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设计中用户消费行为研究进展
——基于Web of Science 2012—2020 年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
2021-01-20齐蒙
齐蒙
(1.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2.韩国东亚大学,韩国釜山 49315)
与传统的支付渠道相比,移动支付是一种新兴的电子支付形式,并且发展迅速。2010 年6 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经过10 年的发展,非金融机构支付行业先后经历了支付网关为主的1.0 时代,虚拟支付账户为主的2.0 时代,以及个人支付生态为主的3.0 时代,目前已经进入了支付即服务,以产业支付生态为主的支付4.0 时代[1]。电子商务的革命将互联网作为动态媒介,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支付宝、微信等一批新兴的第三方支付的商业生态模式逐渐成熟,设计师所服务的产业流程、产业环境、产品量化与产品管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交互设计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对消费者的决策影响力在不断地增加。
理查德·布坎南教授在20 世纪90 年代对交互设计进行了定义:通过产品的媒介作用来创造和支持人的行为。明确指出交互设计的对象是人的行为[2]。根据理查德·布坎南交互设计以人为对象的研究观点,以及现阶段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的发展趋势,文章搜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移动支付系统中用户行为的发展趋势相关的研究文献,对移动支付系统中用户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探究在移动支付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影响用户行为因素研究的发展趋势。
1 相关文献的搜集与分析
1.1 基于知网的文献搜集与筛选
图1 2010—2020 年移动支付、行为相关论文词频分析
首先,在知网中对2010—2020 年这10 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移动支付和行为关键词搜索,搜索出536 篇相关的文献。然后,对这536 篇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关键词筛选,只选择出现频次在3 次以上的关键词进行逐年分析(见图1)。
1.2 研究重点的转移与趋势
由图1 可以发现,对于移动支付的用户行为相关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从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从2015 年开始,对移动支付用户行为的影响因素相关的研究文献有所增加,说明各学科的研究重点逐渐向以人为中心的方向进行转移;2019 年,与行为相关关键词的词频出现达到了近10 年间的最高点。说明移动支付系统中对于用户行为的研究逐渐成为主流趋势,用户行为也成为移动支付设计中重要的参考对象和研究对象。
1.3 Web of Science 文献搜索与筛选
在以上对移动支付系统中用户行为的简单分析基础上,从文献研究的广泛性和国际性出发,选择Web of Science 文献搜索引擎对2010—2020 年,关键词为“移动支付”和“用户行为”的相关文章进行检索。选择的文献库为Web of Science 核心收藏,在关键词和核心收藏双重搜索标准限制下,共搜索出44 篇相关的参考文献。然后,对筛选出的44 篇文献的题目、关键词和摘要部分进行专家小组讨论,对与移动支付设计无关的,以及信息重复的文章进行删除。最后,选定了26 篇相关度较高的论文进行研究,这些文章的发表年限集中在2012—2020这9 年间(见图2)。为了研究的便利性,对每篇文献进行编号设置。
图2 2010—2020 年WOS 中核心文献发表时间
由图2 可以看出:关于移动支付用户行为的相关文献发表在逐年增加,2019 年的发表数量为10 篇,占26篇文献中38.5%,与前期在知网中的搜索文献增长趋势相符合。说明中国对移动支付用户行为的相关研究热度和国际相关研究趋势相符。
1.4 文献研究的地理区域
通过对文献内容的研究地点进行分析显示:关于亚洲地区的相关文献远多于其他地区,其中以中国为研究地点的文献有14 篇(见表1),这与现阶段移动支付在中国大陆的普及程度和使用程度有关。艾媒金融研究中心显示,2019 年年底中国大陆移动支付使用用户将达到7.3 亿人,成为最大使用人群的国家,因此对于移动支付的交互设计的需求也就更大。
1.5 文献的研究对象
美国的阿拉姆斯在《移动支付用户体验设计》一书中把移动支付分为消费者支付、商家服务支付、面对面支付、机构支付4 个类型[3]。由表1 还可以发现,在研究的文献中有17 篇是以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2 篇文献以商家为研究对象,7 篇文献以系统和平台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消费者作为移动支付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对象。
1.6 文献的研究方法
纵观26 篇文献中采用的研究方法,由于研究对象的原因,更多的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为了使调研的结果更加可信,调研对象的数量都在200—900 人。其中3 篇文献采用了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和美国、韩国的移动支付现状、移动支付的方式分别进行对比。Zhang 等[4]通过经验研究支付系统和信任如何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使用的态度,以及为什么移动支付在美国和中国的发展有所不同。《了解韩国移动支付技术的可持续使用意图:中国和韩国用户的跨国比较》一文,则选择影响中韩消费者使用意愿的因素作为研究对象,最终达到了更准确地预测消费者行为模式,以扩大潜在中国消费者规模的目的[5]。
1.7 文献研究应用模型
在26 篇文献中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接受模型(TAM)、接受和使用技术的统一理论(UTAUT)、接受和使用技术的统一理论2(UTAUT2)对影响移动支付用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模型的建立,采用假设检验的方法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可见,在对用户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TAM、UTAUT、UTAUT2 模型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验证方法,但是这3 种模型也有其局限性。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可以同时处理潜变量和指标,但很难判断模型是否和数据拟合;技术接受模型(TAM)是对模型构成因素验证性分析,但是只能解释模型中30%—40%因果关系的方差,所以模型的解释力会遭到质疑;接受和使用技术的统一理论(UTAUT)用于探索使用群体的态度和行为意愿,但是模型中的感知易用性影响作用存在不稳定性。
表1 Web of Science 相关文献详细分析列表
2 用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对移动支付系统中用户行为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根据现阶段的研究发现消费者采用仍然是研究的一个流行方面,特别是技术、安全性和体系结构采用问题的研究。大量采用TAM 或此模型的变体研究,解释了专注于技术、安全性和体系结构采用等问题。
如前所述,学者们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测试,为现有的研究模型增加了新的变量。测试了这些变量或构造,以了解移动支付用各种因素对消费者、用户或商家采用移动支付系统意图的影响。
文中的文献以Web of Science 中的核心文献为主,其学科领域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学、心理学、交互设计等。虽然学科领域不同,但是同样是对移动支付系统中用户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建模分析,而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同样是交互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影响因素。
研究过程中,首先对26 篇文献中影响移动支付系统的用户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提取,并列表显示(见表2)。共计整理出59 项影响因素,然后,对59 项因素进行聚类分析,把相同的因素删除,对相同信息和内容的因素进行了归类。发现在各学科的研究领域中,信任因素、便利因素、安全因素、感知因素是影响移动支付系统中用户行为涉及最多的影响要素。文化因素和服务因素是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后发现的新的影响因素,在影响用户行为要素的作用上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表2 2010—2020 年移动支付系统影响要素分析
由此可见,对于移动支付系统的用户行为研究逐渐从设备和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逐渐向以用户为研究对象转移,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和服务过程。
3 研究结论与局限
通过对Web of Science 文献库中近10 年的26 篇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1)移动支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用户、商家和系统共同构建。在对移动支付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更多的研究者以用户作为研究主体。
(2)在对移动支付用户行为的分析中,定性研究为辅,多采用假设检验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假设检验是一种小概率的反证法思想,而用户行为是人的心理和认知的一种反应,是了解人们对问题或现象的认识与态度的渠道。单一的对用户行为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3)对用户行为模型的研究基于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接受模型(TAM)、接受和使用技术的统一理论(UTAUT)、接受和使用技术的统一理论 2(UTAUT2)进行扩展研究。其研究是建立在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之上的,进而对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关系验证和关系强弱分析。
(4)在对用户行为进行模型分析各过程中,研究的对象和重点逐渐从以设备和系统为主导的研究,向以用户为重心的研究方向发展,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和服务过程。
与所有研究一样,该研究也有局限性,局限于研究的重点仅仅是Web of Science 学术搜索数据库。但是,从研究的审阅和归类的论文来看,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中移动支付相关研究在逐年显著增加。未来几年,随着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等虚拟货币形式的出现,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将开始关注移动支付。通过利用未来研究项目产生的新兴知识体系,从事移动支付系统设计和交付的利益相关者将意识到移动支付系统的潜力,并且这种系统的普遍采用将成为现实。用户行为相关因素在移动支付系统中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也是影响交互设计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