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生写作之“三心高照”

2021-01-19丁雪云

求知导刊 2021年43期
关键词:诗心好奇心细心

摘 要: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的重点之一,就是用心,即在收集材料、分析材料的时候,学生要怀着好奇心、诗心、细心。好奇心,就是保持探索与发现的心态;诗心,就是保持同理心、爱心与热情;细心,就是关注天地间一枝一叶。“三心高照”,作文就多了三重保障,可以帮助高中生在写作时明确方向,学生不仅可以将艺术与生活结合,还可以辟出蹊径,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拥有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写作;“三心高照”;好奇心;诗心;细心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3-0052-03

作者简介:丁雪云(1977.11—),女,江苏海安人,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作文的考查不仅进一步规范了文体,还在选材的丰富度和思维的深度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出了“三心高照”的做法,目的是使高中生的写作与当下任务驱动型的时事性相契合,与高中生应有的思维高度相匹配。

一、好奇心

高中生在写作时,不能看山只是山,看水就只是水,而应发散自己的思维,带着好奇心出发,由此便可以在写作时受益良多。

(一)开阔视野,提出见解

例如,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中写观景之人几乎是白天就散尽,而“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在张岱笔下,俗人认为白日风景美,而在他眼中,夜半少人时,风景最宜人。事实上,有些学生就像张岱笔下那些只看白天之景的人,因为他们读书有限,因而视野局限于课本的选文,在作文中运用名人素材的时候,非常容易陷入思维定式。譬如看到陆游只想到爱国诗人,看到屈原只想到粽子和投江。这种思维定式也体现出学生好奇心缺失会使作文素材陈旧,在写作时只会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新见解。

在教学中,笔者曾引导学生读一代雄主李世民的诗歌。在读之前,学生认为李世民的诗歌一定是豪放派的,但当他们读到“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时终于明白,李世民纵使心有猛虎,亦能细嗅蔷薇。由此,他们进一步感知到人性的丰富性和世界的多样性,从而有了进一步探知的欲望,激发了找寻素材的好奇心。

(二)善于质疑,理性思考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从来如此,便对么?”可以说,好奇心,让我们富有质疑精神。 当下某些自媒体体现出来的“后真相时代”,更是让我们觉得情绪宣泄太多,事实不够用,而任何真相的获取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很多自媒体为了利益最大化,适应碎片化、快节奏的信息特点,会误导人们用娱乐、肤浅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世界。而好奇心往往能让我们在分析问题、选择写作素材时,不走寻常路,有自己的思考,逐步养成理性分析的能力。

在教学时,笔者也常用旧文新解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屈原列传》时,学生质疑楚怀王是否情绪控制能力不足,为什么那么容易动怒。有学生针对楚怀王之怒,这样写道:“也许楚怀王动怒的真正原因是他深知自己的无能与软弱。但怒火上涌的时候,他似乎就拥有了与命运搏斗的资本,有了与权柄相匹配的能力,有了自己清醒时从未拥有过的东西。”又如,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时,有学生质疑,人称“温钟馗”的温庭筠,为何在课本插图中,是一个俊秀少年的模样?班上有学生就此写道:“这便是天才的一种光环,而这种‘完美’的形象终于落到了外表上。如此才华横溢之人,怎可是面如钟馗的粗鲁大汉?画笔一挥,一位美男版的温庭筠便出现了。”这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理性分析。

正如萧红《呼兰河传》中那些满窗爬藤的黄瓜的触须,正如鲁迅《朝花夕拾》里的叫天子,从童年的好奇心出发,在岁月的流逝里,作家们以文字和生命的感慨为渡船,将人生的过去与现在联结,成就了文学史上伟大的乡土文化、思乡情结、经典名著。其实,不仅是作家,真正热爱人生的人往往都具有充沛的好奇心,他们身边的那些即便是短暂如昙花的美,也定然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另一种形式回归。

同时,持久的好奇心,也势必能让学生更长久、更全面、更深入地进行思考。高考作文虽然年年题目不一樣,但是其内核是彼此关联的,往往涉及人生的基本命题。如2021年语文高考全国卷Ⅲ作文题——“可为与有为”、2020年语文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都涉及人与时代、世界的关系;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作文题——“书法与人生”与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人与路”有相似之处,都涉及自我的成长和选择。学生拥有好奇心,尤其是拥有持久的好奇心,能够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鲁迅先生便是从童年出发,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将人生的起点深深地镌刻在灵魂中,经过他一生的反复咀嚼、打磨,最终才成就了《朝花夕拾》这本文坛巨作,也启发了后人,让后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好奇心的力量。可以说,拥有好奇心,就是携带着对生命的爱,来探究生命、开阔眼界、深化对人生理性的思考,帮助我们成就独立的思想,成就不可撼动的自我。好奇心能让我们的文章熠熠生辉,使其闪烁出思想的光芒。

二、诗心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出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在诗人眼中,万水千山总是情,带上诗意出发,可以增强作文语言的感染力,增加文学气息。而要拥有诗意的心,至少要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一)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思考的一种心理。在文学创作时,更讲究物我两相容,心灵交相通的同理心。

例如,西晋才子左思的妹妹左芬在《涪沤赋》写她寂寞于后宫,由水泡的幻灭,想起了自己虚度的生命,由此演绎成文,感人至深。再如黄永玉为他自己画的《骆驼》写下注语:如果这算个美德的话,那就是对于艰难困苦的漠不关心。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有些人过度赞美苦难而缺乏感同身受的现象,从而使得自己的画多了深深的人文关怀。当代诗词大师叶嘉莹谈到她六岁的时候就能带着感情给大人们背诗,背到“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的时候,大家就笑了,说:“你才几岁,背得那么伤心,就知道坐愁红颜老了?”其实成年人有时候不能理解,富有同理心的诗心恰恰容易出现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教师不仅要珍视学生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这种情怀,还要把它贯穿到烟火人生的始终,从而形成文学与生活的融合、生活对文学的哺育、文学对生活的熏陶。

(二)爱心与热情

诗歌的价值之一就是用语言的珍珠,找回人类灵魂中的“珍珠”。作者可以通過直接或间接引用诗,来美化作文的语言,传达文字的质感和丰富的情感。同时,诗歌化的表达,更应当成为学生作文语言的一种补充,让学生摆脱写作语言粗鄙无味的困境,体现中华民族语言的高雅和优美性。由此,渗透诗歌于作文之中,可以让我们窥见庸常人生里的高远和美好。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诗歌,真切地爱上生活中美的点滴,能够“在细雨下,听到点碎落花声”,笔者专门讲授了如何进行诗歌写作。学生创作的诗歌呈现出“绣口一吐,便是青春年华”的美好意境。如笔者班崔同学在一次旅游中看见山谷,写下《谷》:“像一片飞羽,轻轻地,轻轻地,穿过层层叠叠的空间,千百年的光阴从耳边呼啸而过。”而笔者班章同学在校园的一口千年古井边写下《宋井》:“你看,井,多美的一个象形字,宛如大大睁开的一只眼睛,人们给了井恰如其分的丰厚崇敬。” 可谓诗歌须趁好年华,青春写就好诗篇。

总之,教师要用富有诗意的心灵,帮助学生提升作文语言的感染力,训练学生在写作时的联想、想象、抒情能力,使学生写出的文章有韵味。

三、细心

(一)关注细节

以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为例,在文章的结尾,汪老提及昆明酒店外的一架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文章是他离开昆明40年之后才写的,但他还是忘不了那一天的情味。

名家尚且需要细心地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妙笔生花,才能刻画出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而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更需要耐心地把握细节、积累细节、思索细节。笔者在课上组织学生写《幸福不会从天降》这篇文章时,有几位学生就做到了精准把握细节,从而得到了高分。有学生写父亲为母亲掰药片背后的深情,有学生写在旅游中看到的古镇小桥上的花纹,还有学生写桥边钓鱼老人沧桑的眼神……他们通过用心观察,写出了各具特色的人间幸福感。

(二)比照细节

以《红楼梦》为例,学生在阅读时发现了一个细微之处,那就是林黛玉服装的色彩。书中前八十回几乎没有描写林黛玉衣服的色彩,后四十回则出现了粉红等颜色。对于这样一位“沈郎清瘦不胜衣”,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仙姝,有学生经过思虑、对比,写下了题为《多余的东西》的文章,文中提道:“若是雪芹先生笔下的林妹妹是像王熙凤那般,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那是怎样的一番光景?我想,那在黛玉周身散发的,便不是隐约的天上仙气,而是世俗间的珠光宝气了。幸而,雪芹先生是个懂得去掉多余东西的人。他知晓他笔下的林黛玉,容貌已不需要任何辞藻的堆砌,这种天然的风流态度,人人见之忘俗。”这位学生由一个细微的色彩变化,便判断出作者对人物灵魂把握的高下,有理有据,细腻深刻。

还有学生还发现了高鹗和曹雪芹在饮食描写方面的不同。在第八十七回,雪雁问黛玉:“还有咱们南来的五香大头菜,拌些麻油醋可好么?”对照前八十回曹公的手笔,曹公借凤姐交代了“茄鲞”的原料与做法:“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这与曹公对宝钗的丸药“冷香丸”的写法,十分近似。曹公写道:“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天晒干,和在末药子一处,一齐研好……”学生认为,“茄鲞”写出了贾府一贯的奢侈与精致,而“冷香丸”写出了贵族女子才能拥有的香美与神奇之物。很多学生认为曹雪芹这样写,能体现真正的贵族气质,也符合曹雪芹亲历者的身份。而出生在小康之家的高鹗,虽然后来中了进士,但是像贾府这样王侯之家,却不是他能够完全了解的。无论他的原生家庭给他呈现的,还是后来依托功名而增长的见识,都无法与真正的贵族和亲历者曹雪芹相媲美,以至于一盘大头菜,竟然也成了高鹗笔下的“黛玉餐”。

但是学生中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表示理解,甚至认为,这恰恰是高鹗高明的地方。林黛玉喜爱大头菜的感情,有其合理之处,因为清代有名的“三和四美”酱菜,是扬州最美的味道,也是当时馈赠亲友的佳品。其物用虽平凡,却是天下扬名之物。而黛玉虽然生于苏州,却成长于扬州,这种乡愁的慰藉,非其中人,不能解其味。还有学生以浙江籍作家木心为例,来解读这个论断,他们认为,在“大头菜”这一点上,黛玉与木心有共通之处。浙江籍作家木心,流落异国多年,有无数的故国富贵往事,但他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诗歌《少年朝食》中提及的那些普通物什:“撕蒸笋,豆干末子拌马兰头,莹白的暖暖香粳米粥,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东坡、剑南皆嗜粥,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只有带着细腻的心,才能看到微末之处的人情世故,才能读懂细微之处的人心需求。这些解读,新颖而有说服力,展示了学生用心品味细节的成果。

同时,学生不止步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他们力争由解读走向创作。对于身边的人,因为有着悉心的观察和入心的揣摩,他们照样可以写出其传奇般的色彩。如有位学生写其班主任:“遇其讲授,声嘶力竭,可震天地,其触于物也,顽石尽碎,其触于人也,全班动容。” 在学生笔下,平凡的人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和风骨,让人拍案叫绝。

韩少功先生在散文《另一片天空》中写道:“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晶状的或胞胎状的。”也许韩先生想告诉我们的是:世界那么大,却属于每一颗温润细腻的心灵。世界不仅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悟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才能真正领悟大千世界。好奇心是思维的开拓,诗心是最美的表达,细心是具体的把握,在写作时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学生要在写作过程把握“三心”,以促进自身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2]汪曾祺.人间草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史记》选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5.

[4]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1.

[5]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唐诗宋词选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诗心好奇心细心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2)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3)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4)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5)
独酌
偶感
夜路吟
马莲花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