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
2021-01-20许晶
许晶
(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吉林 通化)
0 引言
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具有高度危险性的疾病,此类病症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对患者高度的关注和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合理的护理方法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后期的恢复情况具有推动作用[2]。随着人们对医疗水平要求的提高,常规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以及家属的需要。相关研究表明,采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能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3]。本次选取本院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0例进行探究讨论,详细报告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通过随机数字分配的方法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其中男53例,女 47例;年龄 40~70岁,平均(56.34±6.35)岁;两组之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内容有:(1)严格按照规定对病房管理,给予患者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患者进行睡眠质量监督,保证患者拥有充足的睡眠质量。(2)引导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3)严格监督患者的用药情况,告知患者紧遵医嘱进行药物的服用。(4)并发症处理。发现患者出现并发症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出相应的救助措施等。
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具体的护理内容如下:(1)对患者病情进行24 h监督。合理的安排值班人员对患者24 h进行情绪、生理、体温等各项指标进行监测,保证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若发现患者出现晕厥、气促等不良症状,应及时报告专业医师并做出紧急的救助措施。(2)给予患者心理方面护理。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卧床时间、医疗费用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心理产生障碍,患者经常会出现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认真倾听患者的心理想法,态度温和,语气轻柔,尽可能消除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3)正确指导患者服用药物。对患者服用的药物进行监督,护理人员对患者叙述药物的作用和特点,消除患者内心的疑惑,引导患者遵循医嘱进行药物的服用,若发现患者出现不良症状应当及时做出相应处理。(4)对危险因素进行排查。加大对病房内危险因素的排查,勤通风,保证病房内环境的干净整洁,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趋于正常,给患者一个安静的修养环境,对病房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对有内分泌紊乱等症状的患者进行定期检查评估。(5)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引导患者进行合适的康复锻炼,如患者出现心率太快、呼吸困难则应当立即停止康复锻炼,并做出相应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6)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讲。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讲,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有所提高,帮助患者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住院情况主要从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指标进行观察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通过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率16.00%(8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率70.00%(35例),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之间护理后心律失常情况比较(n, %)
2.2 住院情况
实验组患者在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之间住院情况比较( , d)
表2 两组之间住院情况比较( , d)
组别 平均卧床时间 平均住院时间实验组(n=50) 3.33±0.53 10.98±1.63对照组(n=50) 5.63±0.56 13.86±2.13 P<0.05 <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较为容易引发患者心律失常,此类患者往往会受到疾病对患者生命的严重威胁[4]。因患者对疾病的不了解,长期被疾病困扰的原因,患者很有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严重的患者还有可能出现抑郁的情况[5]。为了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对患者的消极情绪进行干预,循证护理被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6]。本次探究讨论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趋于正常,给患者一个安静的修养环境,对病房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对有内分泌紊乱等症状的患者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7-10]。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具体情况发现,实验组患者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实验组循证护理的方法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较为满意的评价。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宣讲发现,实验组患者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知识掌握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临床采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护理效果明显较常规的护理方法效果要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以及对患者的医疗费用上有了较为明显的降低效果,对患者后期的恢复和院方治疗效果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