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艺博职能部门探访

2021-01-20

美术馆 2020年2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藏品学术

综合办公室:承担沟通、协调、组织、服务枢纽职责

张珺Zhang Jun

张珺(综合办副主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综合办公室作为馆内沟通、协调、组织、服务事务的枢纽部门,承担着全馆行政、人事、财务、固定资产、工会等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馆性会议、展览开幕式、重大活动的组织与协调;负责全馆规章制度建设、工作计划与总结的编写、财务预算与决算报告,以及通知的上传下达和公函的编写传递等;并负责全馆大事记、简报、年鉴、信息的编写工作及重要资料归档工作;承担着全馆图书室的管理和图书资料的购置工作,同时还承担着2018 年和2019 年清华大学办公课题研究的工作,研究成果被评为优秀项目。综合办公室自开馆至今,已经组织数十场专家培训讲座,内容涉及博物馆管理、展览策划、藏品鉴赏、公共教育、博物馆法务知识等,并连续两年组织了全体员工外出调研培训工作。

典藏部:立体化挖掘馆藏作品价值

倪葭Ni Jia

倪葭(典藏部副主任):藏品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公共教育等活动的基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现有藏品近13000 件套,具体分为书画、织绣、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六大类。藏品绝大部分来自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旧藏,以及校友和社会贤达的捐赠。典藏部基本职能主要包括在学术委员会、收藏鉴定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开展的藏品管理、征集、研究与展示、养护与修复等工作。自建立之初,典藏部即制定了《典藏部制度》,内容涵盖:拟定依据、职业道德、藏品操作规范、库房及藏品管理规定、征集管理规定、藏品账目管理规定、藏品修复管理规定、藏品安全利用管理规定及奖惩办法,明确了部门职能和员工职责、工作标准和流程。

典藏部近年策划了“扶桑止水— —王纲怀捐赠和镜展”、“莆孙秋韵— —百菊展”、“吉祥圣域— —藏传佛教绘画与造像艺术展”等馆藏展,出版了3 本藏品研究著作,发表数十篇藏品研究论文,并积极开展面向校内学生的藏品赏析和美育课程。同时积极拓展藏品征集渠道,深入挖掘藏品的艺术、文化价值,力求从藏品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完善博物馆藏品结构体系。

学术研究部:弘扬历史学统,搭建优良学术平台

徐虹Xu Hong

徐虹(学术部主任):清华艺博作为清华大学的重要人文标志,搭建一个优良的学术平台、弘扬历史学统、加快学科间交叉融合和馆际间学术交流是其重要的职责。学术研究部为加强馆藏品的学术研究,提升学术研究力量和水平,每年策划1-2 个立足于基本馆藏的展览,并使其成为馆际展览交流的重要资源。除做好外展的相关学术工作外,学术部每年自主策划1-2 个学术型的文物特展、1-2 个学术型的现当代艺术特展,并与展览配套出版图录,召开学术研讨会、举办学术沙龙、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提升展览的综合呈现品质,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争创国际一流水平。在提升出版物的学术品质的同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探索学科联动、藏品征集、规划目标实施的保障措施等。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打造清华艺博的学术品牌。

展览部:构建特征化展览体系

王晨雅Wang Chenya

王晨雅(展览部副主任):展览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体现艺术博物馆专业影响力和活跃度的一个重要侧面,展览类型丰富,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大。展览部作为艺博展览计划的统筹部门,负责编制年度展览计划、管理展厅档期、申报和执行展览预算等。同时还担负艺术博物馆展览事务的规划、实施与管理职责。自2016 年建馆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能够适应自身体制、业务特征和人员结构的展览组织模式。清华艺博展览可分为自主策划、合作引进和场地支持三大类,在组织模式方面各有区别,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多数展览以艺博为主导。目前展览团队规模非常有限,成员在一定程度上担任着管理角色。从项目管理到设计管理、现场实施管理,涵盖了展览的整个过程。每个展览项目立项后,会配备1-2 名项目主管负责把握项目进度、了解各方面政策、协调各个环节工作的执行。逐渐形成特征化的视觉体系,为支撑类型丰富的展览,展览部必须与外部行业资源紧密联动,吸纳创新研究成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观展方式的变化,如何拓宽展览的维度,将成为我们需要面临的下一个挑战。

设计部:打造博物馆语境下的视觉系统

王鹏Wang Peng

王鹏(展览部副主任兼视觉设计总监):本着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的目标,清华艺博自筹备期以来就非常重视视觉设计工作,整合传播策略下的视觉系统构建,突出艺术性与创造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保障艺博展览高质量、高标准的视觉呈现,注重研究展品与视觉呈现的契合关系,打造基于博物馆语境下的视觉语言,将设计逻辑建构在观众行为与空间关系之上,营造观众视角下的展览语境,传达展览风貌;另一方面在传播中维护博物馆良好的视觉形象,保障各项公教活动、学术书刊、网站和新媒体等平台的视觉品质,保持设计的逻辑性与延续性,在传播中加强观众认知,使清华艺博美誉度增加的同时也提升观众参与度。尤其当下面对新媒体,设计部积极探索新科技,力求新的视觉表达。

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处:建构多层次、多类型、精细化的公共教育体系

张明Zhang Ming

张明(公教部副主任):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处致力于面向清华师生与社会公众构建良好的艺术教育、文化传播和公众服务体系,同时承担外事相关工作。开馆至今,公教部构建了一支包含教育活动策划与开展人员、展览讲解员、公共服务人员、外事专员等在内的专业人员队伍。逐步完成包含多媒体导览设备、艺术实践工作坊、沙龙教室、观众综合服务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策划开展“学术讲座”“专场导赏”“手作之美”“艺术沙龙”“艺博映话”“云朗读”“云导览”“云讲解”“艺博微视”等系列教育活动260 余期,受到校内外公众的高度参与和良好评价。积极构建近5000 人的艺博会员体系,打造了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着力建设的志愿者团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与国外博物馆、驻华使领馆、艺术基金会、画廊等相关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精细化的公共教育体系,推动博物馆、社会和观众个体的共同进步。

信息管理部:打造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博物馆

彭宇Peng Yu

彭宇(信息部副主任):信息管理部承担馆内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建设、管理及维护工作。依托清华大学和第三方技术公司,目前已建设覆盖全馆的网络平台、现代化的网络及信息化机房、云存储数据平台,同时配合馆内其他业务管理部门开发、建设了会员管理、票务服务等应用信息系统,支撑馆内各项业务和服务的规范高效进行。目前还在持续推动典藏系统等软件系统建设,逐步推广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信息管理部的另一重大部门职能是负责馆内宣传相关工作,包括展览、活动及重要事项的宣传策划及推介,与学校宣传主管部门的对接及信息共享,校内外媒体的联络、组织接待以及活动策划等,重视宣传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以官网、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为主,海报、宣传册页、导览设备等为辅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平台,向校内外观众、专家、文物爱好者等传达新鲜及时的展览、丰富多彩的公教活动以及品类多样的服务信息。同时承担馆内各工作领域的影像、视频、音频、文本等各种媒体形式的通用资源数据的采集、加工、存储和利用管理工作。开馆至今,与艺术媒体机构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持续提升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事业发展部:连通社会力量

张晓Zhang Xiao

张晓(事业发展部):为促进艺术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搭建与社会贤达、精英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掘博物馆文化内容,全面开展博物馆辅助经营工作,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成立事业发展部,负责组建博物馆理事会、顾问委员会、对接商务赞助合作、统筹管理博物馆内经营事务。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理事会,是艺术博物馆的最高决策和监督机构。事业发展部配合筹建博物馆理事会,联络理事,组织召开每年一度的理事会工作会。努力对接社会资源,为博物馆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及更多商业拓展机会。针对博物馆票务工作,组织搭建博物馆票务系统,建立票务制度,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购票,疫情期间,设置预约体系,分时段满足观众入馆需求。博物馆文创工作是博物馆文化内容的再创意,也是博物馆展厅的延伸,自2016年至2019 年清华艺博共计开发文化创意产品500余款,上市销售产品300 余款,涵盖文具、服装、饰品、家居、玩具、食品、日用等多品类的50 余种产品形态,形成“艺博小花”“尺素情怀”“营造中华”“经典馆藏”“艺博大家”五大主题产品系列,多次荣获文创大赛奖项。

设备工程与安保部:提升大学博物馆运维保障

吴同Wu Tong

吴同(安保部副主任):根据清华大学发展规划和艺术博物馆的定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设备工程与安保部全面承担博物馆馆舍及设备设施维护、物业运行、安全保卫和开放接待等职能。设备工程与安保部共有15 名员工,其中副主任两人,安全主管、工程主管、物业主管各一人,特勤两人,中控员八人。自成立以来,设备工程与安保部按照学校及馆领导的部署,紧盯世界一流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管理水平,结合清华大学安全保卫要求和特点,总结运行规律,研究完善博物馆风险管理和运行管理的制度流程,逐步完善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实现安全运行。自开馆以来,设备工程与安保部根据艺术博物馆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场馆设备设施功能的改善提升,组织外包服务公司为业务部门、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在开放接待方面,设备工程与安保部逐步制定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高峰保障方案》等工作规程。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藏品学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