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氧化损伤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1-20张鸽
张 鸽
(河南省省立医院妇产科,河南 郑州 450052)
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UM)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妇科病,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白带增多,其主要致病因素尚不明确,大部分专家认为其与正常肌层细胞突变及性激素之间较为复杂的互相作用有关,严重影响女性生理健康[1]。既往临床常采用经阴道UM剔除术治疗此疾病,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但相关研究显示,此术式对于患者氧化损伤程度较高,不利于患者预后[2]。而腹腔镜下UM剔除术由于其具有微创、安全性高等优势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目前临床关于对比两种术式对于UM患者氧化损伤的专项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UM)剔除术对UM患者氧化损伤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回顾性分析我院妇科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UM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腹腔镜下UM剔除术治疗的患者归为观察组(41例),将采用经阴道UM剔除术治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39例)。其中观察组年龄31~48岁,平均年龄(39.47±3.18)岁;病程2~7个月,平均病程(4.53±1.02)个月;单发性肌瘤25例,多发性肌瘤16例。对照组年龄32~49岁,平均年龄(39.28±2.06)岁;病程1~7个月,平均病程(4.49±1.13)个月;单发性肌瘤24例,多发性肌瘤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有可对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子宫B超等检查确诊为UM;②肌瘤数量≤3个;③临床资料完整无缺失。排除标准:①子宫内膜癌变患者;②伴血液功能异常患者;③伴免疫系统异常患者;④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⑤伴精神功能异常患者。
1.3 方法
1.3.1 观察组:予以腹腔镜下UM剔除术治疗,详细内容如下:患者术中取膀胱结石位,予以全麻处理,常规消毒术区并铺巾,分别于脐上缘、左下腹5 cm及右下腹5 cm置入3个套管针(Trocar),将腔镜置于脐部,取垂体后叶素(辽宁卫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0302、20170201,规格1 mL:6 U)12 U溶解于5 mL生理盐水中注射进肌瘤四周宫体部分;扎紧肌瘤根部并依据肌瘤尺寸、位置确定切口大小及方向,而后切开子宫肌瘤包膜至瘤体,牵引瘤体并采用勾剪剔除肌瘤周围包膜及组织连接带,缓缓缩紧套线的同时剔除子宫肌瘤,清理完毕后检查子宫内膜是否穿透,后行常规缝合处理。
1.3.2 对照组:予以经阴道UM剔除术治疗,详细内容如下:术中体位与观察组一致,予以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常规消毒术区铺巾后放置导尿管;术中依据肌瘤位置选取不同入路,对于处于子宫前壁肌瘤,则将膀胱宫颈筋膜分离并将膀胱向上侧轻推后直至腹腔;若肌瘤位于子宫后壁,则将直肠宫颈筋膜分离直至腹腔;进入腹腔后仔细观察肌瘤大小、数量以及位置,同观察组一致注射垂体后叶素后采用布巾钳夹住肌瘤,切开肌瘤包膜后取出肌瘤,确认清瘤完毕后留置引流管并分缝合切口。术后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与术前、术后3个月氧化损伤指标。①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胃肠恢复蠕动时间。②采集两组清晨空腹状态下外周静脉血3 mL,以3000 r/min离心5 min后提取出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肌红蛋白(Myoglobin,Mb)水平,采用生化法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Mb、MDA试剂盒均购自江苏泽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步骤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胃肠功能
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胃肠恢复蠕动时间均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对比(,h)
表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对比(,h)
组别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 胃肠恢复蠕动时间观察组(n=41) 21.35±4.31 2.68±0.95对照组(n=39) 13.06±2.17 1.43±0.48 t 10.780 7.369 P<0.001 <0.001
2.2 氧化损伤指标
两组术前Mb、MDA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Mb、MDA指标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UM作为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器良性肿瘤,多发于30~50岁女性,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变更等因素导致UM发病率逐渐趋于年轻化且发病率逐年升高,给女性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3]。经阴道UM剔除术治疗UM具有对患者机体创伤小、疼痛低等优势,但此术式对于患者氧化损伤较高,可导致患者术后产生不同程度的氧化应激反应。故亟需寻找更科学有效的术式。
表2 两组氧化损伤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氧化损伤指标对比()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aP<0.05
时间 组别 Mb(g/L) MDA(mmol/ml)术前观察组(n=41) 37.52±4.16 10.21±2.21对照组(n=39) 37.62±4.01 10.56±2.47 t 0.109 0.669 P 0.913 0.506观察组(n=41) 16.25±1.37a 3.47±0.74a对照组(n=39) 22.51±1.46a 7.54±1.48a t 19.785 15.673 P<0.001 <0.001术后3个月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胃肠恢复蠕动时间均较长;术后3个月,两组Mb、MDA指标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大,表明UM患者采用腹腔镜下UM剔除术与经阴道UM剔除术治疗均具有显著效果,前者可减轻患者氧化损伤程度,后者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在于,经阴道UM剔除术中于腹腔镜直视状态下缝合瘤腔,可有效避免因手术器械导致的组织热损伤,加快患者子宫肌层愈合速度;且由于此术式患者腹痛较轻,术后无需放置镇痛泵,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尽早排气以及胃肠蠕动[4]。而腹腔镜下UM剔除术中由于可获取较清楚术野,提升术者操作精准性,可避免对于子宫四周正常组织、肌瘤造成损伤,亦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且该术式对于患者机体损伤较小,可抑制茶酚胺等神经物质分泌,有效减轻患者机体氧化损伤程度,降低术后氧化应激反应发生率[5-6]。因此临床治疗UM时应充分尊重患者意愿并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灵活选择术式,以确保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UM患者采用腹腔镜下UM剔除术与经阴道UM剔除术治疗均具有显著效果,前者可减轻患者氧化损伤程度,后者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临床治疗时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