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2021-01-20陈晨
陈 晨
(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 无锡 213000)
心房颤动已成为21世纪常发的心血管疾病,属于心律失常类疾病,具有病死率高、预后差、病残率高、进展快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可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常应用抗凝药治疗,华法林属于传统抗凝药,虽能够降低栓塞风险发生,但起效缓慢,且容易受到食物、药物影响,需频繁检测INR值,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新型口服抗凝药开始广泛推广,其具有性价比高、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等优势,可给抗凝治疗带来新的选择,更利于降低心血管病发生率[2]。而本文进一步探索新型口服抗凝药优势以及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作用,如下文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择80例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抽签随机化分组,分为两组,此次试验均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完成。入选标准:(1)患者年龄≥70岁;(2)患者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3)患者均无本次试验药物过敏现象。排除标准:(1)排除伴随糖尿病病史、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史、缺血性脑卒中、血栓栓塞史中任意一种危险因素患者;(2)排除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失常患者;(3)排除近期手术史、外伤史患者;(4)排除不配合、不服从患者。
观察组平均年龄(7 2.6 5±2.11)岁,平均病程(12.03±2.56)个月,性别:22例男性,18例女性。对照组平均年龄(72.84±2.33)岁,平均病程(12.15±2.42)个月,性别:23例男性,17例女性。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华法林(国药准字:H20012369;上海信谊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每日一次,每次晚饭后口服2.5mg,并注意监测INR值,根据INR值增减剂量。
观察组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本次选择利伐沙班(进口药;Bayer Pharma AG;批准文号H20181081)治疗,剂量维持在:每日一次,每次口服10mg。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LT(谷丙转氨酶)、CR(肌酐)、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实施SPSS22.0软件统计学处理,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属于卡方检验,用(%)表示,PT、APTT、ALT、CR属于t检验,用(±s)表示,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实验室指标
观察组治疗后PT、APTT、ALT、CR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实验室指标
2.2 对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
观察组1 例(2.5 0%)出现缺血性脑卒中,1 例(2.50%)出现血栓栓塞,但经过相应治疗后,以好转出院,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00%(2/40),无病死患者。对照组6例(15.00%)出现缺血性脑卒中,5例(12.50%)出现血栓栓塞,但经过相应治疗后,以好转出院,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7.50%(11/40),病死率12.50%(5/40)。观察组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卡方值:11.6352,6.7441;P<0.05)。
3 讨 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属于老年人群常见病,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了降低病死率,控制病情恶化,常应用抗凝药物治疗[3]。早期常应用华法林治疗,其属于传统的抗凝药,在临床较为常用,是一类间接生效的抗凝药物,自身不具有抗凝作用,能够对维生素K产生抑制作用,使维生素K的循环与利用受到阻断,无法实现羧化过程,从而起到抗凝作用,但从整体角度分析,华法林效果不显著,且受到食物、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4]。
新型口服抗凝药是在传统抗凝药基础上,研发的新型药物,能够改变传统抗凝药物现状,与维生素K拮抗剂不同,更具有稳定、可预测的、有效的抗凝效果。本次选择了利伐沙班,其属于一种高选择药,无需初始化过程,迅速桥接非肠道抗凝治疗,具有起效时间快、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等优势,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可阻断凝血瀑布网络的最后步骤,阻止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有效发挥抗凝作用[5]。分析本次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T、APTT、ALT、CR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能够减少出血风险,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安全,有效发挥显著抗凝作用。
总而言之,新型口服抗凝药能够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降低病死率,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效果显著,有利于控制病情恶化,获取满意抗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