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经典,滋养童心

2021-01-19邱桂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3期
关键词:读经国学笔者

邱桂珍

《易经》有言:“童蒙养正,圣功也。”可见,在孩童时期,对孩子进行养正教育尤为重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书” “永恒之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学校教育中,在学生入学之时就让他们接触国学经典,能给学生的心灵注入养分,滋养学生的心田。笔者通过几年的潜心钻研,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在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让学生诵读经典,受益无穷

1.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丢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学会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如,笔者班级的学生通过诵读《弟子规》,渐渐养成了很多良好习惯。在学校,学生懂得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当教师走到学生旁边询问学生情况时,学生会很自觉地站起来倾听教师的问话,待教师请学生坐下时学生才坐下。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会很恭敬地向教师鞠躬致谢。

2.提高记忆能力

长期实践表明,诵读经典可以让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获得显著提高。王财贵博士认为,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无程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无资料,空有程序,则程序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童年是记忆力最好也是最易开发的时期,提倡儿童诵读国学经典,即是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背书,是儿童的拿手好戏。如果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程度。笔者班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坚持读经,很多学生从一开始一个星期背诵《道德经》一章,到后来诵读五遍左右就能背诵,有些学生一个星期能熟练背诵七章《道德经》的内容。不但是背诵国学经典,在学习语文课文时,一首儿童诗在语文课上诵读几遍,大部分学生已能熟练诵读,可见学生的记忆能力慢慢得到了提高。有些家长不禁感慨:“我和孩子读经时,自己还没有读通顺,孩子已能背诵,不得不佩服孩子的记忆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胸有万卷书,自然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笔者要求学生在开始诵读国学经典时进行指读,经过一个星期反复诵读,学生的识字量越来越大。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便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和阅读课外书的能力。经过两年诵读国学经典,笔者班级的很多学生在二年级时已能独立阅读无拼音的文学作品,包括《长袜子皮皮》《草房子》等内容较长的故事,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已达到三、四年级的水平。由于学生背熟了这些国学经典,学生在课堂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理解比较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学生在看图写话时,能用上诵读过的一些成语,句子通顺生动。可见,诵读国学经典,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增进亲子感情

在笔者班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刚开始时,不少家长就很支持,读了一段时间后,很多家长反映,如今孩子变了,懂得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扫地,对长辈也礼貌多了……家长说,国学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了。有些家长一开始喜欢玩游戏、打麻将,因为教师布置了亲子读经的任务,很多家长也改掉一些不良习惯,一起陪同孩子诵读经典,他们在诵读中也体会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有些家长也开始研读经典的含义。如,诵读《弟子规》,家长和孩子读完后,给孩子讲解《弟子规》的意思,与孩子进行谈心,不但促进了亲子关系,也给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如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

经过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多种方式,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国学经典原文,就连有些教師读起来都会望而却步,更何况是六七岁的小学生。所以,要想让学生爱上国学,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开始诵读经典之前,笔者先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王财贵博士的《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让学生明白诵读国学经典给人带来的深远影响,再结合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让他们明白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是为提高自身的素养,同时也是形势的需要。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迫切的渴求后,笔者制订出激励学生诵读的制度,激发诵读兴趣;读得好的学生将在学校诵读国学时当“小老师”进行领读,每周进行一检查、一评比,评出“周国学之星”,每月再进行一评比,评出“月国学之星、国学家庭”,并进行表彰奖励。诵读课上采用“小老师”领读、师生接读、师生赛读、小组赛读、赛背的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特点,一学期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考核,并颁发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等级证书,诵读国学经典得到认可后,学生的读经兴趣会越来越浓。

2.家校联系,提高教学效率

(1)制订《读经家校联系表》

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在开展活动之前,先开家长会,给家长讲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取得家长的强力配合,并制订好《诵读经典家校联系表》(包含有“读经要求、读经内容、读经人、读经时间、读经表现、能否背诵”这几方面的内容),学生每天和家长诵读完以后,请家长对孩子诵读的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一周下来学生把家校联系表交给教师,教师会对学生一周以来的诵读情况进行反馈和表彰。并把学生在学校背诵的情况写在家校联系册上,贴上红星或者写上等级分,供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诵读的情况。家校双管齐下,才能把诵读更好地落实下去,提高学习经典的效率。

(2)给家长提供诵读音频,减轻家长和学生诵读的难度

诵读国学经典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如果之前没有经过这样的诵读训练,是有难度的。为了减轻学生诵读的难度,教师在网上筛选好音质和诵读较好的学生跟读音频,学生在播音员标准朗读的带动下,很快能熟悉语言,带读一两个晚上以后,学生便能熟练朗读。学生诵读起来将会非常轻松自在,清脆响亮的童音跟读,提高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力。

3.定好要求,有规可循

(1)明白诵读原则

对诵读国学经典应是:重在诵读,辅之以教,旨在积累。小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积累,因为小学生的古汉语知识缺乏、理解能力不强,而他们的记忆正处于黄金时期。所以在诵读时,要让学生明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他们在记忆黄金时期进行反复诵读,熟能成诵。

(2)规定诵读时间

《易经·复卦》“彖辞: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笔者班级诵读采用七天为一周的诵读方式,即七天诵读指定的内容。采用家庭亲子诵读和在校诵读相结合的方式。在家里,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20分钟,共读两遍;在学校,每天语文课前和夕诵时间为国学经典诵读时间,一天下来,保证学生有40分钟左右的时间诵读国学经典,天天坚持。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一个星期下来,大部分学生能流畅吟诵国学经典中的相关篇目。

(3)确定诵读要求和内容。教师在开学初,就制订好一学期以来每个星期的诵读量,让国学经典诵读有计划地进行。每个星期指定诵读篇目,并提出诵读要求。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能力不集中的特点,为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和识字能力,笔者要求学生诵读时做到:“坐正、大声、指读”,因为有了具体要求,学生便知道读什么,该怎样读,易于操作。很快,学生根据这些要求,渐渐养成了按时按量诵读经典的习惯。

这两年来,国学经典犹如一股清泉,滋养学生的心田。养学生心,正学生身,长学生智。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坚持下去,学生将来定会成为一个品行端正、儒雅睿智的人。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读经国学笔者
“垂”改成“掉”,好不好?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读经教育:时代背景下的个体选择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