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寰宇资讯

2021-01-20

美术馆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术馆艺术家博物馆

当奈菲尔提蒂胸像遭遇21 世纪

When Nefertiti's bust encounters the 21st century

奈菲尔提蒂胸像被认为是雕刻家图特摩斯于公元前1345 年所制。它在1912 年被德国考古队发现,现在是柏林新博物馆最有名望的收藏之一。长期以来,新博物馆禁止观众对胸像进行拍摄,但就在最近,艺术家兼3D 扫描专家Cosmo Wenman 宣布该博物馆将胸像的全部3D 扫描文件通过U 盘寄给了他,并在网上公布并提供免费下载。

Wenman 花了三年时间,经过了大量法律上的拉扯才取得这些文件。在此之前,这座胸像曾在2016 年被人公开过3D 电子文件。据新博物馆说,两位艺术家偷偷将3D 扫描设备藏在风衣下面,运进了博物馆,并制作了这些扫描,但艺术圈并不买账,因为扫描的质量太高了,看起来更像是一次内部文件泄露。借此机会,Wenman 以德国法律规定公立机构有义务进行信息公开的名义,向新博物馆提出了公开奈菲尔提蒂胸像3D 扫描文件的申请。虽然博物馆起先拒绝公开,仅仅提出让Wenman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观看扫描文件,但最后他们服了软,将高清全彩扫描文件交给了Wenman。

“你很难找到理由去解释这种向公众隐瞒数据的行为,”Wenman 在和artnet 的采访中说。“我认为他们的这些条款是对失控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以及更甚有之,一种想象力的匮乏。”

然而,新博物馆寄给Wenman 的文件并非胸像的完全复制—他们在胸像的底部刻上了电子版的版权信息,应用了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违背这些协议意味着侵犯了博物馆的版权—对一件三千年前制作于三千公里外的作品的版权。

纽约大学法学院恩格尔伯格创新法律与政策中心的Michael Weinberg 表示,虽然欧盟的版权法律没有对公有领域作品的3D 扫描文件进行明确规范,但有清晰规定公有领域作品的电子版本不受版权限制。这意味着新博物馆的刻字没有实际意义。但即使如此,Weinberg担心此种版权声明会吓退那些想要用奈菲尔提蒂胸像的3D 扫描文件进行教育、艺术创作,或仅仅是想要在虚拟世界拥有这件作品的人。

不仅如此,这类规定也违背了博物馆的功能和使命—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管者,它应保证人们能够自由接触这些集体历史,而不是像守门员一样挡开人群。这一事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博物馆如何应用电子展品的讨论。虽然很多博物馆都对馆藏进行了3D 扫描,但目前只有少数公开了这些文件。

来源 | Slate,Smithsonian

作者 | Michael Weinberg,Theresa Machemer

美术馆中的Deepfake 技术

Deepfake technology in art museums

去年大热的“Deepfake”(深度换脸)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让视频换脸成为可能。随着 Deepfake app 的问世,这门技术越来越普及,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拿最近的一个例子来说,因为担心 Deepfake 被用于虚假宣传或诽谤,美国加州在选举季禁止人们使用该技术。

在艺术和文化领域,Deepfake 技术被用来进行艺术创作、增加美术馆的用户参与度,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崭新体验。想象一下名画开口说话的样子吧:2019 年,位于莫斯科的三星人工智能中心和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将 Deepfake 技术用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克里姆特的《约翰娜 · 斯托德肖像》等画作,让画里的人动了起来,看起来就像真人一样。不只是画作,Deepfake 技术还令已经过世的艺术家“复活”。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圣彼德斯堡的达利美术馆就用该技术处理了上千个小时的艺术家档案视频,重现了能说会动的达利,“亲自”向参观者述说达利的故事。在这个博物馆和美术馆纷纷争取观众黏度的当下,这一案例为美术馆提供沉浸式体验、增加观众参与度提供了新思路。

艺术家也将 Deepfake 技术用于创作之中。去年,英国艺术家 Gillian Wearing 在她在辛辛那提美术馆的个展“Life:Gillian Wearing”中用 Deepfake 做了一个视频,延续了她的艺术脉络;也有艺术家通过 Deepfake 发表对社会议题的辛辣评论,比如 Bill Posters 和 Daniel Howe 做了一个马克 · 扎克伯格的假视频,讽刺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问题。

不论是用在艺术创作还是美术馆中,Deepfake 技术都有可能改变人们和艺术作品、艺术空间的互动方式。当然,和所有其他技术一样,在它身上机遇和挑战共存。我们应对 Deepfake 在艺术创作和美术馆展览中的潜能保持开放和主动的心态,同时也要努力防止对它的滥用,比如可以不断改善能够检测出视频修改痕迹的算法,或采取措施禁止该技术的非法使用,等等。

来源 | CUSEUM

阳台艺术:疫情中重生的艺术形式?

Balcony art: an art form reborn in the epidemic ?

当公共空间因为疫情原因被缩减和关闭,阳台和建筑的外部空间在公共生活中焕发了新的生机。

一个欧洲的博物馆联盟“国际联盟”(L'Internationale)委任了16 位隔离中的艺术家,请他们在自家阳台进行创作。这个名叫“隔离中的艺术家”的项目致敬了克罗地亚艺术家桑尼亚 · 依维柯维奇(Sanja Ivekovic)在1979 年创作的前卫行为艺术作品《三角》(Triangle)。为了抗议时任南斯拉夫总统的铁托造访萨格勒布,艺术家在她的阳台上读书、喝威士忌,并做一些有性意味的动作。整场表演维持了18 分钟,直到警察命令她回到室内。

国际联盟希望这些被委任的艺术家回应一个问题:“我们的家庭空间是否还有进行公开表态、颠覆公共空间的潜能,正如依维柯维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做的那样?”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会在两个月间由国际联盟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分享。第一位分享的艺术家是斯洛文尼亚的 Maja Smrekar。她在自家阳台的窗外装了一个扬声器,正对着街对面的政府机构播放90 秒片段的《国际歌》(艺术家将这段人们耳熟能详的旋律称作“静止时期的运动之歌”)。这一行为致敬了费里尼1973 年的电影《阿玛柯德》,电影里有一台留声机在教堂的钟楼上播放《国际歌》,但法西斯很快开枪毁掉了它。艺术家从三月开始了这个项目,当时斯洛文尼亚政府刚刚宣布给国家公务员加薪百分之三十,却未能给民众以相同待遇。据艺术家所说,项目将持续到隔离期结束。

来源 | artnet News

作者 | Naomi Rea

V&A 建立“危机中的文化”数据库

V&A establishes "Culture in Crisis" database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简称 V&A)最近发布了一个名为“危机中的文化”(Culture in Crisis)的网络平台,并计划将它打造为“世界上最大型且最便利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数据库”。该数据库鼓励那些保护文化遗产免受战乱、罪犯或自然灾害危害的个人和组织上传他们的项目,希望可以借助平台的力量将相似的项目关联起来,联结文化遗产保护者、潜在的资助者、合作者和专家,同时提高大众对文化保护的意识。

该平台是长期致力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 V&A 的一项新举措。自2014 年创建“危机中的文化”项目组起,V&A 一直在推进关于文化保护知识和信息的分享、举办各类相关的会议、演讲和活动,并在世界范围内支援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从项目成立之初,‘危机中的文化’就一直在联结遗产保护领域的践行者,鼓励大家互相提供机会。这个数据库是自然而然发展的结果。” V&A 的文化遗产保护主任 Vernon Rapley 说。

来源 | 英国博物馆协会

作者 | Yosola Olorunshola

2020 国际博物馆日 关注多元和包容

2020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focuses on diversity and tolerance

今年的5 月18 日,国际博物馆日来到了四十周年。因为新冠疫情,很多国家的博物馆都不得不关闭,而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也适时调整到了线上,以“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为主题,邀请全世界的博物馆设计和分享线上庆祝活动。

国际博物馆日的主办方、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希望通过这一主题,向构成博物馆文化的多元思想致敬,并对那些在博物馆策划展览、讲述故事时用来辨认和消弭固有偏见的手段示以支持。博物馆如何设计线上活动,以让它们抵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在国际博物馆日的官方网站,ICOM 写了一个短指南,列出了一些博物馆可以参考的关键点:

声音:博物馆早有自己讲述藏品的惯例,比如“策展人语”或“馆长导览”等,但或许可以考虑纳入全体员工的声音,他们是一座博物馆背后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存在,不同岗位的员工对藏品会有不同面向的观点;观众:ICOM 一直倡导博物馆在设计活动的时候精确受众,今年很好的一个案例来自旧金山的探索博物馆,它的线上活动旨在帮助儿童理解病毒科学。同时,ICOM 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尤其是那些最容易受隔离和封城影响的人群,比如老人和残疾人,博物馆可以针对他们设计一些活动,或许可以起到一些慰藉的作用;媒介:相对于线下活动,线上活动或许有了更多可能性和自由度,但这不意味着线上活动就能抵达更多的观众。对博物馆来说,数字化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因为它尤其需要在大量的可能性中筛选出适合受众的渠道和语言:除了社交媒体和播客以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开通了热线电话和笔友活动,后者更适合对数字平台不熟悉的群体;内容:只是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还不够,博物馆还应考虑如何讲述,比如思考藏品对于观众的意义、如何通过内容连结不同群体的观众等。

今年的博物馆日不见了往年备受期待的博物馆之夜等大型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消除了物理界限的线上活动,ICOM 也非常及时地发布了一个互动地图,邀请全世界的博物馆将博物馆日活动标记在地图上。这意味着观众可以不必考虑地理位置或脚程,随心所欲地和另一个国家、另一片大陆上的博物馆一起庆祝博物馆日。

来源 | 国际博物馆协会

疫情当下,博物馆如何记录和收藏?

At the moment of the epidemic, how does the museum record and collect?

虽然博物馆因为疫情而大门紧闭,它的员工可一点也没闲着:很多策展人和研究者走上街道,在疫情尚未结束时就开始了记录和收藏的工作。

新地区是芬兰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首都赫尔辛基也坐落于此。因为在芬兰发现的新冠病例有一半都来自于该区,政府在3 月封锁了这一区域。空旷的街道上只能见到三两警察,还有来自芬兰国家博物馆的员工—他们试图通过摄影和采访,记录下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在丹麦、斯洛文尼亚和瑞士,很多博物馆采取了很多新颖的方式来记录疫情,比如邀请人们写疫情日记,并通过邮件发送给博物馆,或是在安全距离拍摄清空的街道和关闭的店铺。

也有博物馆如英国的 V&A 和丹麦的西希默兰市博物馆,正在计划收集疫情相关的物件。V&A 于2014 年成立了“快速回应收藏计划”,用于收藏那些“记录当代历史的重大时刻”的物件,过往收藏有“猫咪帽”(粉色的猫耳编织帽,成千上万的人戴着这种自制的帽子参加了2017 年的美国女性大游行)和一副 Katy Perry 牌的假睫毛,后者代表了全球消费主义文化。

快速回应收藏计划的负责人 Corinna Gardner 表示,她正在考虑收集一些有趣味性的、疫情相关的物件,比如一个可以吸附在门把手上、能让人不使用手就可以开门的装置。

对于这些记录和收藏疫情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说,他们也不能确切地知道这些藏品将会如何被使用,但他们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和观众需要这些资料。

来源 | 纽约时报

作者 | Lisa Abend

危机边缘的博物馆

Museum on the brink of crisis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全球危机仍在继续。近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进行的研究表明,疫情导致了全球8 万5 千多家文化机构关闭,而其中一万多家面临着再也无法开门的局面。

生命最为危在旦夕的当属那些严重依赖门票收入的独立博物馆。同时,虽然 UNESCO 鼓励博物馆对藏品和展览进行数字化呈现,研究也揭示了严重的地区发展差异。比如位于非洲和小岛屿国家的博物馆仅占全世界博物馆数量的1.5%,而由于缺少预算或通信设施,其中有能力提供线上内容的博物馆仅占5%。

就在整个文化领域试图去应对此次疫情,并试图去反思以疫情为契机而明晰的问题时,一些英国学者也指出了一个长期被文化领域忽视的问题:如果未能对历史上关闭的博物馆给予充分研究,我们未来或许还是不能自如地应对博物馆遭遇的危机。

这里所说的“历史”要远远追溯到疫情之前:四位英国学者 Fiona Candlin、Jamie Larkin、Andrea Ballatore 和 Alexandra Poulovassilis 发表了一项名为“博物馆地图1960-2020”的研究成果,标记了过去六十年间英国成立和关闭的博物馆。这一发布于今年3 月的成果,刚巧赶上了这次疫情,这意味着这个地图刚刚面世就已过时,但必须要说的是,这项研究也将非常直观地呈现疫情前后博物馆行业的对比。

“‘博物馆地图’揭示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历史上博物馆的关闭从未被系统记录过,这也为对特殊时期博物馆关闭的研究增加了难度。” Jamie Larkin 博士说。

研究结果发布后,Larkin 博士又发布了一个新的地图,这次是一个可以实时更新的谷歌地图。这个名为“危机边缘的英国博物馆”的地图,囊括了那些面临永久关闭危机或遭遇巨大财政困难的博物馆。Larkin 希望这份地图能够反映这场疫情中博物馆行业遇到的困难,同时也希望它能成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一个实用工具。

来源 | UN News, Museum and Heritage

重开后的美术馆需要哪些安全方案?

What safety schemes are needed for the reopened museum?

随着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陆续重开,来自纽约布鲁克林的设计事务所 Isometric Studio 的一系列图示方案,为重开后的博物馆提供了多项在后疫情时代保障观众安全的实用建议。

建议包括使用地面标记系统,指示观众可以驻足观看作品的地点,这一系统可以根据不同展览变化;通过地面上的箭头指示观众顺着一个方向移动;在美术馆大厅和展厅各处设立消毒设施等等。在售票和问询处,美术馆可以安装护栏,隔开工作人员和参观者;同时,美术馆可以用口罩来替代纸质门票,鼓励参观者在馆内采取安全措施。对于室内展,除了使用地面标记系统以外,美术馆还可以通过限制入场人数的方式来防止观众聚集。

Isometric Studio 还建议美术馆加装通风系统和紫外线过滤系统,净化封闭展厅的空气。

对于室外展,显然,在室外指示观众的活动比室内更难,美术馆可以尝试限制入场人数,同时使用大字号的指示文字和放大的示意图,保证观众在远处也能读到;在装置、展台等的使用上,可以考虑使用易组装的物件。

除了为实体展览提供方案外,事务所也为线上展览设计了沉浸式方案。

来源 | dezeen

作者 | Kristine Klein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发布平等与多元计划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releases equality and diversity plan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近日发布了一项平等与多元计划,回应日益增高的艺术机构改革呼声。

这项多达13 条的新计划涉及了展览、收藏、公共教育、员工待遇等方面,几乎涵盖了关于博物馆运营的所有面向。具体计划包括在未来半年内为全体员工进行反种族主义培训(高层领导的培训在未来两个月内完成);在未来四个月内聘请一位高级多元化总监(Chief Diversity Officer);在2022 年之前对所有实习生提供带薪实习机会;设立一个三百万至五百万美元的基金,支持多元艺术史相关的展览、收藏和项目;以及在未来一年内设立一千万美元的特别基金,用以收藏20 和21 世纪有色人种艺术家的作品。

博物馆馆长 Max Hollein 和董事长 Daniel H. Weiss 在官网发布的声明中写道,他们对社区的福祉负有责任,并且希望这项新计划使博物馆在实现平等、机会、公共服务和社区互助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在这项计划发布十天前,一个由博物馆员工组成的匿名组织向所有博物馆领导层发布了一封公开信。他们在信里写道,很多人都想要对机构存在的结构性种族歧视、或是自己亲身遭遇的种族或性别歧视发声,但也都亲眼看到这些声音如何被压抑和抹去。即使博物馆在2017 年就发布了一项正式的多元化策略,也收效甚微。

另一个组织 For the Culture 2020 是一个致力于推动纽约博物馆消除系统性歧视的组织。虽然大多数机构都在表态#blacklivesmatter,它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这些机构不能停止对有色人种员工发声的压抑或无视,那所有的表态不过是“虚伪至极”。对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新计划,For the Culture 肯定了它对有色人种员工遇到的很多问题的回应,但同时它也说,这些计划需要公众监督,才能让它真正得以实施,从而达到长远的结构性改革。

来源 | artnet News作者 | Sarah Cascone

重开的美术馆,交互艺术的困境

The reopened museum, the dilemma of interactive art

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重新打开了大门,虽然业内人士都清醒地认识到,重开的美术馆已经不是当初关闭的那个美术馆。限制观众人数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因素是,在后流行病时代,美术馆应如何展出以互动为灵魂的交互艺术?

美术馆无疑对观众的安全负有责任,但同时它也需要尽可能地展示交互艺术品通过互动想要传达的概念。以 Felix Gonzalez-Torres 的糖果系列作品举例,在最早期的版本里,艺术家用糖果指代他死于艾滋病的爱人 Ross Laycock。他在展厅的角落堆满糖果,糖果的总重量代表爱人染病前的理想体重。在整个展览过程中,观众可以拣起并吃掉糖果,不断减少的糖果数量象征着日渐消瘦的爱人。在现在这样一个注重洗手和戴口罩、人人对接触唯恐避之不及的时期,很难想象要怎么在美术馆触摸和品尝一件陌生物品。如果重开的美术馆要展示这件作品,那么它恐怕会被绳子围起来。

对于这类和健康与疾病有关的作品来说,美术馆可以增加教育和诠释项目,延伸出疫情语境下的新解读。然而不是所有的交互艺术都适用于这种方式,比如 Harry Bertoia 的《无题(乐器)》(1968),这件作品由竖在黑色底座上的多根细金属棒构成,只有当观众在金属棒间触摸,使它发出声响,作品才算完整。如今观众可能不得不戴上一次性手套了,但由于一次性手套的供不应求,这个方法算得上奢侈,且美术馆不得不为此去准备预算,并教育观众如何使用和丢弃一次性手套。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项则是,美术馆员工来负责展示互动,或录制互动视频,摆在作品旁边。

这又引出了一个难题,如果美术馆不能按照艺术家的原意来展示交互作品,尤其是那些必须通过接触才能完整展示的作品,那么美术馆还应该坚持在疫情期间展示这些作品吗?而疫情结束后,观众自己又是否愿意触碰公共空间的物品呢?

交互艺术改变了人们与艺术品和美术馆空间互动的方式,美术馆需要尽可能地保存这一体验,寻找维持观众参与度和诠释作品的可能性。美术馆很难在展示交互艺术时兼顾安全和质量,但目前来看,将教育项目、安全条款和针对艺术品定制的数字化工具相结合,也许是最大化兼顾二者的策略。

来源 | 美国博物馆协会

作者 | Rachel Trusty

猜你喜欢

美术馆艺术家博物馆
博物馆
去美术馆游荡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美术馆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露天博物馆
加州美术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