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价值

2021-01-20夏小华

党政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夏小华

[摘 要]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基础,不仅从认识维度强调结果和过程辩证统一,为我们如何准确理解幸福、走向幸福指明了方向;还从实践维度揭示了劳动是创造幸福的秘密,讲清楚了劳动对于幸福的历史意义和伦理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最新表达,奋斗幸福观树立了新时代幸福的标准,倡导尊崇劳动的社会价值观,为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了前进道路。

[关键词]奋斗幸福观;劳动实践;奋斗精神;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围绕“奋斗观”“幸福观”提出一系列相关重要论述,讲清楚了幸福与奋斗的辩证关系、幸福的根本来源等,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同和热烈回应。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基础,深刻揭示了幸福的时代内涵和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实践路径,对指导当前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美好幸福生活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启示。

一、认识维度:结果和过程辩证统一

面对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习近平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需要靠劳动来创造;提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改善”,强调丰富物质是人民幸福的前提,精神幸福是更高级、更高尚、更持久的幸福。这一观点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创造性地将幸福的目标与途径、物质与精神等统一起来,为我们准确认识幸福、获取幸福、走向幸福之路指明了方向。

1. 结果与过程成为认知幸福的两个重要维度

幸福有很多种定义,既有心理学、社会学上对幸福的界定,也有从根本的哲学立场上对幸福的阐述。当代思潮对幸福的解释大致有两种主要的路径:第一种,强调结果的幸福观。在幸福的内涵上,早期功利主义者以快乐来界定幸福,形成了备受争议的享乐主义幸福观,经过批评和修正后,当代功利主义者又陆续提出了以欲望、偏好等来界定幸福的各种主观主义幸福观,以及以需要等来界定的客观主义幸福观。这种观点强调幸福就是获得的快乐总量,从而把一切事物都归结为快乐的单一尺度。另一种,强调实现过程的幸福观。由于幸福包含各种不同的价值与善,而这些不同的价值与真善美之间可能存在冲突,为解决这些冲突,从而形成了完善论幸福观。这种观点着眼于人生完善与生活成就的整体来定义幸福,甚至强调实现幸福的过程就是一种幸 福。

幸福作为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重在人们对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在情感上产生一种愉快感。这种观点强调人的主观需求,包括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在什么样的需求满足最让人感觉到幸福的问题上,通常会形成一个共识性的观点,即物质需求是前提条件,在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人们会逐渐意识到更高的要求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精神上更高层次的享受也是幸福追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由此可知,一个事件的结果和过程构成了讨论幸福的两种维度,这两种维度在实现幸福的过程中是融于一体的,任何只关注一方的行为都有失偏颇。

2. 奋斗幸福观注重结果但更强调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同时也是求证为什么只有经过主动奋斗才更能激发愉悦感的过程。幸福在本质上是人们对自我认同的把握和创造,在这个意义上它具有对愉悦更持久更终极的反思。这对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幸福的来源问题要回到人的活动方式中去寻找,以探求那些让人们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的实践活动。正如习近平所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强調幸福不只是结果的一种占有和享受,还体现在追求过程中的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幸福。

二、实践维度:奋斗是创造幸福的秘密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实践论,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从根源上揭示了创造幸福的秘密在于持续奋斗的劳动实践。奋斗幸福观提出的“奋斗”,不仅指劳动实践本身,还强调劳动者应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

1. 劳动实践塑造人生价值

习近平基于劳动的本质属性提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强调了劳动在塑造人和人类社会的意义上发挥着重要使命,同时也揭示了劳动实践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丰富的伦理内涵。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①这深刻说明,劳动既是人类形式上的生存方式,也是人们内在需求满足的根本途径。劳动作为人生存条件的客观性来源于人的存在需求,这也决定了劳动的客观性和人存在的客观性。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幸福从哪里来、如何获得幸福的问题,还明确告诉我们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回到对劳动的本质认识上,从劳动的创造中去寻找幸福的秘密。

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层面理解劳动,马克思曾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在于那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体现在人对外在于自己的周围事物产生了意识,并按照自己的需要对之进行改造。人的本质是通过人的存在方式体现出来的,人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生物”的存在,而且在关系中有目的地创造自己,正是劳动使人的创造成为可能。马克思将这种人类创造性的劳动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创造新价值的劳动(即生产性的劳动)和不创造新价值的劳动(即非生产性的劳动)。马克思通常意义上说的劳动就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其对象化过程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②马克思的这个关于劳动对象化的概念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创造的含义:其一,生产劳动的实现以劳动产品的出现为结果,即人们通过对对象施加了劳动而生产出新的产品并打上了人类的烙印,即“人化自然”;其二,劳动者生活在自己创造的“人化自然”之中,人性、思想及相关的一系列生命体验都被人化自然而塑 造。

2. 奋斗的劳动实践孕育幸福生活

习近平提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的过程不仅创造物质财富,包括生产、占有和享受劳动产品的过程,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还不断通过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从人类社会的更宏大视角,劳动对于幸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伦理价值。

劳动是幸福问题中的应然和实然的辩证统一。幸福既涉及人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告诉我们“是什么”的问题;同时也必然地要在应然层面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的问题。一般而言,价值属于应然领域,重在判断事务质性的好坏问题。但若幸福只限于应然领域,也就无法测度自身的真实价值,容易陷于形而上的陷阱,因而需要从“应该做什么”层面,解决好如何从人的生存状态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幸福的问题。一方面,人在现实的生存中必须从当下出发,关注现有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要设法谋求更好的生存处境。这要求劳动者在幸福问题上,要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回答“真”与“好”的问题,实质上是动机与效果的有机统一。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好这种统一性,才有可能正确地认识劳动之于幸福的价值,并且科学运用好劳动的特有属性去实现价值。

幸福生活无论在事实陈述还是价值判断上都具有完整的统一性。劳动之所以是实然,乃是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劳动通过提高生产力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劳动又是应然,在指向人的终极价值的过程中,劳动承载了人之价值必应如此的意义。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正是经由‘劳动,打通了论证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实然领域和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应然领域。马克思的伦理价值观时刻不忘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与人所追求的美好理想之间的统一。”③

3. 艰苦奋斗是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提出“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幸福是要奋斗出来的”,不仅强调奋斗是追求幸福的劳动实践活动,还蕴含了一种不折不挠、奋发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致力于在社会上引领形成一种尊崇劳动、提倡奋斗的价值观。

从哲学意义上而言,奋斗的实践重在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奋斗的精神则蕴含着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人类对在劳动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必备品质。人们出于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而付诸实践,正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体现,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过程。个人通过自身奋斗去改变发展轨迹,实际上是对自身发展通过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再造和选 择。

三、价值维度:奋斗幸福观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指导

1 .树立新时代幸福的标准,回应时代之问

有些人把幸福简单理解为物质上的绝对占有,推崇奢靡享受、金钱至上。“幸福悖论”现象的出现也在提醒我们要辩证看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与幸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寄希望于物质的绝对增长和满足能必然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程度,否則就会导致精神层面的焦虑、迷茫、空虚。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更为科学全面的幸福观。一方面,强调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加快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努力破解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内在结构性问题,为美好生活的早日实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指出幸福生活的真谛不在于对物质的占有和享受,而是强调更高层面上精神的自由和精神生活的超越。只有把幸福蕴藏在幸福实现的奋斗过程中,才是幸福生活的真谛。同时,这种奋斗幸福观通过大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凸显人类幸福的道德责任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深化与发展。

2. 倡导尊崇劳动的社会价值观,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劳动的过程就是奋斗精神的体现,幸福是劳动者在奋斗精神的鼓舞下通过持续性劳动才获得的。在奋斗幸福观的指引下,社会主义事业的全体建设者将更加尊重劳动、保护劳动,并逐步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新时代需要更多的奋斗者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换取幸福生活,在奋斗中收获成就感和获得感。习近平也一再强调,“人民奋斗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让人民更有获得感”。这保证了人民创造的劳动成果归人民实质占有和享受,也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④人民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由人民自己占有和享受,人民真正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这是更高层次的幸福感。

3.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前进道路

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幸福的艰苦奋斗史和创业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内在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让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更加期望。基于对新时代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其“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目标,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认识到越是接近伟大目标的实现,越需要我们持续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用劳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当代西方幸福理论的两种路径及其融合研究”,编号:2019BZX005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③ 张庆熊:《劳动光荣: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1期。

④《习近平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8-19页。

作者系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