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引生活长流水 赢得“美”花一片开

2021-01-19李伟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教育模式

摘 要:无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主张,在本质上都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的活水源头现象和相辅相成关系。美育与生活“同在”。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将审美教育与生活现象相互渗透并深度融合,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和教学过程,进而开创美育之花盛放的新局面。

关键词:全科美育;生活化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5-0086-02

引  言

无论从知识起源还是从学科发展而言,美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都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美育是“水”,生活就是“水之源”;如果说美育是“木”,生活就是“木之本”。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只要“生活之水”下泉源丰盈且永不枯竭,包括审美教育在内的“教育溪水”就会不断流淌。工具性教学是这样,人文性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初中教育正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发展阶段,把师生审美活动投放到社会生活背景下并积极进行有效的互动,既可以有效优化结构和过程,逐步拓展教与学的宽度、深度和厚度,又能在学用结合中不断放大“善教乐学”效应。

生活化教育的内涵、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如何通过生活化互动教育来取得令人期待的效果呢?文章试从以下几点简要阐述。

一、简析初中生活化审美教育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顾名思义,“生活化教育”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在链接生活和内外互动的状态下,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组织生活实践等途径,把校园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努力攫取“教育生活化、生活化教育”效果的活动形式。这既是一种开放型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实质性行为实践,还是新时期大力推进“以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探究[1]。

就审美教育来说,积极开展“以德树人”指向下的生活化教育活动的影响深远,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有利于”上。一是有利于在校园与社会生活之间架设一座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桥梁”。现行教材编写遵循“生活的逻辑”,在内容上彰显了“生活气息”。只有在生活化教育回归的状态下,理性教育才能更好地达成实践目的,美育情感才能更好地贯穿在学用感悟中。二是有利于凸显美育内涵,不断放大教育的意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把美育活动与生活元素相连,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和审美情感,又能使他们身临其境,在生活实践中更好地发现与挖掘“美与美感”,进而逐步走向“求取真知、学做真人”的良性发展之路。三是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生活化“审美与道德”教育。在生活化教育活动中,人们会潜移默化地发现并体会到越来越多的“真善美(假恶丑)”,并在长期审美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自主调整、自我优化、自觉积淀,审美与道德意识也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深厚。由此,生活化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对生活化审美教育模式的策略性构建与探究

(一)在人文关怀教育理念下,通过“教材活动、内外链接”构建和谐教学关系,在生活化互动教育中不断走向深度状态

基础教材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三大特性”——权威性、指令性和指导性。在学校教育中,极具“例子”特质的基础教材内容不仅是开展学科活动的优质资源,还是引领“双性(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和“内外互动”的主要依据[2]。

以初中美术“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内容为例,在对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进行赏析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曹操的《观沧海》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让他们在联系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的基础上,认真感悟作者的宽广胸怀和思想情感;接着,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研讨心得。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带领学生尽情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名画作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大气磅礴的时空画面、精湛的名家手法,还能激发师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书画艺术的热爱。

(二)在人文关怀教育理念下,通过“信息支撑、内外链接”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在生活化互动教育中不断走向深度学习状态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最具实力、最有活力、最富潜力的教育资源和辅助手段,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将信息元素科学合理又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

以“在树木的变化中寻找季节”为例,在审美教育活动环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把大自然中的一些树木代表“在一年四季的变化状况”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并通过定格、缓放、回放、快放等分阶段演播,引领学生在时间与空间、远近与高低、动态与静态下,切实有效地观赏与体悟,交流与分享。

(三)在人文关怀教育理念下,通过“情感实践、内外链接”构建和谐教学关系,在生活化互动教育中不断走向深度学习状态

“不能深入原野,难以饱赏天地美色;不能融入江河,无以感知水之冷暖。”意在强调“情感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论对于工具性教学,还是对于人文性教学来说,自主实践状态下的情感体验活动既可让师生身临其境、求得“真经”,又能在“手口眼脑”协调互动中将他们逐步引向“求真知、学做人”的发展道路。在校园中,我们要激励师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注意观察人物活动的神态变化和物象变换;在校外,我们要鼓舞学生深入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和大自然生活中,观察人与自然的现象,认真感知其中的道德情感元素。这不仅是激发审美学习情趣、活力和灵感的重要源泉,还是培养与引领师生道德与审美意识的不竭动力。

(四)在人文关怀教育理念下,通过“德智互动、内外链接”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在生活化互动教育中不断走向深度学习状态

包括美术在内的各类学科知识和课程活动,不仅拥有各自的“智慧和真理”现象,还蕴藏着与之相对应的“道德与审美”元素。从工具性教学角度来说,“以德树人”是构建“学力课堂、学力课程”活动体系的灵魂;从人文性教学角度来说,道德与审美是无可替代的有机元素和主要成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是如何来的,又是如何逐步深化的?答案是它们都是从相互接触并不断体悟中来的。道德与审美是如何来的,又是如何辨识真伪现象的?答案同样也是从体验和实践中来的。也就是说,无论在美术学科活动中,还是在道德与审美教育活动中,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引领者,我们都要善于运用各类途径和手段,“激励、唤醒和鼓舞”广大师生逐步深入进行“动静结合”的学习、思维和实践,努力从“学、思、做合一”中收获令人期待的“德智互动”效益,从丰富多元的生活化审美教育逐步走向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的“回归相融”之路。

结  语

自然与社会生活中不仅富有“美”,还富有多元的“德智体”和“真经”。只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怀有一份勇于探索的“热情”,并善于把这些充分运用到实践与体验中,我们就会在生活化教育中逐步成长与成熟起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傅小骁.美术教育生活化 艺术美学进万家:浅析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J].明日风尚,2019(20):71.

[2]胡晓明,张俊达.对“互联网+”视阈下生活化审美教育的实践与探究[J].教学月刊(教学参考), 2020(11):54—56.

作者简介:李伟(1984.7-),男,山西吕梁人,本科学历,美术兼职教研员、教研组长,一级教师,荣获苏州工业园区“美术学科带头人”“艺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育教育模式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以“生活”为眼,定格美好瞬间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建构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实践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