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CT在肺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01-20
(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1)
现阶段,肺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及时且准确的对肺腺癌进行诊断可极大的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1]。肺腺癌属于一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非小细胞肺癌,目前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症状的发生对患者机体内肺部等重要器官产生了极大的损害,降低了机体的自身免疫力,且极易发生转移或扩散,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对于肺腺癌,给与及时且有效的临床诊断是改善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现阶段,临床上逐渐将高分辨CT检查应用于肺腺癌的临床诊断中,能够明确区分肺腺癌病灶与良性病变的差异,为随后的临床治疗、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2]。本研究旨在分析高分辨CT在肺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52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52例肺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20例,女32例;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53.5±1.3)岁;病程为2~12个月,平均病程为(7.0±1.5)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33例;年龄为31~74岁,平均年龄(52.5±1.7)岁;病程为1~12个月,平均病程为(6.5±1.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均经病理活检结果确诊为肺腺癌、肺腺良性病变病灶;②临床资料完整;③临床治疗依从性较高;④患者知情,且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②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障碍者;③存在严重精神障碍者;④存在严重血液、免疫系统疾病者;⑤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在实施临床检查前对全部患者实施专业的屏气训练,确保患者在实施扫描检查时处于屏气状态,进一步提高检查影像的图像质量。全部患者均行常规CT扫描,引导患者取仰卧位,在扫描时将剂量调整为常规状态,将管电流设置为50 mA,管电压设置为120 kV;其常规CT仪器的螺距(1.0 mm)、层间距(5 mm)、层厚(10 mm)、重建厚度(2.5 mm)、扫描时间(10 s)等均满足扫描需求;持续对病灶进行扫描,将病灶密度、体积、肺野情况等具体信息详细记录下来。随后使用高分辨CT扫描仪器(型号GE Optima CT660型)进行检查。全部患者在实施常规CT扫描后,利用高分辨率CT检测其中直径最大病灶、可疑层面,应用高分辨率算法进行计算,将扫描层厚参数设置为1.3 mm,层间距设置为1.2 mm,螺距水平设置为1.5 mm,扫描时间设置为1 s,将所获取的图像资料数据传输到GE adw 4.6工作站进行处理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病灶的直径差异,主要包括<5 mm、5~10 mm、11~20 mm尺寸。对比两组患者病灶的形状、结构和边界以及边缘等具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病灶直径比较 研究组直径<5 mm的病灶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直径5~10 mm、11~20 mm的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病灶直径比较
2.2 两组患者病灶的形状、结构和边界以及边缘等具体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病灶的形状、结构、边界和边缘等病灶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患者病灶以伏壁生长为主要生长方式,形状多呈现为圆形、类圆形,病灶与正常肺组织之间不存在过渡带,大部分边界比较明显;病灶主要是由实性成分、囊变部分和含气小空泡多部分组成;病灶边缘存在分叶、毛刺和胸膜凹陷等明显特征;同时,因病灶直径过长对邻近其他正常的支气管、血管等组织和器官产生压迫。肺腺部位良性病变患者的病灶主要呈现不规则多边形,其与正常肺组织的边界具有明显的过渡带,边界比较模糊;病灶内部存在极少的实性成分,同时因病灶直径较短未对邻近正常的血管、支气管等组织和器官产生明显压迫。
3 讨论
现阶段,肺腺癌中原发性类型属于一类典型的病理类型,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同时女性患者数量普遍多于男性患者数量[3]。经临床实践表明,肺腺癌的发生与患者日常吸烟的不良习惯具有密切的关系。大部分肺腺癌属于周围性肺癌,也有少数为中央型肺癌,其结节具有孤立性[4]。目前,相关临床影像学研究中主要借助腺癌的病理情况实施研究。另外,腺癌具有细胞无限增殖,且具有惰性,其中磨玻璃结节发生倍增情况需要较长的时间,其肿瘤的生长发育必须依靠充足的血氧维持。肺腺癌大部分均由支气管动脉进行供氧、供血,而磨玻璃结节血供则主要由机体肺组织间隙进行供应,腺癌邻近的肿瘤对微小血管生长活性具有刺激作用[5]。依据病理结构的不同可将肺腺癌分为:病灶病理结构呈腺腔状、乳头状结构时的腺癌病理高分化型;病灶病理结构呈腺腔状、实体癌巢结构时的病理中分化型;病灶病理结构呈实性细胞索、类似肉瘤样结构时的低分化型。依据肺腺癌的生长方式不同可将肺腺癌分为贴壁生长、腺泡状和微乳头状以及实性等类型。肺腺癌的基础病理为腺癌沿肺泡壁发生贴壁式生长,持续增厚肺泡壁,肺泡腔无塌陷现象[6]。
在发生肺腺癌时,会对患者的肺组织以及周围的血管、免疫系统产生极大的破坏,导致机体的功能出现持续性降低[7]。临床上因肺腺癌与良性病变病灶具有相似性,常规临床诊断方式无法区分二者,从而极易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上普遍利用病理活检的方式对肺腺癌进行诊断,并将其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但该种检测方式属于一种具有创检查,患者的耐受性极差,大部分患者无法接受,同时对良性病变患者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现阶段,随着医学界影像学检测技术的持续发展,多数先进的影像学技术被逐渐应用于临床诊断中。以高分辨CT为代表的影像学检测方式具有无创,且对人体无刺激等优势,患者易于接受,从而提高了临床诊断的精确性。高分辨CT所获取的图像资料能够明显区分肺腺癌和良性病变病灶,为随后的临床治疗、预后恢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8]。
经研究实践可知,机体内病灶最大径<5 mm的结节发生病灶恶性的概率极低;而病灶最大径处于10~20 mm范围内的结节,发生病灶恶性的概率为2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直径<5 mm的病灶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直径5~10 mm、11~20 mm的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说明肺腺癌患者机体内的病灶多呈大结节,肺腺癌患者病灶最大直径大部分超过5 mm,而良性病变病灶最大直径大部分短于5 mm。通过高分辨CT可依据结节的大小判断病灶是否存在癌变的可能性。这主要是因为:①肺腺癌在早期具有病情发展较快,病灶体积迅速扩大等特征。肺腺癌在早期发病时对周围组织无明显的浸润性,病灶正常肺组织间无明显的过渡区,病灶边界极易产生类似假包膜的现象。应用肺腺癌的高分辨CT诊断可以清晰显现边界情况。②肺腺癌病灶直径普遍较长,由于其对周围组织的压迫,邻近组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形态变化;而良性病变结节对邻近组织无明显压迫。应用高分辨能够明显显示二者的差异,有利于提高肺腺癌的临床诊断准确率[9]。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者病灶的形状、结构、边界和边缘等病灶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肺腺癌和良性病变的病灶在形状、结构、边界和边缘方面均不同,高分辨CT可依据病灶的具体形态进行准确判断。肺腺癌在早期病变过程中,对周围组织无明显的侵犯或浸润,不同方向具有类似的生长速度,促使病灶形态呈现为圆形、类圆形。同时,肺腺癌内部主要是由实性成分、囊变部分和含气小空泡组成的,而包含比较大比例的实性成分(磨玻璃密度成分),反之良性病变病灶内含有较少的实性成分,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10]。
综上所述,将高分辨CT检查应用于肺腺癌诊断中能够清楚显示肺腺癌病灶的具体特征,并以此作为区分肺腺癌和良性病变的依据,为随后的临床综合诊断、治疗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从而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