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蓝类蔬菜育种团队50年发展的几点体会

2021-01-20

中国蔬菜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蓝新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科研团队(课题)是科研工作最基层单位,是完成科研任务的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类蔬菜遗传育种团队成立于20 世纪70 年代,是我国蔬菜科技界持续时间最长并取得丰硕成果的科研团队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该团队50 年来取得的成绩和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的几点体会:面向产业和学科发展需求与时俱进的研究方向,团结协作的集体,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作风,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领导和群众的大力支持。这些体会,可供同行在工作中借鉴。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类蔬菜遗传育种团队(以下简称甘蓝类蔬菜育种团队)建立于1970 年7 有,至今已50 年。现有老中青成员10 人,是我国蔬菜科技界持续时间最长、成果丰硕的科研团队之一。

甘蓝类蔬菜育种团队自成立以来,始终以蔬菜产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导向,团结协作,积极工作,在甘蓝遗传育种应用基础理论、优异种质挖掘和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性成果。搜集国内外甘蓝种质资源超过3 000 份,挖掘出北京早熟、金早生、黑叶小平头、黑平头等优异种质300 份以上;创制出01-20、02-12、21-3、87-534、CB201 等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强的优异骨干亲本。在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上取得突破,利用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的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源和引进的优良Ogura 细胞质雄性不育源,建立了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开展生物技术育种,建立了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开发了与抗性、育性、品质等重要甘蓝农艺性状紧密连锁的10 余个分子标记用于育种,为提高甘蓝育种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培育出我国第1 个甘蓝一代杂种京丰1 号以及中甘11 号、8398、中甘21 为代表的4 代甘蓝新品种30 余个,实现了春、夏、秋、冬新品种全覆盖,改变了我国甘蓝优良品种完全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已在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667 万hm2(1 亿亩)以上。获得我国蔬菜科技领域唯一的国家发明一等奖1 项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 项;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其中SCI 论文60 余篇;近年又在甘蓝抗枯萎病、抗根肿病、耐寒越冬育种和青花菜育种上获得重要进展。为促进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提高蔬菜育种科技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 年荣获“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优秀创新团队”奖、“全国农业农村先进集体”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创新团队”奖。

甘蓝类蔬菜育种团队之所以能取得以上的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 坚持以产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导向的研究方向

坚持与时俱进的以产业为需求和学科发展为导向的研究方向是一个科研团队取得成功的关键。甘蓝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重要蔬菜。20 世纪60—70年代,我国蔬菜市场供应紧张,甘蓝育种技术落后。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当时已开始大力研究、应用先进的杂种优势育种技术,而我国生产上应用的还是产量低、抗性差的地方品种,少数新的优良品种靠国外引进。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建了甘蓝育种课题组。根据当时蔬菜产业需求,课题组以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等杂种优势育种技术,培育高产、稳产甘蓝一代杂种为主攻方向。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于1973 年与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出我国第1 个甘蓝一代杂种京丰1 号(图1),之后又培育出报春等7 个早、中、晚熟配套的系列甘蓝新品种,并迅速大面积推广应用,改变了我国无自主培育的甘蓝一代杂种的被动局面,对缓解当时蔬菜供应紧张的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 世纪80 年代,甘蓝生产上病毒病、黑腐病、干烧心病危害严重,团队开展了抗病、抗逆育种,培育出抗病毒病、抗黑腐病、抗干烧心病、耐先期抽薹的中甘8 号、中甘11 号等甘蓝新品种。

20 世纪90 年代初,为满足市场对高品质蔬菜产品的需求,团队以提高品质为主要目标,开展了优质且适于保护地栽培的品种选育,育成早熟、优质,适于露地、保护地种植的第3 代甘蓝新品种8398 和中甘15。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至21 世纪初,为克服自交不亲和制种技术的缺陷,利用首次发现的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源(图2)和引进的优良胞质不育源,建立了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育成第4 代甘蓝新品种中甘21 等6 个一代杂种,实现了甘蓝制种技术由自交不亲和系到雄性不育系的重大变革。近年来,又根据产业需求在甘蓝抗枯萎病、抗根肿病、耐寒越冬育种和青花菜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培育出的新一代优质、抗病甘蓝新品种中甘628、中甘828、中甘588、中甘1305 等已推广种植6.7 万hm2(100 万亩)以上。

2 坚持团结协作,重视人才培养,打造凝心聚力的创新团队

聚集人才、团结协作是科研团队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该团队在50 年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几十年来尽管团队成员发生很大变化,但仍然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目前有成员10 人,老中青结合,既有育种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又有勇于创新的中青年骨干。团队成员在科研工作上分工协作,在思想上互相关心,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照顾。遇到对问题有不同看法的时候,团队成员能坦诚相见,交换意见,相互谅解。笔者是这个团队中最年长的成员,大家对笔者十分支持、非常关心,几十年来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工作感到十分幸运。团队中还有几位较年长的成员:孙培田、刘玉梅、杨丽梅,前两位曾多年担任课题组副组长;杨丽梅从2014 年开始担任团队首席。他(她)们长期以来认真勤奋,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团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庄木、张扬勇、吕红豪、李占省、王勇、季家磊、韩风庆等年轻成员,思想活跃,勇于创新,为团队近年来取得的创新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作风

做农业科学研究,如果只有理论,而不联系实际,常常会走弯路。如果只重视实际经验,而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研究水平很难提高。甘蓝类蔬菜育种团队成员大多具有博士学位,理论功底扎实;同时也特别重视生产实践,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论春夏秋冬,节假日常常不休息,从播种到收获皆亲自动手,农忙期间50%以上的时间是在田间进行试验工作。团队特别重视深入蔬菜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市场上的问题和需求,足迹遍布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在20 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 多个试验示范基地,使团队育成的30 多个甘蓝新品种很快被应用于生产。团队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就和国内近100 个种子企业、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紧密合作,进行新品种繁育与示范推广,这种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作风是取得重要科技成果并能迅速推广应用的重要保证。

4 坚持用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对待工作

事物都有两面性,都要一分为二。对别人要看到他的长处,对自己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甘蓝类蔬菜育种团队能比较好地用二分法对待工作。对团队育成的品种、获得的成果,不仅看到它的优点,也常常讨论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团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如基础研究较薄弱、抗病抗逆育种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等。这种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促进了团队科研工作的持续不断进步发展。

5 领导、专家和群众的大力支持是团队持续发展的保障

甘蓝类蔬菜育种团队的科研工作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得到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各种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各级领导在资金和物质条件上一直支持团队发展,关心团队的科研活动;在政治思想上一直关心团队及团队成员的成长,给予团队和团队成员很多重要荣誉称号,使大家很受鼓舞。

许多老一辈园艺科技专家、农业科技同行都给予团队大力支持,团队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主持了多项与甘蓝育种有关的重要科研项目(课题),和全国蔬菜科技同行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团队的工作还得到了广大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有些老领导、老同行专家,以及早期与团队有密切联系的一些基层科技人员已经过世,但我们一直记着他们对团队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今后,甘蓝类蔬菜育种团队要继续按照习总书记“三个面向”的要求,戒骄戒躁,团结协作,更扎实工作,为提高蔬菜育种科技水平、促进蔬菜产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蓝新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揭示大塑料和微塑料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健康的潜在影响
圆茄新品种——“京茄黑宝”种植栽培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青菜新品种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以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变色的紫甘蓝
厨房色彩游戏
紫甘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