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活动教学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2021-01-19李虹雯

求知导刊 2021年43期
关键词:活动教学法新课程改革初中生物

摘 要:现阶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各种新式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还是改进以往落后教学模式的良好契机。活动教学法作为新课改的产物,现已广泛运用至各个教育阶段的各科教学中。基于此,文章探究了新课改下活动教学法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同时列举了一些有效的实施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活动教学法;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3-0031-03

作者简介:李虹雯(1989.5—),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大队辅导员,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学。

一、合理设计活动动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实施活动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合理设计活动动点,为活动教学法的落实提供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活动充满渴望,促使他们踊跃参与到活动中。初中生物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据此挖掘与设计动点,引入一些他们感兴趣或者熟悉的事物,为活动教学法的实施提供驱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食物链”这部分知识时,教师以谈话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生物的生存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动物、植物的生存除了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这些非生物因素,还会受到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吗?”然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询问:“这张图描述了一个什么成语故事呢?”学生一般都能说出答案,并指出这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他们可能说到吃和被吃的关系、捕食关系等。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我’被吃掉”的游戏,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分别戴上印有不同生物图片的小帽子来扮演各种生物,使其快速找到“自己”的克星,用红色大箭头指向对方,看哪组找得又快又准,如“青菜→鹿→狮子”“青菜→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鸡→猫头鹰”等。然后教师提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在一起,像什么?”的問题以引出“食物链”的说法,接着追问“在食物链中,连接各种生物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结合活动体验知道生物之间的被吃关系,并给出一组生物“青草、蛇、蚱蜢、鹰、青蛙”,使其按照规则排列食物链,即青草→蚱蜢→青蛙→蛇→鹰,再追问“假如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又新增公鸡这种生物,食物链会不会发生变化?有什么变化?”,并随机挑选一名学生扮演公鸡,寻找“自己”所在的食物链,如青草→蚱蜢→鸡→蛇→鹰或青草→鸡→蛇→鹰,让他们知道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存在的食物链也有很多条,并且相互交错在一起。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以成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为活动教学的动点,顺利借势新课内容,通过游戏活动的设置,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其一边玩游戏,一边学习有关食物链的知识,增强自身的学习体验与感受,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且能够画一些比较简单、常见的食物链。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活动教学实现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至多个行业与领域,自然也涉及教育教学,再加上学校里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得日益齐全和网络的全面覆盖,这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新的可能与思路。针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同样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实施活动化教学,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辅助他们轻松理解与牢固掌握生物知识。

例如,在“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这部分知识 的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展示以下画面:一粒种子萌发成幼苗;小鸡逐渐长大;受精卵形成胚胎,胚胎发育成婴儿,婴儿逐渐长大;等等,学生观看画面并讨论生物的成长现象,教师提问:“生物为什么会生长呢?这种生长现象与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哪些生理功能有关?”学生简单思考后发现仅靠原有知识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学习新课的欲望,这便是活动教学的动点。接着,教师在多媒体设备的大屏幕上投影展示变形虫的细胞分裂画面,引出问题:“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别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后回答,师生一起归纳:“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一分为二,然后细胞质也分成两份,每份中各含有一个细胞核,这样生物体就不断生长。”之后,教师播放一个植物细胞生长过程的动画,引领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描述画面中植物细胞的变化情况,借机提问:“这就是细胞的生长现象,那么细胞在生长过程中是否需要营养呢?”学生结合课本知道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需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总结出细胞的生长主要是细胞内液泡增大的结果。随后,教师询问:“细胞能永远长大吗?”学生讨论后知道不能,因为当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其表面积与体积太小,就无法生长,由此引出细胞的生长与分裂有关,教师再同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人体内肌肉细胞、神经细胞与红细胞的图片,使其思考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发育而来的,为什么人体细胞形态与结构均不同?带领他们学习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并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比较细胞分裂与分化过程的不同。

在本节课教学中,信息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教学,为生物课堂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将抽象化的生物知识变得直观化与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难度,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帮助他们准确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说出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与生物体生长的关系,使其知道组织的概念,以及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三、有效依托生物实验,推进活动教学实施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科目,不少生物学理论都需通过实验来解释、验证或探究,这是对理论知识很好的补充,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为实施活动教学法,教师可有效依托于生物实验,一方面做好演示实验工作,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推进活动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开展“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将本节课的活动主题确定为“练习使用显微镜”,以此为依托推进活动的顺利实施。具体来说,教师可设计导语:“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呢?基本方法是什么?许多生物肉眼无法看到,该如何探索?”并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观察给出的几种仪器插图,思考它们的用途,然后拿出一个显微镜,使其对照课本观察显微镜的结构及各个部件。接着,教师设计观察活动——认识显微镜,帮助学生了解各个部件的作用,并利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实物,像头发、头皮屑、纸屑、粉笔末等,由学生说出操作的部件及作用,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之后,教师现场操作,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与步骤,然后将侧重点放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上,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内容,指出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思考与讨论肉汤里面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使其想到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假设。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使其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开展实验、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验,记录测量数据,交流各自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新的发现与启示。

在本节课上,教师始终以实验为依托开展活动教学,循序渐进地提升实验难度,由观察慢慢过渡至实践操作,让学生以了解显微镜等器具的作用为基础,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与方法,使其通过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他们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在科学态度与方法的熏陶中初步树立科学意识。

四、开展探究式活动,丰富活动教学内容

探究式教学活动主要是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研究问题,结合相应的结构化材料,借助实验、操作、调查以及搜集处理信息,开展互动与交流的探究活动。教师可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知识。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特定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实现知识的内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储备,同时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行探索,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例如,在绿色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主题、利用身边的绿色植物开展探究活动,树立观察现象—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展示兴趣小组进行管道栽培绿叶蔬菜的成果,让小组成员介绍管道栽培的材料,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性。在介绍无土栽培培养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种菜种花的時候,只浇水也能够生长,但是在管道栽培时,需要用到无土栽培培养液,如果用其他水是否可以?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利用学校提供的烧瓶、青菜以及培养液、自来水等实验材料,开展推理分析,提出相应的假设,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按照开放性和情境性的原则,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材料,制订相应的探究方案以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探究方式。针对学生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明确探究思路。

在本节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猜想影响实验的因素,在探究活动中,找出探究的科学方式,提升课堂探究效果,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五、紧密联系实际生活,适当拓展活动范围

任何学科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生物学科自然也不例外。对于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来说,实施活动教学法时,同样要用到生活化资源。课堂上,教师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思考与讨论,使其学习相应的生物知识,还可开展课下活动,让他们研究身边的生物现象,或运用生物知识解释、解决生活问题,适当拓展活动范围。

以“合理的膳食”这部分内容教学为例,教师提出生活化问题:“你们平时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食物?”学生根据真实情况说出自己经常吃的食物,多媒体课件中同步展示一些常吃的食物,如馒头、大米、小米、面条,各种蛋类、肉类和蔬菜等,并展示通过饮食从食物中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教师也可用谈话引入:“正所谓‘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大家已经了解了食物的成分和功能,你们一定能更加合理地安排好全家的一日食谱,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制订出科学合理的食谱?”由此引出活动主题“合理制订食谱”。接着,教师展示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男生——(身高-100)×0.9,女生——(身高-105)×0.92,并让学生对照公式,计算自己的标准体重,计算出实际体重和标准体重之间的差值,将差值除以标准体重再乘以100%,得到一个百分比值,使其对照课件中的百分比值范围,判断自己的营养状况是正常,过重、肥胖、消瘦、还是严重消瘦,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营养状况。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营养状况?”并要求学生展示课前设计的饮食调查问卷和调查结果,派代表表述本小组调查问卷的“得意”之处。教师借势提出问题:“根据调查,当前同学们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是什么?”并让学生结合实际调查情况交流结果,分享各自小组的建议。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为自己设计一日食谱,提出设计食谱的要求,使其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写出食物名称、分量和设计依据,要求其思考:做到合理膳食需注意哪些要点?让他们结合课本和生活经验指出要主副食、粗细粮、荤素三餐合理搭配,并要求学生在课下真正践行食谱,使其运用至实际生活中。

针对本节课教学,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活动化教学,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使其学习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调查研究的过程,关注且学会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根据真实情况提出一些合理的膳食建议,让他们通过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并据此指导健康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结 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摆脱以往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的局限性,积极同新课改接轨,结合初中生的现状与生物学科的特色,通过合理设计活动动点、运用信息技术、依托生物实验、联系实际生活等方式科学实施活动教学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尽可能展现个人能力,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生物学知识,且记忆得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殷芳.初中生物活动化教学实践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30):51-52.

[2]杜文哲.论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J].知识文库,2021(15):130-132.

[3]廖树彩.活动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1(12):44-45.

[4]苏慧.关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学科活动的几点思考[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2):73-74.

[5]姚伟.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浅谈[J].东西南北,2020(1):113.

[6]李红英.初中生物活动教学让学生动起来[J].东西南北,2019(21):235.

猜你喜欢

活动教学法新课程改革初中生物
活动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中的运用与实践
高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中活动教学法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