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2021-01-20江立英安玉琴马丽娟
江立英,安玉琴,马丽娟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于某院进行通气治疗的患儿4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n=23例)和研究组(n=23例),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排除伴有先天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窘迫、败血症、颅内出血的患儿,考虑多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排除基线资料差异过大者,比较两组患儿经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情况。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0.6~7 h;体重1.24~2.74 kg。研究组中男性13例,女性10 例;年龄0.5 ~8 h;体重1.12~2.86 kg,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如下:使用小儿呼吸机,将患儿进行气管插管,然后和相关仪器进行连接。设备初始参数:氧浓度设定为04~0.6;呼吸频率设定为25~40次/min;吸气峰和呼气末压分别设定为15~20 cmH2O、5~6 cmH2O,医务人员可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对设备参数进行相应调整。
研究组患儿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疗法进行治疗,方法如下:使用小儿呼吸机进行治疗,行鼻罩式无创呼吸连接界面。设备初始参数:呼吸频率设定为30次/min;吸气峰压和呼气末正压分别设定为15~20 cmH2O、4~6 cmH2O,血氧浓度设定应以有效维持经皮血氧饱和度为依据在0.25~0.6之间调整。医务人员可需根据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及病情对设备参数进行调整,以改善呼吸状态、缓解呼吸困难为调整原则。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并比较。(2)注意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氧疗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情况比较
两组新生儿患儿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相对于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而研究组治疗后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情况()
表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情况()
组别 动脉血氧饱和度 动脉血氧分压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n=23) 0.66±0.04 0.90±0.02 43.17±0.04 72.55±1.22 43.69±1.10 42.90±1.77对照组(n=23) 0.65±0.03 0.89±0.02 42.16±0.03 73.83±2.10 43.70±1.11 43.15±2.18 t 1.27 1.76 0.45 0.76 0.48 0.78 P 0.21 0.38 0.15 0.19 0.63 0.51
3 讨 论
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窘迫等呼吸病症的重要方法之一,常规机械通气需要插管治疗,患儿接受程度低、排斥性强,而且插管较易造成患儿气管等组织损伤,安全性不高[1]。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属于无创通气,无需插管便可实现患儿肺活量的增加,不会对患儿身体造成损伤[2]。另外,此方法在缓解呼吸肌疲劳、纠正患儿缺氧状态方面效果显著[3]。通过本次临床观察发现研究组的患儿,两组新生儿患儿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均明显提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明显降低,说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新生儿中的运用可达到机械通气的治疗水平[4],均能改善新生儿血气指标。进一步研究显示研究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氧疗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对患者的损伤小,更有利于新生儿病情恢复,进而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氧疗时间,降低治疗时间,从而有效解决了机械通气疗法长期治疗造成的气道损伤、感染等不足之处[5]。
综上所述,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能有效改善新生儿血气水平,且呼吸机使用时间与氧疗时间短,对患儿伤害较小,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但鼻间歇正压通气作为一种新型通气模式,其作用机制、对新生儿呼吸及生长发育的远期影响等仍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