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攻克艾滋还要多久?
2021-01-19瞻云
瞻云
全世界每年约有37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造成68万人死亡。仅仅在非洲东部和南部,便有2060万人感染。全球确定死于艾滋病的人数,累计已达3600万人之多。
自1981年全球报道首次病例以来,40年里艾滋病从未被彻底攻克,反而引起越来越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2021年11月15日,一篇发表于《内科医学年鉴》的文章,在医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拉贡医学研究所的免疫学家徐宇带着研究团队,发现了全球第二例未经治疗而自愈的艾滋病毒感染者。
这是一位来自阿根廷东北部埃斯佩兰萨的女士,2013年,她23岁时,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在人体的潜伏期,平均达8~9年,其间几乎不会有任何症状。所以,这位阿根廷女士当时并没有接受任何与艾滋病相关的治疗。8年之后,研究团队对她身体内超11.9亿血细胞和5亿组织细胞进行了检测,没有在她的基因组中发现任何完整的艾滋病毒序列。换言之,她的免疫系统可能已经清除了艾滋病毒。
无独有偶,去年8月,在美国旧金山发现的第一例自愈患者洛伦·威伦伯格,也由徐宇研究团队进行了基因检测:在数十亿个细胞中,他们同样没有发现任何完整的HIV病毒序列。这个全球性的重大发现,于2020年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2020年8月,在美国旧金山发现的第一例自愈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洛伦·威伦伯格
全球确定死于艾滋病的人数,累计已达3600万人之多。
这种“清除性治愈”机制,之所以引起医学界轰动,主要还是因为,艾滋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自愈更是不敢奢望的事。
1981年5月18日,通过一份同性恋报纸,艾滋病第一次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然而,人类与艾滋病之间的战争,可能已经持续了上百年。
通过对艾滋病毒进行溯源,研究者发现,早在20世纪初,艾滋病毒便可能从西非的灵长类传到了人类身上。
20世纪初的非洲,城市开始大发展,出现了很高程度的性滥交和卖淫等行为,导致梅毒等性病大流行。1928年,仅仅在刚果金沙萨东区的女性居民中,便有多达45%的妓女。5年的时间,导致这一地区的梅毒患者比例高达15%。
梅毒产生的生殖器溃疡,可加速艾滋病在性交过程中的传播。当然,这一时期艾滋病毒的传播,人类是完全无感的。人们确切知道的最早艾滋病病例,是1959年因不明疾病死亡的刚果籍男子—不过,这也是通过后来的研究确认的。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艾滋病就已经开始在美国流行。到1978年,美国已有数千人感染,但当时的人们对此一无所知。直到1981年6月5日,美国疾控中心(CDC)接到一份特殊的医学报告,艾滋病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解开。
这份医学报告显示,洛杉矶的4名男子因感染卡氏肺炎囊虫性肺炎而死亡。这种疾病在人类中的发生概率极低,同时出现4名感染者显得很不正常。美国疾控中心正对此疑惑重重时,又收到了26例卡波济肉瘤患者的报告,这种疾病同样十分罕见,在人群中的发生比例仅仅只有1/150万。
通过对比这些病人,研究人员发现,他们都是男同性恋。再加上两种罕见的疾病都是由免疫缺陷引发的,于是研究人员把新发生的病症命名为“男同性恋免疫缺陷症”。
早在20世纪初,艾滋病毒便可能从西非的灵长类传到了人类身上
但在同一年,便出现了静脉注射吸毒者出现相似免疫缺陷的报道。随着大量非同性恋患者的出现,研究人员才意识到,这个疾病,不仅可以在男同性恋之间通过性传播,也能通过血液传播。
因此,到了1982年8月,美国疾控中心才正式命名这种疾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确定为一种传染病。同年,AIDS随着美国的血液供应传入了中国,中文将它译为艾滋病。
这一年,美国便报道了大量病例,涉及13個州。到12月,更是确定了世界第一例因母婴传播患艾滋病的婴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艾滋病的巨大恐慌。
医学界开始对艾滋病毒进行积极研究。1983年5月20日,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吕克·蒙塔尼耶带领团队发现,艾滋病毒可能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并在11月由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加洛加以确认。但直到1986年,它才被正式命名为“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病毒”(HIV)。
经过长期的研究,科学家发现,HIV是一种十分狡猾的病毒,进入人体后,它们会直接入侵人体的免疫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这些细胞中,HIV病毒会把自己的RNA序列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人类DNA链,形成“前病毒”。
由于隐匿在细胞中,前病毒可以轻松逃避免疫机制,并能通过细胞复制传给子代细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宿主细胞就是HIV病毒储存库。当度过潜伏期之后,病毒储存库便会大量复制HIV病毒,造成免疫细胞的大量死亡,引起人体免疫功能全面下降,从而感染各类致命病菌,发展成免疫缺陷综合征。发展成晚期的艾滋病人,最终会死于各类感染、恶性肿瘤以及全身性衰竭等。
HIV的可怕机制,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重视。早在1985年,美国食药监局(FDA)就通过了世界首个艾滋病毒检测方法,用于血液供应站的病毒检测。
1987年,FDA便批准上市了第一款抗艾药物—齐多夫定。它可以通过阻断艾滋病毒逆转录酶,来阻止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但它并不能彻底清除HIV病毒,且对人具有毒理作用,会产生至少数十种不良反应,抑制骨髓,增加癌变风险。
不过,在1992年,FDA批准另外一种逆转录酶抑制剂—胞苷和齐多夫定混合使用,从多方面交叉抑制艾滋病毒。
随着越来越多的抗艾药物被发明,医学界对治愈艾滋病越来越有信心。然而到了1993年,研究者却发现,艾滋病毒可以藏在淋巴结和其他组织和器官中,这对艾滋病毒的清除和疫苗设计来说,都是巨大的难题。
1995年,艾滋病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上市。沙奎那韦可以选择性抑制HIV蛋白酶的活性,抑制艾滋病毒在身體内的扩散,通常与其他抗艾药物联用。
迄今为止,鸡尾酒疗法依旧是对付艾滋病的最有效治疗方案。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下,HIV-1病毒正从培养出来的淋巴细胞出芽,准备进一步扩散
2021年12月1日,一名肯尼亚妇女正在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s)
至此,艾滋病的治疗,依旧没有真正的特效药,甚至没有一种十分理想的方案。艾滋病也一度被认为是绝症。
但到了1996年,一切开始改变,鼎鼎大名的“鸡尾酒疗法”在这一年诞生了。
鸡尾酒疗法原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开创。顾名思义,鸡尾酒疗法本质上也属于一种联合用药疗法,但它却有着前所未有的开创:鸡尾酒疗法需要使用3种或以上的抗病毒药物,针对艾滋病毒繁殖周期的不同环节来进行治疗,至少包含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这三种不同的抑制剂。
鸡尾酒疗法不仅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还能最大限度抑制艾滋病的发展,从而大大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迄今为止,鸡尾酒疗法依旧是对付艾滋病的最有效治疗方案。但为了彻底攻克艾滋病,医学界在更多的领域进行着积极探索。
疫苗难突破
1998年,美国VaxGen公司招募了5000名志愿者,进行大规模的艾滋疫苗测试。但到了2003年,该公司进行III期临床试验时,却发现研发的AIDSVax疫苗,并不能防止艾滋病毒感染的发生。
VaxGen公司的折戟,并没有阻止艾滋疫苗的研发脚步。美国默克公司经过不断试验,试图研发“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并将其命名为MRKAd5。然而,到了2007年9月,默克公司的研究却被突然叫停。
2012年,“柏林病人”蒂莫西·雷·布朗
原来,初期的试验结果便显示,MRKAd5疫苗不仅不能保护高危人群,反而可能导致一些志愿者更容易受到艾滋病毒的感染。
面对艾滋疫苗研发的屡屡失败,甚至连美国这样的生物医药大国也不得不选择放弃。2008年7月,时任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主任的安东尼·S. 福奇向世人宣布,该机构原计划进行疫苗研究的经费将投入HIV的基础研究。
在疫苗研究上的碰壁,并没有影响艾滋病研究的进展。2009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世界轰动:全球首个治愈的艾滋病患者诞生了,他是“柏林病人”蒂莫西·雷·布朗。
原来,早在2007年,蒂莫西·雷·布朗因患白血病而接受了骨髓移植,而捐赠者的身体中,恰好存在能阻断HIV的CCR5突变,从而让艾滋病彻底被治愈。但经过研究发现,“柏林病人”的治愈具有独一性,难以复制。
随着基础科研取得进展,人们又看到了攻克艾滋病的希望。2009年,美国科学家首次破译了艾滋病毒的完整基因组;2013年,艾滋病毒包膜蛋白的原子结构被破译。
全新的发现引领着新一轮的技术突破。2014年,艾滋病的基因疗法取得了重大突破,被美国科学家卡尔·朱恩团队利用“基因剪刀”改良的T细胞,可以在艾滋病人身体内存活数年之久。它可提高患者免疫力,延长患者寿命。
2019年,美国研究者开始着手试图通过“基因编辑”工具彻底消灭艾滋病毒,且已经在23只小鼠身体中试验成功;而中国科学家则试图复现“柏林病人”的奇迹,通过人工失活CCR5基因,希望阻断艾滋病毒的发展,达到治愈的目的。
当然,这些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距离临床还有较远的距离。可不难发现,近年来的艾滋病治疗技术,往往朝着彻底治愈的方向发展和探索。而这两年出现的艾滋病自愈案例,无异于给医学界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研究方向。
自愈患者身体中存在特定的杀毒T细胞,如果科学家能够研究明白此中的免疫机制,就有可能开发出全新的治疗方案,做到艾滋病的清除性治愈。
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终有一天,我们会彻底攻克艾滋病。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