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2021-01-20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4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功能依从性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主要是冠状动脉突发性完全闭塞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发病后易因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导致出现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需加强早期干预[1]。此类患者干预期间,除对症救治外,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能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2]。既往多实施常规护理,主要由护理人员遵医嘱进行治疗、护理操作,虽可基本满足患者需求,但具有护理措施经验性大、忽视患者个体差异等缺点;全面护理重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护理需求制订全面性、个体性护理计划,能提升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3]。目前临床中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全面护理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研究其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层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9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心脏内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5]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诊断标准,经心电图等检查确诊;②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6]Ⅱ~Ⅲ级;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②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合并脑部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3.05±4.85)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梗死15例,后壁梗死15例,下壁梗死9例,其他6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6例,Ⅲ级19例。研究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3.12±4.91)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梗死16例,后壁梗死14例,下壁梗死8例,其他7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7例,Ⅲ级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完成相关操作、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口头宣教或纸质材料宣教、患者出现不良心理时给予语言安抚、指导合理饮食等,干预2周。研究组实施全面护理,干预2周,内容包括:

1.2.1 改良健康教育形式 除常规护理口头或纸质材料宣教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改良健康教育形式,如思维导图(以促进康复为中心关键词,分支包括疾病知识、心理、饮食、运动等,逐层展开)、视频宣教(由专业医护人员讲解疾病健康知识,剪辑成视频,经床旁电脑宣教)等,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知识、治疗、康复要点等。

1.2.2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熟练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7]评估其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轻度焦虑(SAS 50~60分)时指导规律生活、深呼吸等,中度焦虑(SAS 61~70分)时给予心理疏导、全面放松训练,并改变其思维习惯及认知方式,重度焦虑(SAS >70分)时强化心理疏导,必要时遵医嘱辅以药物治疗;轻度抑郁(SDS 53~60分)时指导进行全身放松训练,中度抑郁(61~70分)时帮助患者培养“自我激励”心理,重度抑郁(SDS >70分)时强化心理疏导,必要时遵医嘱辅以药物治疗。

1.2.3 饮食护理 心律失常发病后易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现象,营养师协助医护人员为患者制订针对性饮食方案,以高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避免饮用酸奶、浓茶、咖啡,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饮水,每日清晨饮用适量蜂蜜水,辅以腹部按摩,预防便秘。

1.2.4 用药护理 遵医嘱监督患者定时定量服药,详细介绍药物名称、作用、用法用量等;静脉注射药物时合理控制速度,同时加强心率监测,关注联合用药时药物禁忌证,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1.2.5 并发症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心电图,特别是给予利多卡因等药物后,密切观察有无心脏停搏或心室颤动;发病24~48 h内积极预防心源性休克;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排便,不自行调节输液速度,保持情绪平稳,以预防心力衰竭等。

1.2.6 康复锻炼 发病初期指导保持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先协助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再逐步过渡到步行、体操等下床活动,循序渐进进行,避免过度劳累。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两组干预(护理+治疗)前、后健康知识掌握度,包括疾病知识、并发症预防、康复运动等,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则健康知识掌握度越好。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两组干预前、后依从性,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则依从性越好。③依据文献[8]拟定心功能改善效果标准:干预后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2级,为显效;改善1级,为有效;未改善或加重,为无效。④依据文献[9]拟定心律失常改善效果标准:干预后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减少≥90%,为显效;减少≥50%,但不足90%,为好转;减少<50%或增加,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 0.0软件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 健康知识掌握度、依从性 干预后,两组健康知识掌握度、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干预前,组间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度、依从性对比(分,±s)

表1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度、依从性对比(分,±s)

注:与护理前比较,aP<0.05。

2.2 心功能改善效果 研究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改善效果对比[n(%)]

2.3 心律失常改善效果 研究组心律失常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律失常改善效果对比[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冠状动脉病变引发血液供给异常,致使心肌细胞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坏死,患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10]。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75%可并发心律失常,增加了治疗难度,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1]。而且,多数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康复治疗等知识的正确认识,加之恐惧医疗操作、担心预后等,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依从性较低,影响康复效果,故需在救治期间辅以良好护理干预[12]。但既往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大多将护理重点放在患者病情监测、抢救等方面,对其精神、心理重视度不高,且护理措施经验性较大,忽视患者个体差异,应用受限。

全面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重视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评估其护理需求,在躯体、心理、精神、饮食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全面性、针对性护理服务,以满足其护理需求,缩短康复时间。本研究发现,研究组干预后健康知识掌握度、依从性评分更高,说明全面护理的实施利于提升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改善依从性。分析因为,相较于常规护理,全面护理措施更具全面性、针对性,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改良健康教育形式,包括思维导图、视频宣教等,克服了常规护理宣教形式单一的弊端;利用SAS、SDS量表定量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根据焦虑、抑郁程度不同进行心理护理,更具针对性;强调规范进行饮食、用药、并发症等护理,可更好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知识,调节心理状态,使其自觉形成健康行为,改善依从性。研究组心功能、心律失常改善总有效率为93.33%、95.56%,均较对照组的77.78%、80.00%高,说明全面护理的实施还能间接提升心功能、心律失常的改善效果,考虑与全面护理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升依从性等因素有关,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干预中,改善了疾病康复效果,促进心功能、心律失常恢复。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中实施全面护理的效果理想,可提升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及依从性,提高心功能及心律失常改善效果。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心功能依从性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