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变革:理论与对策

2021-01-19李超凡

中国流通经济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转型升级数字化

李超凡

摘要:消费互联网主要针对的是个人用户的消费过程,显著改善了消费者在饮食、出行、娱乐等方面的生活体验,而产业互联网则主要以生产者为用户,通过生产环节、流通环节、组织环节等方面的数字化改造,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效率提升,是不同于消费互联网以“流量为王”为特征的价值提升过程。我国应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主线,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贸信息的大数据融合平台,鼓励数据信息的公开化与智能化,推进公益性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实现行政管理功能的政府化、经营服务功能的市场化;推进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数字化、冷链全程化,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和即时性方面的需求;整合农产品流通的生产端,减少农产品流通层级,促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反馈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业流通互联网信息平台,提高流通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强有力的上游生产流通组织主体,最终实现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变革。

关键词:产业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1)10-0012-09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传统工业品的零售环节,互联网给传统工业品的流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后,初代互联网带来的流量红利逐渐弱化,通过消费端的互联网化改造带来的消费力解放进入瓶颈,供给端的升级改造成为国家与社会新的关注焦点。初期移动互联网的主要阵地是消费环节,通过直达消费者的方式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形态,而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在向中上游的产业互联网发展。在2015年,国家审时度势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作为农业大国,农业领域的产业互联网更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一直为国家所关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于2017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提出全方位的要求和引导。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继续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关注点,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振兴的“三农问题”,还关系到农产品价格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国计民生的问题。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极大改变传统工业品流通的背景下,农产品流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应如何顺应互联网与数字化带来的变革潮流,更好地满足建设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需要,是流通学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简单理解,农产品流通过程就是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依赖于批发市场为主导的传统流通渠道,平台电商崛起后,以每日优鲜、盒马鲜生、多点等为代表的不同业态模式开始切入农产品流通领域,但农产品流通不同于工业品的流通,它更受制于上游供应链的把控与组织,农产品消费的即时性、可追溯性、高品质等需求都需要通过中上游的改造来满足。近些年,以每日优鲜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平台以及拼多多为代表的综合类平台电商开始了对农产品上游供应链的投入,很多企业已经从消费互联网改造消费者行为的上半场发展到利用产业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产品流通形式的新階段。产业互联网的内涵是什么,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具有着怎样的特点,产业互联网能够与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行业产生哪些联结,又在哪些层面上具有提质增效的空间,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内容。

(一)互联网与数字化背景下的商贸流通

近几年,伴随着国家对“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互联网应用扩展背后的理论内容。张永林[ 1 ]构建了网络复制经济模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物资流已经转化为信息流,信息不再是虚拟存在,而是成为物质性的创新。祝合良、王春娟[ 2 ]集中研究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理论,认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包括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供求信息精准匹配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产业互联网成为产业振兴的助推器、“区块链+供应链”成为产业大规模协同发展的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的核心特征,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我国未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商贸流通业是受惠于互联网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居民日常消费形态的行业之一。基于丰富的行业实践,众多学者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探索。谢莉娟、王晓东[ 3 ]对数字化零售进行了基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认为数字化零售不是对流通和零售本质的颠覆,其核心在于以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适应新技术时代供求矛盾变化为诉求的流通效率突破,具有着洞察消费需要、促进供需匹配和联动再生产配置的潜在机制。俞彤晖、陈斐[ 4 ]认为在数字经济和消费约束的影响下,商贸流通的角色正在由产品交易者转换为消费引导者,由市场接收者向生产组织者转变,流通行业在整条供应链中的地位上升。赖红波[ 5 ]认为,“新零售”的本质,是数据技术推动,数据是各行业的“原油”,计算能力则是将数据“原油”转化为动力的引擎。李晓雪、路红艳、林梦[ 6 ]认为,数字化转型已经是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机理,是数字化技术驱动下的以消费需求为核心的生产供给体系和流通供给体系的变革。谢莉娟、庄逸群[ 7 ]认为,互联网加速推进了以流通组织尤其是以零售逆向整合供应链为主要路径的拉式产销变革,零售成为新情境下供应链重构的重要推动力。此外,也有学者进行了案例研究,张旭梅、吴雨禾、吴胜男等[ 8 ]分析了百果园2008—2018年的全渠道转型过程,提出生鲜实体店全渠道转型经过的三个阶段。刘向东、汤培青[ 9 ]以天虹股份为案例,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分析后发现,实体零售商数字化转型经历了多渠道、全渠道和智慧零售阶段,企业内部存在着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和组织优化三者互动发展的需要。

可以看到,对于流通业中的互联网与数字化变革,现有文献已经从具体商业实践逐渐上升到理论层面,重点对零售业的数字化变革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归纳,也对零售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进行了探讨。然而,新技术对流通业的影响远不止于零售层面,对于农产品流通而言,具有着不同于传统工业品流通的产品特点、流通渠道架构等,需要理论上的深入探讨。

(二)产业互联网与我国的农产品流通

中国传媒大学—京东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产业互联网扶贫年度报告》认为,目前我国的扶贫模式正在从电商扶贫向产业互联网扶贫转变。其中,电商扶贫模式的核心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作为超级营销渠道,将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销往全国;产业互联网扶贫模式则是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动能,使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流通乃至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互联网与农产品流通结合方面,部分学者从电子商务角度研究电子商务对农产品交易的作用。郭娜、程祥芬[ 10 ]以网红经济为切入点,以“巧妇九妹”为例分析了“短视频+网红+直播+电商”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分析网红经济促进农产品交易的作用机制,如降低获客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等。张旭梅、邓振华、陈旭等[ 11 ]基于易果生鲜和海尔合作的案例,分析了生鲜电商跨界合作的商业模式。也有学者对该模式的效率提出质疑,如唐红涛、郭凯歌[ 12 ]在关系契约分析框架下比较了四种模式的生产效率,认为“农户+电商市场”模式缺乏信息优势、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无法达到最优效率,农户在契约关系中的谈判力影响着农产品电商模式的生产效率。

还有学者对供应链角度的“互联网+”进行了探讨。王磊、但斌、王钊[ 13 ]以集散和中转功能扩展为基础,提出产地供应商、销地供应商和集散型供应商的“互联网+”转型策略,关注于“产—供—销”的“供”阶段。王威[ 14 ]认为,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农贸批发市场和电商企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赵晓飞等[ 15 ]认为,传统的以批发市场和零售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在满足新消费需求以及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越来越不适应大数据技术的需要,应以大数据应用为突破口,构建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智能交易网络,促进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革。吴志坚、邱俊杰[ 16 ]认为,“互联网+”将从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升级農业组织、整合农业产业链、打通农业营销渠道等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并重点分析了农业合作社运营生鲜电商平台的优势与挑战。可以看到,现有文献已经关注到互联网对农产品流通全渠道的变革作用,但仍然缺乏从产业互联网角度对农产品流通的数字化变革进行重点分析的理论文献,本文则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

(一)产业互联网的内涵及其与农产品流通数字化的联系

如果说消费互联网主要针对个人用户的消费过程,那么产业互联网则主要以生产者为用户,通过在生产、交易、物流等环节的网络化改造实现提高效率的目的;消费互联网的发展使消费者在饮食、出行、娱乐等方面的生活体验有明显改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则是通过生产环节、流通环节、组织环节等方面的数字化改造,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效率提升,是不同于消费互联网以“流量为王”为特征的价值提升过程。

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已有的互联网化改造多限于消费互联网架构下,以生鲜电商为代表,通过线上下单、线下派送的方式,满足消费者即时性、便捷性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消费端的变化对中上游的分销环节和生产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产生了产业互联网改造农产品流通端与生产端的需要,目前农产品流通升级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农产品流通整体的数字化发展。可以说,农产品流通数字化是产业互联网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具体表现。如果将农产品流通数字化理解为基础设施层面的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改进,那么产业互联网实行的基础条件就是农产品流通数字化的实现。

本文借鉴祝合良、王春娟[ 2 ]的观点,认为产业互联网是围绕业务流程,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生产业务相结合,改变传统产业原有的商业模式、组织架构、供应链协同模式,通过扁平的产业形态、高效的业务流程、广阔的价值创造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与升级。

(二)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

农产品流通本身具备很强的民生色彩。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改革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国情特色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这既同我国的地理条件相关,也与我国特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不同气候带覆盖下的资源差异很大,促成了农业的多样性。二是在人多地少和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下,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出小规模、细碎化、分散化的特征。2007年,世界银行把土地经营规模在2公顷及以下的农户称为“小土地所有者”(Smallholders),我国农户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仅为该标准的1/3,被学界称为“超小规模”或“超小的经营者”。[ 17 ]三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结构,导致我国饮食结构中生鲜蔬菜需求占比较大。

在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集体生产被家庭联产承包制代替,统购统销的流通模式被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市场化流通体系代替,现有农产品流通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农户+农贸市场。农民直接将自己的农产品运往农贸市场或者作为街边摊贩销售,不需要规模化的集散环节,直接面向消费者。

其二,农户+田间经纪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这是目前国内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导形式之一。由专业流通从业主体负责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通过田间采购、当面对手交易、买断所有权、自主进行小规模集散、自主或者外包运输到产地批发市场的方式,实现初级的农产品集散,并通过多层级的批发市场最终于销地批发市场实现集散。

其三,农户+合作社+采购商。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有合作社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其指导组织农业生产、承担农产品购销、负责农业生产资料售卖的职能在市场经济和农民自主化经营的冲击下淡化。然而,有些地区仍保留着合作社组织网络,其乡镇覆盖率非常高。在这种流通模式下,大型超市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由合作社组织生产,采购商负责运输、检验,超市负责最终的销售环节。

其四,农户+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通过与大规模的农户签订合约或者股份制的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生产原材料与生产性服务,农户负责种植和提高产量,而不用担心销售问题。此外,还有龙头企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民的自建基地生产模式,将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将生产、包装、运输甚至零售都内化为企业内部的交易行为,一体化程度较高。

在实践中,以上几种模式往往会出现主体的交叉。如在大型超市的采购中,既有合作社的直采渠道,也有通过层级批发市场进行的采购;龙头企业除直连农户外也会选择批发市场或者合作社的合同模式等。但总体看来,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主体的多环节、多层级的间接流通形式,田间经纪人、合作社等在流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农超对接模式、龙头企业主导下的合同农业等为代表的农产品直销模式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三)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数字化需要

目前,农业与互联网之间的链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流通领域,以各种类型的生鲜电商和农产品电商为主;二是农业服务领域,以农业金融服务、农用物资服务为代表;三是农业生产领域,以互联网+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如网易养猪等互联网企业。其中,农产品流通领域是近几年最大的热点,虽然仍属于消费互联网的范畴,但生鲜电商的持续火热迅速改变了零售端和消费者的互动模式。在生鲜电商业务进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生鲜领域不同于普通的工业品,对供应链的物流、仓储等硬性条件与生产规划、营销策略等软性条件的要求更高,这也催生了企业对上游供应链的整合需求。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趋势下,拼多多、每日优鲜等综合电商、生鲜电商都开始了对上游货源渠道的整合,超越了消费互联网的范畴,产业互联网在农业流通领域的应用成为新的社会需求。

在传统的农业流通渠道中,以田间经纪人、合作社、批发市场等角色为核心,其中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中非常重要的中介环节,但目前互联网对该環节的改造较为欠缺。近些年国家正在加快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互联网化与产业化改造步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2020年5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12个部门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实施意见》,鼓励生鲜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构建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从商品集聚平台向产业集成平台升级。产业互联网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既是企业扩展业务的需要,也适应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趋势。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

批发市场是农产品价格信息的主要传递渠道,在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不同层次上,通过各个环节的对手交易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在流通地域广、流通链条较长、流通主体偏中小型化等渠道特点下,批发商、渠道商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14 ]。其中,批发商以其在渠道中对价格、质量、物流速度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控获得流通中的信息垄断优势。然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互联网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将原有由批发商掌握的信息“黑箱”打开,并实时展示在网络上,交易者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多渠道询价,降低了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这对传统批发商和实体批发市场而言意味着业务量与利润率的下降,甚至关系到持续生存的问题。

从国外流通实践看,批发市场也遇到了与国内相似的问题。在日本,“批发无用论”曾在20世纪中期流行,而后续大型综合商社的发展表明批发业仍具有较强的活力[ 18 ]。1998年日本水果的批发市场经由率为61.7%,2012年降为42.4%[ 19 ],虽然占比有所下降但地位仍在。在美国,流通渠道经历了“去中间化”到“再中间化”的历程。在我国工业品流通渠道中,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对原有批发职能的剥离,批发业整体趋于衰弱,零售商在连锁经营、平台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愈加强势,成为渠道中的主导者。

不同于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工业品流通的快速渠道变革,农产品批发市场虽然同样面临着电商直销的冲击,但仍然扮演着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角色。实体农产品批发市场具备商品集散、库存缓冲、调节供给、提高交易效率等功能,同时批发商发挥着对商品的质量检测分级、资金缓冲等作用。在互联网推进产销对接的背景下,这部分功能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转移,同时对批发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产品质量把控、物流速度、冷链保鲜的完整度等方面的要求更严,这也是产业互联网与农产品批发市场能够联结并完善的环节。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主线,应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数据的采集应用,构建农贸信息的大数据融合平台,鼓励数据信息的公开化与智能化,培育第三方的信息中介组织;在硬件加强之外,配套以相关的制度改善,推进公益性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实现行政管理功能的政府化、经营服务功能的市场化。

(二)农产品物流端

农产品物流过程包含产品采摘、包装、加工、仓储、运输、配送、装卸等诸多环节,流通链条冗长,行业资源分散,环节企业众多,物流成本随之提高[ 20 ]。此外由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企业的物流技术能力薄弱、冷链建设不健全等因素推高了农产品物流损耗率。以果蔬类农产品为例,发达国家的果蔬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一般在5%以下,美国则只有1%~2%,而我国却高达25%~30%[ 21 ]。特定种类的生鲜品对物流的即时性和运输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波士顿螯龙虾一旦脱水运输超过48小时,成活率将大大降低。在消费品质需求愈加提高、线上农产品消费快速发展的市场中,直接面临转型升级挑战的便是物流行业。

不同于批发市场所包含的实体场所、政府管理机构、批发商户等诸多角色,物流行业具有明显的企业属性,是目前互联网改造进程最快的行业之一。电子商务企业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物流行业在过去十几年中的高速增长。同时电商平台企业在农产品、农资和日用品中的业务扩展,也使物流行业变革的触角逐渐伸向农村。例如,拼多多的“农货中央处理系统”以农户为基层单位,构建了“山村直连小区”的新型农货上行模式;菜鸟乡村物流已进驻29个省份近700个县,建立了近3万个村级物流站点;京东物流目前已覆盖大陆地区所有区县,超过55万个行政村;“供销e家”建设了300多个县域电商运营和仓储配送中心,改建了3万多家电商服务站[ 22 ]。

在农产品物流市场,由于众多长尾货主(需求端)和卡车司机(供给端)都属于小微企业甚至个人,导致整个市场的供需资源趋于零散,信息不对称严重,是典型的非标准化市场。整合货车供给端、运输需求端形成规模效应,并通过算法建立线上交易平台,实现需求和供给的高效匹配,是未来产业互联网改造物流业的方向,目前已经有诸如满帮、货好运等企业在公路货运、内贸航运领域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比普通工业品物流领域,农产品领域生产需求更零散,以冷链物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更薄弱,流通环节更多样,农产品物流的互联网化改造不仅需要企业的投入,更需要政府在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以及在地理选址、交通规划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产业互联网在技术层面对农产品物流业也有着巨大的改造潜力。我国的农产品流通过程本身粗放化程度明显,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数字化、冷链的全程化等滞后于消费的需要。刘刚[ 23 ]将生鲜电商的物流服务创新分为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理念创新、物流组织创新和物流服务界面创新。在物流技术层面上,诸如GPS技术、RFID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等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有着巨大的推广空间。在关键的冷链环节上,不同生鲜品类有着不同的冷冻需求,精准的温控技术应该覆盖从产地预冷、冷库储存、冷链运输、冷链配送的物流全过程,并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全程的温度监控、湿度控制与定位。再加上配套以适用于互联网时代下的流通组织与流通理念,以物流效率的提升为核心,以消费者价值的增益为目的,产业互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大有可为。在实践中,京东物流、多点、京东到家等通过自建物流、与大型商超深度合作或众包物流等方式,整合线上线下的物流需求,联合产业资源,对物流环节进行智化升级,配套以数字基础设施的搭建,实现对传统生鲜物流模式的改造。

(三)农产品供应链上游生产组织端

虽然农产品流通渠道有着多种形式,但对于农民来说,关乎其切身利益的则是直接对接他们的一环。在实践中,除“农户+农贸市场”的直接交易方式外,该环节多以田间经纪人的形式出现,或者合作社组织农民生产并收购,也有少数是以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直接组织农民生产、进行农产品销售的形式,但这种方式在我国较少,田间经纪人的原始对手交易形式占据主导地位。从商流角度看,农民在和田间经纪人或其他主体完成交易后,农产品的所有权就实现了从生产者到流通者的转移,农民完成资金回收,在后续的多层级批发、多渠道零售中农产品价格增长产生的收益已和农民无关。长期以来,我国这种纵向层级多、横向渠道多的农产品流通方式造成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高损耗率,加剧了农产品在层层加价后的民生压力,也出现消费端农产品价格上涨、居民生活压力加大但同时农民增收缓慢的现象。

流通业既有面向生产的“排水渠”功能、加快货畅其流的价值实现功能,也有面向消费的“引水渠”功能,促进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帮助解决好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供给侧产能配置问题[ 3 ]。我国农产品流通长期存在的问题是流通难以反馈并指导生产。我国农业以小农生产为主,在计划经济时期,通过集体农庄生产、合作社收储的形式进行农产品的流通,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田包产到户加剧了生产与流通的碎片化,田间经纪人成为农产品流通中重要的对接角色,他们以丰富的对手交易经验与规模化的收储掌握着前沿生产信息与下游交易信息。然而,囿于地区的局限、技术的落后,以及资金规模小、统一有效管理差等因素,经纪人之间易形成恶性竞争或地区性行业联盟,不仅不能对上游生产提供信息反哺,还有可能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在农产品流通变革中,整合流通的生产端、减少农产品流通层级、推动流通信息反馈指导生产是重要的改革方向,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农产品流通实现经济价值之外重要的社会价值。从马克思的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的社会再生产流程来看,这部分内容不是单纯的流通环节内容,既会对生产环节产生影响,也会对上游生产的组织形态、生产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农产品流通层级过多、农民利益易受侵害等问题的解决,仅依靠产业互联网的技术改造远远不够,必须在管理与生产组织方式方面进行调整。在贵州省安顺市,通过建立农產品流通协会,将销售大户和80多名农村经纪人纳入协会中,整合了销售渠道,并有针对性地对坝区的种植大户下订单,实现以销定产。在农产品流通中,在小农生产方式难以短期内改变、家庭农场普及有限的情况下,需要一个集中的利益代表主体来维护农民在市场竞争博弈中的利益。这种主体可以是政府组织的流通协会,也可以是重组后的农民合作社机构。近几年,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生鲜产地直销模式即是以生产环节的合作社组织化实现了产地最初一公里的初步集中、分拣和物流,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也有能力进行产地仓储、冷链预冷等基础设施投资,是值得关注的流通实践。

在农产品流通的信息流反馈方面,作为技术支撑的产业互联网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4G/5G的通信设备和软件都能对传统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这需要在通信网络、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方面的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生产期和消费期错位,其易腐烂性推高了仓储成本,使农民始终面对较高的产品销售风险。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开始数字化改造。在工业品供应链中,对线上交易数据进行分析解构,可以针对性地指导生产。而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流通渠道内缺乏强有力的流通主体,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滞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特性又使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难度加大。未来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流建设应以政府与企业协作为主体,开发地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同时政府加大政策引导,提高农业生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强化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反馈功能。

(一)结论

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流通业的形态。以工业消费品为先导,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工业品的流通形态,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则使消费方式实现了线下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转变,带来了流量与消费力的解放。但对农产品流通而言,仅限于消费终端的消费方式与消费者流量的改变难以从深层次上推动流通效率的提高,更广阔的渠道中上游有着巨大的提质增效的空间。本文以产业互联网为主线,围绕产业互联网的内涵与外延,在分析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主要渠道模式的同时,分析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化需要,认为批发市场、物流环节与上游生产组織环节分别代表着渠道中的核心流通主体、物流承载中转与生产组织的内容,重点分析了产业互联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空间与可改造内容。最终,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产业互联网的内涵与消费互联网不同,具有着对产业升级更大的意义。以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为核心,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改造,以信息与通信技术赋能企业经营,实现对信息、资金、资源的整合,提高产业的运行效率,是产业互联网不同于消费互联网的重要特点。产业互联网超越了对消费者行为改造的范畴,为生产与流通的升级提供便利,更具有广阔的提质增效空间。以电商平台为载体,产业互联网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工业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它们以算法为核心,以消费数据、生产数据等为“燃料”,使生产组织与销售推广过程更有效率。但在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产业互联网商尚未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产品流通的产业互联网化改造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支持。

2.限制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流通基础设施的不足。农产品流通在区域上的广度、城乡下沉的深度上都要甚于传统的工业品流通,再加上农产品本身的易腐坏、标准化程度低等特性,对以冷链物流、冷链仓储为代表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要求更高。此外,产业互联网化的基础条件之一是农产品流通环节数字化水平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这需要通讯网络设施的全面铺设、农产品流通标准的清晰化、互联网技术下沉等多方面的努力。而长期以来农产品流通从业人员的低学历水平与老龄化造成的人力资本薄弱,也是农产品流通升级改造中需要着重关注的内容。

3.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分散性特征明显。在流通渠道上,整体环节多、层级多、分散性强,缺乏强有力的渠道主体协调流通上下游;在上游生产环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推进了生产的进一步细碎化,“小生产”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小农生产的稳态格局以及分散性特征明显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了流通渠道整合的难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4.批发市场仍然在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背后存在着适应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国情的基本逻辑。地域广阔的农业生产条件与小农生产的基层生产形态,决定了多层级的批发市场在集中物流、商流、资金流上的重要作用。产销的直接对接虽然是发展趋势所在,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批发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议

1.增加农产品流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是限制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我国生鲜农产品高损耗率的背后是冷链仓储、冷链物流方面的投资不足、农业产业信息化程度偏低,必须加快现代农业设施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未来可以采用政企合作或者地方投资的方式,提高冷链仓储与通信设施建设水平,搭建有影响力、覆盖广泛的农业流通互联网信息平台。

2.农产品的流通组织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并保护农民利益。小规模生产和大流通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数量众多的小农户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一个主体来维护其利益。在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形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全产业链”。政府应以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为切入点,推动农户端流通的规模化、集约化,并以产业互联网改造为抓手,推进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主体融合到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的潮流中。

3.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改造。在批发市场的性质上,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化试点与改造,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调节、稳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作用,保护生产与流通从业者利益。在硬件水平与制度设计上,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提升批发市场在冷链物流、冷链仓储、质量检测、供应链金融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交易的标准化、数字化中的作用,构建大数据平台,强化价格监测、物流统筹、指导上游生产等方面的功能。

4.积极吸引人才参与农产品流通的产业互联网化改造。我国农产品流通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偏低,年龄偏高,综合素质难以适应新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实。农产品流通的产业互联网化改造不仅要求基础设施完善,还需要信息技术、美工制作、网络宣传、技术开发等专业人才,需要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机构持续不断的努力。

5.搭建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高效连接。我国农业产业链较长,农产品的交易习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盲目地“减少中间环节”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使资金、物流、仓储之间快速匹配,是当前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最终必须依赖于流通环节内的技术含量和人力资本,这才是产业互联网对农产品流通的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永林.网络、信息池与时间复制——网络复制经济模型[J].经济研究,2014(2):171-182.

[2]祝合良,王春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产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对策[J].财贸研究,2021(3):14-27.

[3]谢莉娟,王晓东.数字化零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2):100-110.

[4]俞彤晖,陈斐.数字经济时代的流通智慧化转型:特征、动力与实现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0(11):33-43.

[5]赖红波.数字技术赋能与“新零售”的创新机理——以阿里犀牛和拼多多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20(12):11-19.

[6]李晓雪,路红艳,林梦.零售业数字化转型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20(4):32-40.

[7]谢莉娟,庄逸群.互联网和数字化情境中的零售新机制——马克思流通理论启示与案例[J].财贸经济,2019(3):84-100.

[8]张旭梅,吴雨禾,吳胜男,等.互联网环境下生鲜实体店全渠道转型路径及机理研究——基于百果园2008—2018年纵向案例研究[J].软科学,2020(3):129-136.

[9]刘向东,汤培青.实体零售商数字化转型过程的实践与经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2-21.

[10]郭娜,程祥芬.网红经济背景下农产品线上销售模式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4):124-127.

[11]张旭梅,邓振华,陈旭,等.“互联网+”生鲜电商跨界合作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易果生鲜和海尔合作的案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50-60.

[12]唐红涛,郭凯歌.农产品电商模式能实现最优生产效率吗?[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2):5-16.

[13]王磊,但斌,王钊.基于功能拓展的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互联网+”转型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8(12):5-17.

[14]王威.农贸批发市场信息化转型之路[J].中国国情国力,2020(6):53-54.

[15]课题组.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J].中国流通经济,2020(12):3-10.

[16]吴志坚,邱俊杰.农业合作社运营生鲜电商平台的挑战、意义与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9):197-206.

[17]魏后凯.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转型[J].中国农村经济,2017(5):2-17.

[18]王晓东,张昊.论独立批发商职能与流通渠道利益关系的调整[J].财贸经济,2011(8):81-86.

[19]耿艺,叶童,高琦,等.从日本水果流通中得到的启示[J].食品工业科技,2016(6):20-24.

[20]薛建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化改革的方向选择与政策调整思路[J].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2):32-38.

[21]周围,李想,濮晓鹏,等.2011年我国农产品流通状况及特点分析[J].中国农村科技,2012(6):30-33.

[22]吕建军.中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报告[R].2020.

[23]刘刚.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3):12-19.

责任编辑:方程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Internet:Theory and Countermeasures

LI Chao-fan

(Business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The consumption Internet is mainly about the consumption process of individual user;and it is used to significantly change consumers’experience in terms of diet,traveling,and entertainment. While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is mainly about the producers;it can realize the redistribu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roug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terms of production,circulation,and organization;and it is the process of value improvemen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sumption Internet which taking“viewership first”as the characteristic. China should,first,take informatization and digitization as the main line,strengthen the infrastructural construction for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olesale market,establish the Big Data integration platform,encourage the open and smart data information,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on-profit wholesale market and core network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and realize the government-oriented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and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al and service function;second,China should promote the standardized and digitalized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cold chain,and meet the consumers’requirement in terms of quality and immediacy;third,China should integrate the production e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reduce the hierarchy of that,promote information feedback,increase farmer’income,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nd fourth,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Internet information platform,improve the quality of circulation professionals,establish the powerful main bodies of upstream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to finally realiz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Key words:industry Internet;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digitization;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猜你喜欢

农产品流通转型升级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互联网+”时代贫困地区农产品进城模式创新研究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农产品流通途径研究
大都市圈农产品流通发展趋势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