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花馍艺术研究

2021-01-20谢晋业

湖南包装 2020年6期
关键词:花馍寓意

谢晋业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104)

关中位于秦岭和渭河北山之间,悠悠渭水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过,这里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合冬小麦的生长,优质的小麦粉非常适合加工各类面食。在这些面食中关中百姓又非常喜欢吃馒头。在物质不发达的年代里,勤劳朴实的关中妇女又常把本来极为普通的馒头经过捏、剪、修、缀等工艺加工成花馍,作为婚丧嫁娶的礼物相互馈赠,这样本来普通的面食便变化为一种质朴而有趣的艺术形式——花馍艺术。2009 年2 月6 日,“中国第一届民间花馍艺术节”在素有“中国第一帝都”的咸阳召开。艺术节上有来自7 个省区的130 多位民间面花艺术家出席活动,参展花馍和其他民间艺术品达400 余种。关中老百姓称为“花花馍”,也称花馍,是区别于日常食用馒头的一种面食样式。

1 关中花馍的民俗文化

面花是以面为原材料的一种民间艺术。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传说起源于汉民族的民间祭祀活动。在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一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在征孟获时,曾以面包裹着动物的肉做成人形,在开战之前进行祭祀。因为塑面为人形,此后,老百姓便称馍馍为馒头。由此可知,这种极为普遍的面食艺术起源于汉代,并且与古老的祭祀活动有关。到了唐宋之际民间普遍以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花馍作为祭祀品。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详细地记载了在宋代花馍已经开始密切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节令中了。此后,花馍开始从祭祀品转变为生活日用品。到了明清之际关中老百姓又一次丰富了花馍的造型,开始以人物、动物、花卉、生肖等为基本形态进行花馍制作,在蒸熟之后用食用色素加以装饰。在民间的各种节令和婚丧嫁娶中馈赠亲友,表达心意(图1)。

1.1 民俗节令中的花馍

图1 节庆花馍

在传统的农耕文化里,人们依季节和时节逐渐形成了约定成俗的集体性习俗活动,称之为岁时节令。在关中人们依照习俗在不同的节令里用面粉做出不同的花馍,如在浓浓的春节里,关中百姓把馒头做成猪、羊、牛等动物形状献祭神灵。在元宵节又多以十二生肖为原型,做成各种生肖花馍馈赠亲友。端午节时关中地区常做艾叶花馍,寓意祛虫祈福,小小的艾叶花馍常常放入小孩子口袋,期望保护孩童不被毒虫侵袭。中秋节时又常常做高盘花馍,花馍中多填充新鲜的红枣,一层面一层枣,寓意节节高升,幸福美满,团团圆圆。这些花馍依时令出现,表达着人们的祝福,维系着人们朴素而又真挚的感情,成为了关中民俗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1.2 人生礼仪中的花馍

黄土地养育了关中人,关中人也以花馍表达着对生活和土地的热爱。一个个花馍不仅出现在岁时节令中,更多出现在人生的不同场合,并贯穿了关中人平凡而隆重的一生。

在关中一对男女青年有了婚约之后,便常常互相赠送花馍表达情意。通常女方送鱼馍,男方送虎馍,并且男方更加注重女方花馍的精细和样式,因为在关中花馍是女红之外又一个能够体现妇女心灵手巧的面食艺术。新婚之时,亲人们更是以各式各样的花馍作为祝福馈赠一对新人,其样式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能表达祝福和心意的都可馈赠,其传统样式有上百种之多。到了小两口喜得贵子小朋友满月之时,娘家人和亲朋就要送“圈圈馍”,也就是用面做的项圈,这种项圈花馍常装饰以各种吉祥图案,寓意小孩子长命百岁。小孩子一岁生日时,舅舅家人一定会给小孩子带来“猫馍”“虎馍”,寓意孩子健康成长,并有猫、虎护卫孩子邪魔病毒不得近身。如此多的美好愿望,倾注了亲人浓浓的亲情,饱含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图2)。

在关中祝寿也常常以花馍为礼物。其形态多为寿桃、仙翁和寓意长寿的各种花寿馍。在亲人去世时,人们也以花馍为载体寄托哀思。丧葬花馍色彩以白色为主,以对应“白事”的情形,而局部的装饰则寓意着亲友们的不舍与思念[1]。

2 关中花馍的制作工艺

花馍的制作工具非常简单,多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一些简单工具,如剪刀、顶针、木梳、擀面杖等。这些最普通的工具在六七十岁的老人或者十几岁的小姑娘的手中便成了绝佳的花馍制作工具(图3)。

发面粉。花馍的制作首先要选用上等的优质小麦粉,并用自家的酵面发面,并在发好的面中再加入面粉,最终用于制作花馍的面要比日常食用的馒头面要硬一些,这样方便塑造出花馍的形状。

塑大形。将和好的面按照制作的基本要求,先做出花馍的基本形状,如要做小兔子,先将面团反复揉捏直至光滑,并形成一个圆球,再用剪刀剪出两只耳朵,在另外一端剪出尾巴,用顶针按出两个眼圈,用红豆嵌入圆圈作为眼睛,心灵手巧的关中妇女还常常剪出一个小小的嘴巴,并放入红萝卜丝进行点缀。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花馍便成型了。

细部塑造。在塑造好大形后,便到了极为精细的装饰点缀阶段。为了让花馍更接近最终塑造的形象,这一阶段最常用的工具是剪刀和木梳。在团好的面块上用剪刀剪出人物或动物的特征,并用木梳加上精细的纹理。剪的角度、深浅和准确拿捏,都关乎花馍的细部形态。在剪出形态后,细部除了用木梳按压纹理外,也可用顶针、擀面杖等按照要求进行按压塑造。这样一个花馍的大体形态便塑造完成。

点染装饰。为了让花馍更加形象生动,在细部塑造之后,便开始点染塑造。关中花馍可分为素花馍和彩花馍。素花馍是在前两道工序之后,用豆子、萝卜丝、红枣丝、葱花等点缀在人物或动物的眼睛和嘴巴等部位,使其更加形象。手法简单洗练。彩花馍则需要艺人们像画画一样,用各种食用的色素逐步点染,如喜鹊登梅,则用食用色素画出喜鹊的眼睛、羽毛、爪子等,并用红色画出梅花,这样的花馍形象鲜明,色彩绚丽,更加突出了浓浓的民俗意蕴和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图2 老虎花馍

图3 花馍制作工具

蒸制。蒸制是制作完成的重要工序阶段,它决定着花馍的二次成型,其发启、水温、火候的层层把握,才能使得最初制作的花馍可以按照预想的形态变为熟食。发启的过程全凭经验,在关中的火炕上,铺上干净的布或者纸张,将做好的花馍放上去,并不断翻动,仔细观察其发启的程度。发启得不够,花馍在食用时偏硬,发启过了,食用时偏酸。因此,要极为细心,用手轻轻按压后,凹陷处会自动回弹,即完成发启。蒸制的过程大约需要45分钟,以大火开锅后放入花馍为宜,蒸制过程不能降温、停火,否则会严重影响花馍上的颜色。蒸制过程为了增大气压,艺人们常常还会在锅边用棉布缠绕来保证气压,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蒸馍不能跑气。蒸制完成,出锅晾凉,一件成型的花馍由此诞生。在馈赠和展示后,这些惟妙惟肖的花馍还可食用。

不同的花馍制作工序略有不同,但其基本流程依然是发面、和面,塑大形,细部塑造,点缀,蒸制等。在这些工序中制作过程和蒸制尤为重要。制作过程全凭艺人想象,没有任何参照,一剪一捏看似漫不经心,但却是思绪的自然流露,神似形巧,妙趣横生。大胆夸张的造型,丰富多彩的颜色常常让专业雕塑家也赞叹不已。

3 关中花馍的艺术特色

3.1 色彩丰富,造型夸张

关中花馍从色彩上可分为素花馍和彩花馍。从花馍的造型上看,单体的花馍多以十二生肖、花卉、人物等为主,象征吉祥如意。如虎馍、狮子馍、鸡馍、鱼馍、燕子馍、莲馍、寿桃馍、枣馍、石榴馍等。素花馍用面团制作出形象,只在局部用豆子点缀出眼睛,蒸制后的花馍就是面粉的白色,这样的花馍形态大胆饱满,多用于制作十二生肖和小型花馍(图4)。

图4 云花花馍

图5 百鸟朝凤

关中花馍中最有特色的便是彩色花馍。这些花馍多用食用色素或者植物的汁液在花馍上直接点染,其颜色明亮单纯,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颜色多强调对比互补和整体效果,蒸制后节奏感强,色调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使得花馍造型更加形象生动。在关中常见的花馍颜色有红与白,这样的花馍是在花馍上直接用食用色素或者植物汁液的颜色进行点染,或者用红枣萝卜丝等在局部点缀。这样的花馍多用于结婚、生子、祝寿等喜庆场合馈赠。在关中,重要的花馍多颜色丰富,所采用的是我国五行观念中对应的5 种颜色——赤、青、黄、白、黑,这些颜色相互补充,强烈的对比中又相互调和,在蒸制后颜色艳丽,形象饱满生动。老百姓常这样说,花馍的颜色“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此外,在关中花馍中,一些极小的微型花馍,常常是将颜色揉和到面团中,直接用有颜色的面进行捏制,这样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出的花馍极富地方特色。

3.2 题材多样,寓意鲜明

花馍和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一样,都运用符号与象征的思维观念和造型方法诠释物象[2]。花馍最重要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美好的民间寓意上,花馍体现了民间美术直白、粗犷与热烈的特点,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3]。关中花馍常以虎为题材。虎,被称为“百兽之王”,威猛和权威的象征,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崇拜。心灵手巧的关中妇女常常以虎为题材制作花馍,虎花馍多以虎头、龙身和鱼尾为基本部件,分体捏制,蒸制后组装成为一个整体的虎花馍。这样的虎花馍远看为虎,近看则变化无穷。虎头细鱼做眉,蚕豆做眼,并用红枣丝作为眼仁装饰,这样的虎眼虎虎生威,炯炯有神。龙身以面团为底,用剪刀剪出鱼鳍和鳞片,并装饰各种小面花,有“喜鹊登梅”“龙凤呈祥”“十二生肖”“二龙戏珠”等十多种小面花造型,这样的面花多用于观赏。虎尾以鱼体为形,或曲或直,成型后的虎花馍在威武中又多了几分动感。

此外,关中花馍还多以十二生肖为题材。这样的花馍简练大方,造型大胆,多在节庆和小孩子生日时制作,用于馈赠亲人,表达情意。

在这些面花中还多装饰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蝙蝠和桃果寓意多福多寿;游鱼和莲花寓意夫妻恩爱;凤凰和牡丹多寓意吉祥如意;莲花和鱼形花馍,表示连年有余。鱼因其有多子、丰产的寓意[4],在关中花馍中作为装饰运用较多。在关中,新人新婚则多送龙凤和鸳鸯,祝福新人生活美好;孩子满月多以麒麟送子和老虎为主,表达小孩健康成长;此外,在端午节时,关中百姓还会制作一种特制的大型圆面花,群众叫作“曲连”,上面捏着鱼、莲花等,鱼指五谷丰登,吉庆有余;莲花象征幸福花开,喜气盈门[5]。这样的花馍是关中花馍中极有特色的一种花馍(图5)。

4 关中花馍的价值

4.1 民俗价值

花馍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产物,这一源于古老祭祀活动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本作为食物的馒头,在经过劳动妇女的巧手制作之后,变成了一件件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工艺品。从最远古的祭祀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相互馈赠,百姓赋予花馍各种不同的吉祥含义。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等重要的仪式性活动中,花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这也是人们“礼从宜、事从俗”的风俗习惯。

在物质发达的今天,花馍依然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喜庆祥和的新年,花馍常常被做成“莲花”和“鱼形”,以表示人们对“连年有余”的美好期盼。在农历“二月二”,在关中被认为是“龙抬头”的日子,花馍常常被切成块,炒过之后分给小朋友们吃,用以庆贺新春之后万物复苏。在中秋节,花馍常做成圆形,并用红枣装饰,以示团圆美满。在人们重要的礼仪活动中花馍同样重要。婚礼上的龙凤、鸳鸯、石榴等祈愿新人生活美满、多子多福;关中小孩子满月,除了送孩子生肖的花馍之外,还常常送代表祝福的“麒麟送子”,祈求“幸福圆满”。花馍已经遍布了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拜年、贺喜、探亲、祝寿、祭祀等,这些重要时刻花馍表达着人们的心意,带去人们的祝福,联系着人们的感情,在关中,花馍形成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景观。

4.2 审美价值

关中花馍以面为原材料,从最普通的食材经过艺人们的加工转变为了一件件艺术品,从最初的祭祀和礼仪活动为主要功能,到现今大众对美感功能的追求,花馍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时代的发展,展露出丰富多样的民间美学价值。从食用走向了欣赏,并融入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承载了民俗文化和审美价值。从十二生肖,再到饱含吉祥寓意的各种造型的花馍,无不色彩艳丽,造型生动。素花馍极富光洁素净之美,彩花馍无不色彩鲜艳,形态各异。从最原始质朴的简单造型,到高达数米的高盘花馍,其丰富的想象,精巧的手法,在夸张之中又让人倍感亲切。这一源于民间的美术样式,是老百姓对最真挚最质朴生活的直接表达,它符合民俗文化的心灵活动,又体现着老百姓的审美意识,其审美价值不言而喻。今天,我们常常把民间美术誉为“母体文化”,这样的艺术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6]。

4.3 传承价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盛产优质小麦的关中,老百姓的主食是面食,这一主要食物在给人们提供重要生活物资的同时,也被关中百姓赋予了更多的民俗意义和艺术价值。从岁节时令到人生礼仪活动,花馍承担了人们的美好寓意,更多是给百姓以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特别是花馍所传递的各种形象,更符合孩子的心理,其相关的故事更是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在非物质文化不断被重视的今天,关中区域的花馍也逐渐成为宣传地方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代言人”。花馍在关中的渭北和西府一带被逐渐开发为旅游纪念品。特别是在关中的一些农家乐和乡村游中,这些传统的花馍已经逐渐演变为旅游纪念品,开始逐渐地走出乡村,成为带动乡村旅游和经济的工艺美术品。这些旅游纪念品承载关中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体现出了重要的经济价值。

关中花馍,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活化石”,它属于传统的手工艺,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对花馍视觉语言的精彩表现,体现了关中人民的生活智慧[7]。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承载了关中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美好愿望。在以农耕为主的关中,更是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花馍贯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礼仪活动,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是民族文化的集体印记,也是关中百姓智慧、信仰和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

猜你喜欢

花馍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闻喜:花馍的“花样生活”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花馍(大家拍世界)
花馍迎春
浅析山西闻喜花馍的发展
神的意味——也谈央珍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的寓意与主题
模仿老鹰的乌鸦
花馍艺术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