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改变策略
2021-01-20张敏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改变策略
作者简介:张敏(1977.10—),女,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中心小学 ,一级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在优秀文化的汲取与学习方面,阅读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新课程标准详尽地对各个年级段提出了由易到难不同的阅读要求,明确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当今“大语文”的形势下,有一种观念广为流传—“得语文者得天下”。旧时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早已被更多的“名言”所代替:“语文一招鲜,高分走在前。”“今朝语文在手,明日独占鳌头。”“通向成功最快的一条跑道是什么?是语文。”……而温儒敏教授的相关言论,更被某些媒体扭曲和炒作,变成了耸人听闻的一句话—“高考语文要让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这一切,让无数教师和家长不知所措,人心惶惶。“海量阅读”的热潮一时风靡全国,这股风潮席卷至偏远的农村学校,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笔者近年来累计走访了周边几所乡镇学校近两千名小学生及他们的家长,还有一些社会人士,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阅读跟踪反馈等诸多手段和形式,在充分了解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整理出了一份可信度较高的调查报告。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尽管目前课外阅读的风潮兴盛,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着实堪忧,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广度
在课外阅读书目类型的选择上文学类偏多,主要集中于小说、童话、散文等,而科学、军事、历史等方面选择少。现代的书目偏多,古代的书目偏少。
(二)阅读深度
课外阅读书目中绘本、童话、漫画、故事类、短篇小说类、作文指导类偏多,名篇名著偏少。整本书能做到反复、深入阅读并且坚持读相关系列的小学生很少。
(三)阅读时间分配
1.能做到每天坚持课外阅读者少,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以上者较少,每周阅读时间累积达10小时以上者更少。
2.课余时间分配不均,在电子产品及其他休闲娱乐项目上花费时间多,在课外阅读上花费时间较少,有甚者一周课外阅读时间为“0”。
(四)家庭阅读氛围
1.受固有思想观念的影响,秉持“课外书是与成绩关系不大的无用书,不读也罢”观念的家长多,而秉持“支持孩子阅读、鼓励孩子阅读”理念的家长少。
2.家长、孩子各行其是者多,而能做到与孩子共同读书、共促成长的家长少,家庭阅读的氛围淡。
3.能给孩子提供安静、良好的阅读环境的家庭少,家里充斥着各种嘈杂、混乱的声音的家庭多。
二、基于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与城市的小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各个方面要逊色许多。经笔者分析,造成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人文环境的劣势
偏僻的地理环境,较薄弱的经济条件和略为缓慢的发展速度,导致农村远无法与城市相媲美,这是客观性的因素。农村的小学生坐井观天,其眼界和阅历逊于城市孩子。城市孩子汲取知识、开阔眼界的社会场所,如科技馆、博物馆、益智天地、大型的公园(包括动物园、植物园等),还有剧院、音乐厅、影厅,这些林林总总的场所,农村孩子能接触到的机会并不多,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工作的限制,父母几个月才能带他们到城区游玩一次。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场所大多是在学校或家庭,从而导致他们的课外阅读面远远没有城市孩子广,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速度也比较缓慢,因此,城乡孩子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二)学校引导的缺乏
在农村,很多学校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领导和教师囿于原有观念,迫于形势,更多地聚焦于学科成绩,而对于课外阅读,只是打打擦边球,流于形式而已。上级安排活动时,人人手不释卷;活动一结束,则立马投身于紧张的课程学习之中,没能形成长效的循环体制,没能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中“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的要求。学校及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上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导致学生一般只偏向于读自己喜欢的某些书,而没能做到广泛、深入地去阅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阅读情操缺乏培养,从而导致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无法为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心理的发展提供更为有益的帮助。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1.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农村年轻父母向往着去更为繁华的城市生活,为了抓住更好的人生机遇,他们把孩子留给家中年迈的双亲。诚然,这既有年轻父母自身的考量,也有社会性的因素。留在家中的老人的关注点几乎都集中在孩子的溫饱和安全问题上,他们对孩子的学习问得少得又少,甚至漠不关心,更何况是在他们眼中无关紧要的课外书。这当然也有他们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的原因。农村离异家庭中留下与孩子共处的那一方,在农村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身上往往承担着更为艰巨的重任,所以,大多数人几乎无暇顾及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
2.“课外书是与成绩关系不大的无用书”的固有观念,在很多农村家长心中已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可能愿意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付出,但在买课外书这一项支出上却不情不愿。即使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勉强同意,也大多只允许买与提高成绩有关,于学习有很大裨益的书籍。此举不仅加重了孩子的课业负担,也降低了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如今的“双减”政策下,这类支出也大为缩减。心甘情愿为了孩子的课外书阅读需求买单的家长,可谓屈指可数。
3.亲子共同阅读时间少,共读氛围淡薄。农村很多家长在辛苦忙碌一天或一周以后,难得的夜晚或周末,他们大多不会愿意也不屑于把时间花在和孩子共同读书,共谈琴棋书画诗酒茶,共同外出游玩开阔眼界、增长阅历上,而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看手机或打纸牌、麻将等娱乐活动上来放松自己。有些孩子晚托班结束后,回到家中与父母寒暄几句,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有些家长在周末需要加班,孩子一周和父母真正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又怎么谈得上亲子共读?而真正有时间能静下心来陪伴孩子读书的家长寥寥无几,况且亲子共读的普及度也远远不够。
(四)自制力的弱化
因为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许多农村的孩子缺少陪伴,缺少交流,缺少生活方式上的有效引导。学生在学校,有规矩的约束,有老师的教导和集体的陪伴;而回到家中,“一部手机行天下”。他们浪费在电子产品及其他娱乐活动上的时间远远多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前面笔者所提及的“一周课外阅读时间为‘0’”,是真实存在着的。做到专注阅读,明白利害,有效控制自己,这样的自制力,对于部分农村孩子来说,是比较弱的。在较短的阅读时间内,他们更偏向于自我兴趣浓厚的某一类书籍,而没有拓展阅读面。短小、浅显甚至带有浮夸色彩的文章、书籍是他们手中的宠儿,可以百看不厌;而文学名著、历史典籍等大部头却少有人问津。对于优秀的书籍他们不能静下心来反复、深入地研读;对于一个系列的作品,他们也不能很好地持续阅读。日复一日,他们提升知识能力和水平的机会由于自身的原因白白流失,提升的空間也越来越小,很大程度上无法有效、持续地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三、基于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改变策略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堪忧的不良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查究出可能造成这一现状的症结后,我们又该如何去改变?笔者所在的学校和班级近些年做了一些积极的策略性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一)充分利用农村独有特点,变劣势为优势
相较城市孩子而言,农村小学生有一个显著的优势—时间充裕。过去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周末没有课业上的负担,在如今的“双减”政策下,他们的学习压力变得更小,完全可以在周末抽出一部分时间用于课外阅读,让书香飘溢于他们的生活,让不懈的坚持成为习惯,再让这样的习惯影响到每一天。另外一方面,事物皆有两面,农村偏僻的地理环境反过来也赋予了孩子们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将游历名山大川作为寻求真知、增长人生阅历的一种极佳的途径。日本著名作家清少纳言的散文《四季之美》中所生动描绘的春日美丽的红云、夏日微微的萤火、秋日远飞的归雁、冬日静静的落雪,只有在农村,才会体现得恰到好处。而现代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心中故乡苇塘的小月亮,更是会勾起多少游子的眷念和愁思……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所享有的广阔空间,恰是让自然、书本与灵魂完美融合的绝佳场所,这也是城市孩子可能无法企及的宝藏。
(二)充分发挥学校引导作用,变怠性为主动性
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学校成功创建为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儿童如翠绿新芽,在知识的浸润下,日日茁壮成长。这一切缘于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持久的举措。
1.学校创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在楼道、走廊、文化墙乃至步行通道的地砖等处精心张贴或镌刻的名言、警句、诗文等,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2.学校图书室定期轮流向学生开放,教学楼东西两侧各设立两个读书吧,供学生课余时间尽情阅读,畅游书海。“红领巾书香广播台”每周播出一次的节目,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3.学校每天组织课内早读、课外午读,不拘内容,鼓励广读,保时保质。每晚的智慧学堂阅读讲述,需要打卡这个半硬性要求,则逐步让阅读成为学生每日心中自觉之事。
4.学校将教学的触角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将课外阅读积累回馈给课堂,通过阅读展示课、读书小作文、读书交流会、读书记录卡展示等方式,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无缝衔接。
5.学校和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名著名篇,以班级共读为途径,以素养提升为目标,以定章节讲故事或美文诵读等方式,鼓励学生克服对大部头的恐惧,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或整个系列丛书的有效研读,让其充分调动阅读兴趣,享受阅读的快乐。
6.学校通过让学生摘抄笔记、填写阅读记载簿等方式实现阅读积累和跟踪记录,印下阅读足迹,处处留香。
7.学校搭建展示平台,经典诵读、我型我秀、小小演讲家等活动百花齐放,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校园新风尚。
令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午读的半小时由最初室内窃窃私语转变为校园针落可闻。每次语文课预备铃声响起后,一首经典的诗作或一篇精美的小文总会伴随着孩子们朗朗的诵读声深入人心。生动有趣的“苏轼走进我心中”读书交流会最初的缘起,则是课堂教学中笔者与学生对于苏轼诗词中“水”的意象的讨论交流。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狼王梦》《残狼灰满》等作品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则被学生运用、举一反三于作文中,变成一篇篇充满亮点的佳作。这一切,无不彰显着阅读产生的巨大能量。
(三)充分培养学生自制力,变失控为可控
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固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投入其中,明晓利害,适时调控,三个层次逐渐递升,最终端的调控尤为重要,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良好意志品质。学生适时地放下电子产品,让它不再不可或缺,从而使阅读产生的行为欲望沿着良性的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轨道向前推进。安静地沉淀心灵,以一本本书为媒介,充分加深阅读的深度,拓展阅读的广度,培养坚持阅读的毅力。
(四)充分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变漠视为重视
曾经南京某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家长班,令众多教师和家长艳羡不已、望洋兴叹。农村家庭环境和家长文化水平,较城市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所差距,但这些从来不该成为亲子共读缺席或迟到的理由。抛开“课外书是与成绩关系不大的无用书”的成见,放弃一点娱乐的时间,留守家庭便可以在网络的云端共读相会,本地家庭便可以齐聚温馨的书房畅所欲言。父母应该活成、变成孩子心目中最应该有的样子,应该成为孩子阅读和人生道路上的支持者、示范者和同行者。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发展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但它正如花儿一样,当我们为它除去不利生长的杂草、灌木,为它剪去多余的枝枝蔓蔓,为它精心地松土、浇水、施肥之后,相信总有一天,它会绽放异彩,长成我们所期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