感受诗人的心境以此进一步提高鉴赏水平。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寒食》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诵,一定要朗诵,多读多记才会有多悟。在学生初步了解该诗后教师可以问学生:“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寒食吗?”学生摇摇头,那么教师继续道:“寒食在古代是指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呢,因为要禁火三日并且只吃冷食所以就叫作寒食了。”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稍微再介绍一些有关寒食的典故等等,但是要满满地将重点放到诗歌的鉴赏上面,感受诗人写诗的意境文化。教师问:“大家在对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最喜欢那几句诗呢?为什么?”学生回答:“最后两句,是写了夜景,读下来我感觉眼前就出现了一点烛光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烛光的背后是不简单的。”教师补充道:“是啊,这首诗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它呀刻画了皇室的一种气派,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开头的两句感受出来,其中也是表现了对皇都春色的一种沉醉。关于这些大家还可以深入的研究。”整节课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发问带动学生进行思考与感悟。
三、结合实际,自主弘扬国学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一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培育学生拥有良好的诗文鉴赏能力,二来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爱上传统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将我国的优良国学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意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一些节假日要懂得利用。
四、结语
学科教育的进行并不意味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与抛弃,实际上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纵使當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国学文化的渗透力度还是有一定的欠缺,但是语文教师也在不断挖掘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结合教材无疑是比较稳妥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文化与教学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开展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也是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玉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与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29(29):53-54.
[2] 贾存英.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国学教育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0(38):225.
[3] 朱永丽.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国学教育的融入[J].魅力中国,2021(6):259.
[4] 林文强.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与小学课堂的有机结合或渗透[J].新课程·上旬,201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